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娟
“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首季报迎来“开门红”。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中国经济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493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8.3%,比2020年四季度环比增长0.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0.3%,两年平均增长5.0%。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表示,一季度,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生产需求扩大,市场活力提升,就业物价稳定,民生保障有力,国民经济开局良好。“我们对全年经济保持目前的恢复态势是充满信心的,全年的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的态势是有基础、有条件的。”
从一季度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来看,各领域的数据都有亮眼的表现。工业、服务业、农业生产形势稳步回升,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物价、就业、居民收入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一些指标的同比增速均达到两位数: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8.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9%,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25.6%,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29.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4%,两年平均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6%,两年平均增长4.7%。从产业角度来看,发展形势持续好转,生产形势稳步回升。一季度,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两年平均增长3.4%;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5%,环比增长2.01%,年平均增长6.8%;服务业稳定恢复,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2.1%、21.4%,两年平均分别增长6.6%、6.8%。
消费、投资、进出口“三驾马车”的数据均实现首季“开门红”。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221亿元,同比增长33.9%,环比增长1.86%,两年平均增长4.2%;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95994亿元,同比增长25.6%,环比增长2.06%,两年平均增长2.9%;货物进出口总额84687亿元,同比增长29.2%。
从民生领域来看,经济运行的持续稳定恢复,有力、有效地保障了物价、就业、居民收入的稳定及增长。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持平,其中3月份由上月的下降0.2%转为上涨0.4%;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97万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30元,同比名义增长13.7%,两年平均名义增长7.0%;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13.7%,两年平均增长4.5%。
刘爱华表示,一季度我国经济还有其他明显特征:就业物价保持总体稳定、新动能快速成长、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支持下,今年以来市场活力持续释放。一方面,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日均新设市场主体呈现两位数增长;另一方面,市场预期稳中向好,3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9%,连续13个月位于景气区间。
“市场主体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基础。去年以来,大量减税降费纾困政策为保市场主体发挥了非常明显的成效。今年以来宏观经济整体呈现稳定恢复态势,这和市场主体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向未来看,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表达出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不能减,这对促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就业有很大作用。预计全年市场主体生产经营状况将会越来越好。”刘爱华说。
谈及刚出炉的一季度各项关键经济数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任兴洲总结道:“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随着中国疫情形势明显好转,中国经济加速回暖的背景下,国内外权威经济机构、专家对今年中国经济的预测普遍较高;另外中国经济恢复势头迅猛是在没有“大水漫灌”“大规模量化宽松”的前提下实现的。因此,一季度中国经济能取得18.3%的同比增速实属不易。
“一季度中国外贸除规模扩大外,结构也在优化,如手机、电脑等‘宅经济产品出口仍保持高位运行,没有因疫情得到控制而明显下滑;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在快速增长,表明中国出口竞争力在继续增强。此外,中美贸易增速也明显回升。这表明疫情以来,中国在全球市场当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全球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也是更加强烈。”在中国新闻社主办的“国是论坛——2021年第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梁明分析道。
在他看来,中国今年外贸创新高“不存在悬念”,保守估计,今年进出口正增长没有问题。另外,得益于疫情防控有力和经济重启进度领先,去年中国吸收外资同比增长6.2%,按美元计同比增长4.5%,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今年中国吸收外资形势也比较乐观。虽然其他国家还在复工复产,但其体制优势仍与中国有差别。在此情况下,中国吸收外资规模今年有可能创新高,全年利用外资超过1500亿美元“基本没有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分析今年宏观数据时,要保持非常理性的视角,需要从同比、环比、定基比相协调,宏观和微观相匹配,区分外生冲击和内生冲击的差别,不同外生冲击对我们存量和增量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进一步把握。“在这种供需同步恢复的状态里,要看到供需恢复的匹配性以及现有的供给、需求与目前整个产能状况的匹配性,要进行一系列的比较,才能把握住当前的状况。”他解释道。
“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是结构性通胀,CPI仍有通缩压力,PPI则面临通胀压力,与消费相关的物价指标都呈现通货紧缩的态势,其背后反映的是居民收入增长乏力。”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说,这是中国经济当前及未来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鉴于当前经济复苏的不同步、不均衡,结构分化、冷暖不均的格局仍将延续,未来持续稳定健康增长还面临很多挑战和不确定性,因此,尚需对下半年的经济运行注重解决经济复苏的分化和结构失衡问题。
着眼下一步,中国经济如何延续良好态势,仍需警惕哪些风险与挑战,依然是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
“今年中国经济有望实现6%的增长目标。目前,一季度中国经济已为今年后期经济增长了奠定基础。随着中国经济利好因素的增多,实现该增长目标是有良好基础的。”任兴洲说,后期中国经济还需从消费、投资、出口这“三驾马车”继续发力,预计中国经济将呈现前高后稳的态势,实现6%的增长目标是大概率事件。
然而,既要看到亮丽的数据,又要看到困难和隐忧。任兴洲表示,一季度中国经济开了好头,但当前中国经济仍有不少挑战,如中小微企业的复苏和经营等仍需时间和政策支持,外贸、消费向好形势如何进一步巩固等。此外,一些地缘政治因素与和中国经济复苏息息相关的不确定因素也应清晰认识到。
刘元春则指出,多方面因素叠加要求前瞻性施策、分类施策。首先,不仅要分析当前的周期相位,更要把握今年二、三、四季度复苏的节奏以及同比增长速度在四季度能否回到常态化水平,因为对于它的判断决定了政策的定位。目前从表面上来看好像已经常态化了,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接近常态化,而是在常态化进程的加速期。这期间如何提振中小企业的信心、如何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的投资信心是短期政策的焦点,需要我们在政策的渗透性上有更好的关注。
2月28日,工人在山东省青州市一家汽车制造企业的冲焊车间内进行生产作业。
其次,今年要开好局、起好步,使“十四五”规划各项重点项目能够落地布局。在科技自立自强、扩内需、“碳达峰”“碳中和”、“30·60”、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等战略的实施上要做足文章,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一环。
同时,要关注新旧风险。旧风险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房地产价格调控风险。新风险一是疫苗注射与全球开放時点对我们的考验;二是输入性通胀叠加“碳达峰”“碳中和”“30·60”战略的实施,会带来比较严重的内外部成本冲击。因此,多管齐下、分类对冲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下半年到明年中美关系是否会从过去特朗普时代的超常态过渡到目前美国提出的可控、可持续、遏制竞争战略的新常态状态中,这一变数可能带来新的压力。针对这种不确定性,我们在中期要有很好的考虑,同时要有相应的对冲举措,短期来讲要保持延续性。
面对新的经济形势,中国在接下来一段时期应该采取怎样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表示,首先需要保持货币政策稳健的基调。从今年一季度总体社会融资看,贷款是增加的,但是债券是减少的,特别是企业和政府债券都在减少,下一步采取政策需要关注搭配,让经济财政政策有空间继续发挥作用。
“接下来需要关注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问题。今年我国财政空间可能缩小,相应的货币政策将会放大。同时还要考虑财政因素变化给货币政策带来的影响。”赵锡军认为,今年我国将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比去年力度有所减小,这会使货币政策支持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此外,除了国内因素,还要关注国际因素的影响,外部环境压力也可能对人民币汇率产生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