蓝小梅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显得至关重要,具有数学思维能力的学生不仅可以直接从数学角度去思考、发现现实问题,也能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下主动构建数学模型,自主解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及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渐渐形成敏捷、灵活、独创、反思等思维品质,从而真正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准备。文章从多个角度,即思维能力的前期激发、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思维能力的发散拓展三个环节来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一、引言
对于小学生来说,长期的机械学习活动会使其失去学习兴趣,而且也难以积累有效的知识经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有: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沉默不语,看似在认真听课,实则神思早已飘到九霄云外;在课外,学生不愿意写作业、不愿意看数学书,甚至会排斥与数学有关的一切活动,从内而外地表现出了排斥之心,而且多数学生都是通过大量的知识背诵、解题活动来记忆数学知识的。可想而知,这种低效的学习效果也无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难以让学生内化数学知识。为此,小学数学教师便要从以下三个环节逐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准备。
二、思维能力的前期激发
为了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思维意识,使其能够进入活跃的思维状态,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要调整数学知识的导入方式,且必须要以学生的个人认知为基础,选择一些对学生有启发作用的感性材料,抓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顺利参与发现式学习活动。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则可从以下方式去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
(一)再现生活现象,补充直观素材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想使其自主学习数学知识,那么教师就一定要确定小学生不会因为数学知识产生抽象、乏味与难以理解的感觉,最好是让学生认为数学知识就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认知经验总结出数学规律,由此判断数学概念的实际意义。这样一来,小学生的畏学心理便会慢慢减弱,而这就无疑可以有效保护学生的学习心理,更易于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再现生活现象,及时补充直观素材,让学生从生活角度去思考、解释数学知识。
在“认识人民币”一课教学中,笔者本来以为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因为受到现实社会的影响,人们越来越习惯使用线上支付方式,小学生接触人民币的机会很少,虽然经常会听到“元”“角”这两个金额单位,但是却并未形成直观印象。于是,在本节课上,笔者首先展现了使用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线上支付方式的图标,据此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消费经历,让学生产生生活回想,然后再让学生认读人民币,并为此准备了人民币实物,让学生观察人民币的外形结构、面值金额,据此指导学生认识元、角、分。
(二)设计趣味游戏,优化思维意识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游戏可以被看成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这是因为小学生本身便存在好玩心理的成长特点决定的,所以随着寓教于乐理念的推进,游戏资源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在唤起学生思维意识的过程中,游戏活动也将产生积极促进作用,小学生会在游戏中尽情释放自己、展现自己,也能表现出更高涨的学习热情。为此,小学数学教师便要尝试利用趣味游戏来导入数学知识,以便顺利唤起学生的思维意识,让学生自觉参与游戏探究,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本质上说,游戏也是为数学教育目标服务的,所以在设计数学游戏时,我们必须要准确把握數学游戏的娱乐、教育性质。以“位置与方向”一课教学为例,笔者就利用我国传统的民间故事“盲人摸象”进行了改编,让学生以5人为一组,用眼罩罩住其中一名学生的眼睛,其余四人则需站在四个角为“盲人”指路,使其顺利找到“大象”。由于小学生本身就很喜欢游戏,所以笔者就在课前十分钟组织了游戏活动,让学生自主使用方位词。根据自己的游戏体验,学生渴望规范方位词的说法,避免因为参照物产生误解,而这无疑便唤起了学生的思维意识,可直接引导学生去探索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三、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
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去唤起学生的思维意识,但是后续却依然组织“灌输式”教学活动,那么前期的教学准备工作便会流于形式,白白浪费绝好的教育机会。为此,小学数学教师便要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为此创新数学教学形式,让学生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并由此形成思维能力。
(一)丰富课堂提问,以问答活动培养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是一个非常常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堂教学技巧。师生双方将问题作为对话主题,双方都可围绕问题去整合数学资源,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活动建构新知识、新能力,而这也必然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及时组织课堂提问活动,与学生一同问答、一同探究,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就如在“因数和倍数”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在课堂导入期间组织学生复习了乘除法知识,让学生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乘法、除法概念。在此基础上,笔者就让学生阅读了数学教材,据此抛出数学问题: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一个数的因数、倍数是指什么?你能列举一个关于因数、倍数的生活实例吗?在这两个问题的指导下,本班学生则可集中精力去探索因数、倍数概念,而这就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认知状态,有利于让学生顺利建构新概念。接着,笔者就继续提问:因数、倍数与乘除法知识有何关联?如何计算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一个数的倍数一定比因数大吗,为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可以驱动学生实现深度思考,有利于确保学生真正实现有效学习。
(二)丰富动手实践,以操作发展思维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使其陷入认知瓶颈的一个基本要素便是学生并不了解一个数学知识的发展史,自然也就难以由此内化概念内涵。但是,如何让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也是一个大难题,而由于小学生自主生成的认知经验都是经过一系列的动手实践操作产生的,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也可在数学课上组织动手实践活动,据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从大量的实践观察活动中内化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