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宫“三清殿”壁画中装饰图案的艺术构成探析

2021-05-27 20:50梁振文
美与时代·上 2021年4期

摘  要:永乐宫壁画是现存元代寺观壁画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三清殿”壁画尤为精彩,其绘制人物众多,造型精致,装饰华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唐、宋、元时期人民的生活审美特征、传统绘画特点、宗教观念以及地域文化。通过对“三清殿”壁画中装饰图案的题材类别、形态构成、色彩构成进行分析,从更深层次探索其背后承载的民族审美理想和传统精神内涵,有助于我们了解其传承价值。

关键词:永乐宫;三清殿;装饰图案;艺术构成;审美精神

“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殿内壁画《朝元图》据题记绘于元泰定二年,所绘的是道教神仙朝元的盛况,规模浩大。“三清殿”壁画中的装饰图案的技艺和规格使得壁画图像除功能形态之外还添加了丰富的审美形态,丰富而精美的图案烘托了神仙朝元宏伟场面的庄严肃穆,与服饰纷繁的线条相呼应,形成疏密有致的组织布局,不仅显示了绘画者的高超技巧和匠心,而且从多元的图案形态抽象化、符号化的背后还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精神。这些看来为宗教视觉艺术服务的“美观”的纹样,在当时高度凝聚了重要的文化内容。

一、“三清殿”壁画中装饰图案的构成分析

(一)“三清殿”壁画中装饰图案题材类别

永乐宫“三清殿”壁画是唐宋遗韵,壁画中装饰图案题材内容多取法自然造化、龙凤灵兽、瑞祥天象等,装饰图案位于衣领、衣袖(水袖)、大袖袍的镶边、肩部、前后衣襟、头冠以及背景各种器物表面等部位。构形类别主要有“十二纹章”、花卉植被纹样、几何纹样以及各式云纹等。六位男性主尊天神绘有最具代表性的“十二纹章”。“十二纹章”是寓意纹,源于秦汉服饰制度,兴起于隋炀帝时期,帝王“肩挑日月,背负星辰”成既定款式,具有浓烈的等级尊卑意味。植物纹样有卷草纹、莲花纹、宝相花纹、几何填花等,多为忍冬、牡丹、兰花、荷花、牡丹等花草,大多保留着唐草风格的花边样式。服饰上的几何纹样以龟背纹为主,亦或龟背纹(六边形骨架)作为基本结构,中间勾填不同的细节进行创新变化。而椅披、坐垫、供毯上的几何图案往往是在简单的框架中均匀穿插其它纹样,整齐有序地排列,加上有大小、疏密、颜色的对比,秩序中带着鲜明变化。龙凤纹在古代有着“吉祥”寓意,壁画的龙凤纹图案色彩明快,线条大方、柔和,两侧配以散布的祥云,主要运用在主神的水袖、前襟上。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零散图案,如元十子袍上所绘五岳名山,线条简练,色彩厚重,山川对称构图,向四周依次散开;又如群神所戴冠冕上的连珠和八卦纹;以及散布各处勾填不同色彩的祥云、宝相圆团等。

(二)“三清殿”壁画中装饰图案的形态构成

“三清殿”壁画中的装饰图案,基本图形类型为提炼花草植被的形态和抽象几何形,对称均衡的构造是中华民族营造庄重氛围的智慧,全图随处可见这一特点。花草植被图案在人物服饰上应用较为广泛,图案一方面承袭唐宋的装饰风格,另一方面构成形态有所发展,展示了绘制者“观物取象”的智慧,造型简约朴素且灵活多变。花卉植被纹样以波浪曲线为基本骨架,两两对称翻转的花草划为一组,每组花草相连,形成连续不断的波浪线形态。花草形态的图案经过重复、对称、夸张等组合或重构手段,构造出装饰的节奏、韵律和均衡,图形采用平视视角置于一水平线上,互不掩盖、重叠。另外,在“三清殿”壁画中几何装饰图案也占据很大篇幅。几何图案以点线面的元素规律呈现,经过组合、排列或二方连续以及四方连续组成严密度较高的结构性图案,具有一定的程式化趋势,表现出整齐和秩序的美感。如龟背纹为主结构的几何图案,整个图案把单个龟背纹重复排列,同一水平线上延续铺排,相邻垂直方向插空铺满。在技法表现上,几何图案成熟地运用点、线、面、圆点圆圈、半弧线等结合,控制节奏和韵律。简化提炼后观其构造方式,大体以“X”或“米”字为图案骨架基础,定出图形的中心方位,以及交叉对角等方向的变化,组成了富有变化而又统一整齐的格局。同一个装饰部位在构图上排列紧凑,不留空白,满而不乱。几何图案简约而多变的特点能够让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褪魅力。从遗存原始彩陶的装饰图案到永乐宫壁画,可见我们的先人们对于几何抽象纹饰的创造活力。有时点线相连代表天上星宿,几笔水纹可以联想茫茫大海,一串点子便代表玉佩玉珠装饰,层叠三角形便代表山峦,曲线回环是云彩……古人通过图形来绘声绘影,既是生动的形象语言,又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

(三)“三清殿”壁画中装饰图案的色彩构成

“三清殿”壁画的色彩浑厚沉稳,庄严华丽。壁画采用极具装饰性的重彩勾填画法,色彩的选择以及矿物色的运用,主次分明,绚烂而协调。为取得对比明晰、富丽的效果以及装饰趣味,需在墨线相隔间施以石青、石绿、朱砂、赭石等覆盖力强的色彩。施色的时候,把墨线和颜色分开,颜料不加渲染或覆盖墨线,保留纯粹的墨线勾勒感。壁画中的色彩象征手法与中国五行的正五色观念联系密切[1],青赤白黑黄对应五行中的木火金水土,反映天地四方和四季变幻的时空属性。主尊神的装饰部分还运用了“沥粉堆金”和“剥金”来增添质感,如八个主尊神的大袖袍、大座椅椅披、璎珞、衣袖和宝盖等部位,施以沥粉贴金,以此突出人物的地位。色彩构成的另一重要特征是“使对比色的孤立和同类色的重复得到平衡”[2]。“正五色”填注在墨線以内,色彩的衬托和自身色相都得到充分展现。经过长期的氧化作用和墙皮剥落,仍见斑驳色彩中显露的浓郁辉煌。

二、“三清殿”壁画中装饰图案的精神内涵

(一)等级观念的外化

宋元之际,道教在山西地区是重要集中地,寺观壁画反映着道教中的“天人合一”及尊卑有序等对立统一的哲思。道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在历史的特定阶段,“这一意识形态的载体形式却经常被强加上神圣而庄严的政治意义,成为约束和规范乃至组织社会人伦行为的道德律令”[3]26。这种“宗教”和现实的紧密联系,不是“作为与理性、智性、知性等概念相对立的因素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国可能确实没有出自本土的严格意义上的‘宗教。”[3]26因此认为,中国传统宗教艺术的审美精神即是自然和人的和谐观念(实践理性精神),是地域文化的缩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永乐宫壁画只有适应其所处环境,并具备建筑性和装饰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才能存在下去。壁画所绘图像是为道教服务的,而在封建社会时期,宗教一直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并被作为宣传政教的工具,为他们的奢侈生活服务。从直观纯粹的画面上,我们也可以发现道教朝元神仙的场景亦是帝王与群臣的创造性再现,这种百官朝圣的尊卑等级观念在画面中呼之欲出。“三清殿”壁画中神仙服饰的装饰图案中的“十二纹章”乃是帝王及高级官员的礼服纹饰,经过世代承袭,隐含着高度统一的神权观念。十二章之始,往下衍生出九章、七章、五章、三章,依据品味递减,等级尊卑的观念同装饰图案紧紧联系在一起。“壁画创作者与当时神权思想契合,实现宗教教义,向民众传达教化思想。”[4]由此,这些装饰图案升华出超越本身的尊卑等级的精神内在,伴随着以服饰为其载体而不断发展。尊卑等级的观念在古代封建社会并非绝对落后,它正是中华民族长久独处内化的和谐“凝聚力”,壁画中抽离出来的带有尊卑等级观念的装饰图案,能够使我们在多年之后在视觉资料上窥见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就这一点来说,“三清殿”壁画中的装饰图案具备一定的历史现实性和民族性。

(二)自然和谐的追求

作为宗教艺术,壁画并不是脱离民间生活而存在,它以宗教内容表现人的美的理想和审美形态。正如美学家李泽厚所言:“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的功能所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探索现实的自然规律并与之和谐相安,这一点艺术精神在中国传统画的情怀中生生不息。永乐宫壁画作为民间绘画的佼佼者,也表现出以庄子为代表的道教人生观——“心体即是‘天(道)”,强调人“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5]。我们从图案中感受均衡、对称的构成形式就是人的“心体”与“天地”精神理想化映射,是源自生活的自然和谐。我国本土的宗教艺术根源并非宫廷或世家贵族,这种在民间崛起的宗教艺术与现实自然并不疏远。徐复观先生在谈到中国文化时说,“道”发掘人生价值的根源,不假籍神话、迷信的力量,就能在自己的一念自觉之间扎根现实世界,解释道家“迷信”为“心、形、精神”等人文精神[6]。可以看到,壁画人物的形象、姿态和装饰图案中的自然花卉植物的形态体现了人对农作生活的真切关注和对自然生命的深刻感受。祥云天象、自然山川的描繪,表达了人们对天地造化、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长期以来,尽管迷信因素挥之不去,但从汉代墓室壁画由辟邪祛灾转向吉祥美好的追求来看,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从未停止,强烈的入世观常伴理想精神存在,追求吉祥的愿望综合在了一个个精美的装饰图案当中。古代艺术家虽然思想上受到严重的束缚和压迫,但他们大多是人民朴素愿望表达的代表。

三、结语

永乐宫“三清殿”壁画中精美华丽的装饰图案作为民族装饰艺术史上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构成的特征代表了我国装饰图案传播和继承过程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壁画中装饰图案的构成因素进行解析,使我们能够了解装饰图案背后呈现的中国本土宗教的自然哲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从中深刻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三清殿”壁画中的装饰图案极具艺术代表性,对于我们探索民族艺术的传承价值和审美精神有着极大的帮助。装饰图案的构成不失为现代图案设计借鉴的范本,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现代视觉设计的构思与创作手法。同时,其审美精神中执着于现实性、入世观的人文主义也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可从中汲取中国传统艺术优秀的创作理念。

参考文献:

[1]杨眉.色彩象征与重彩勾填—山西永乐宫壁画《朝元图》的重彩艺术特征[J].艺术研究,2009(2):9-10.

[2]刘丽莎.沉着庄重和谐浑厚的丹青—永乐宫壁画色彩的装饰性[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3):23-29.

[3]易存国.中国审美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杜艺华.永乐宫《朝元图》女性人物服饰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8.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2.

[6]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梁振文,中国戏曲学院新媒体艺术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