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丰,汪 冰,李 伟,张晶莉
(1.湖北省地图院,湖北 武汉 430074;2.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山东 青岛 266033)
自然资源管理承担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职责,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通过地图展现自然资源状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是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的决策在实际工作中的落地生根。《湖北省自然资源系列地图》将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直观、新颖地反映了湖北省的自然资源状况,是解读和宣传湖北省自然资源状况的重要载体,能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灵秀湖北美丽湖北贡献力量。
《湖北省自然资源系列地图》根据湖北省的地貌特点,结合最新的地理信息成果,采用缩编和手绘的方式,由“山之图”、“水之图”、“林之图”、“田之图”、“湖之图”和“草之图”6个主题组成。《湖北省自然资源系列地图》遵循地图设计的思想性和逻辑性,系统表示了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协调配合[1],以生动形象的艺术表达为设计手段,采用现代地图制图技术、计算机制作技术、印刷技术等,多视角地展示了湖北省自然资源情况,是全国首套将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自然资源文化地图作品。
《湖北省自然资源系列地图》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指导思想,以湖北省“自然资源文化”为表现内容,以“文明与自然的对话”为创意理念,从具有艺术高度又广受大众喜爱的中国传统工艺形式中寻求借鉴,以湖北省国宝为样板,以地图为载体,艺术性地表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天工之作的自然资源与光明璀璨的人类文明的交相辉映。
《湖北省自然资源系列地图》由“山之图”、“水之图”、“林之图”、“田之图”、“湖之图”、“草之图”6个主题组成,在结构设计上充分体现了自然资源区域性特点,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提炼概括出能反映主题思想的精华内容[2]。由于各主题表示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数据处理上以最新的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为基础数据,再根据不同内容对数据的综合取舍指标进行差异化设计,将一种或几种与主题相关的要素特别完备而详细地显示,其他要素的显示则较为概略,甚至不予显示[3]。
“山之图”主要表示湖北省地处我国中部腹地,长江横贯东西,地势呈三面高、中间低、向南敞开的态势。地图数据采用地貌晕渲表示地形起伏,在数据编辑处理过程中正确处理水系与晕渲的关系,重点表示武当山、神农架、大峡谷、大洪山、凤凰山、双峰山、木兰山、龟峰山、黄袍山、九宫山等湖北省十大名山以及武当山、荆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巫山、大巴山等山脉。
“水之图”和“湖之图”主要表示湖北省是长江干线流经最长的省份,是三峡库区和丹江口库区所在地,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素有“千湖之省”之称,水资源量得天独厚的地域特色。地图数据充分考虑了水与湖之间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经过多次试验,对长江干支流和1 166个水系面作缓冲距离为100 m的缓冲区,重点表示湖北省第一批、第二批列入湖泊保护名录的755个湖泊以及水资源得天独厚的江汉平原。
“林之图”主要表示湖北省海拔高低悬殊,树木垂直分布层次分明,优越的森林植被呈现普遍性与多样化的特点。恩施被誉为“鄂西林海”,森林覆盖率为75%;神农架是地球上北纬31°保存最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森林覆盖率达到91.1%。针对上述自然资源特点,对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中的乔木林,灌木林,乔灌混合林,竹林、疏林、绿化林地、人工幼林进行综合取舍,其中乔木林、灌木林、乔灌混合林3类单独表示,竹林、疏林、绿化林地、人工幼林由于覆盖面积较少,合并为一类要素表示。
“草之图”主要表示湖北省草地资源分布于恩施、十堰、宜昌、随州等地区。地图数据充分考虑了草地资源覆盖率不高的特点,以湖北省地势起伏和主要河流湖泊为基础地理底图,叠加表示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分布。
“田之图”主要表示湖北省是农业大省和产粮大省,土地利用呈“五山一水三分田,一分土地为家园”的格局。地图数据以最新的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中的水田、旱地和园地为基础数据,对水田、旱地和园地的图斑弯曲形状特征进行综合,但不进行取舍。
《湖北省自然资源系列地图》以文化为主导,是艺术与地图充分结合和高度融合的地图文化产品,主题立意高、创新性强、制图难度大,在创意设计时没有恰当的参考样板。本文以艺术学、地理学的视角对地图原型进行分析,在对具有中国特色、湖北特色的工艺手法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找到了艺术与制图相结合的途径,制定了总体创意思路,确立了地图文化内涵、艺术风格等方向性框架[4]。在设计探索过程中,提出既具有风格特点又符合地图表达要求的最优化最具合理性的表达手段,将感性的艺术效果与理性的地图数据相结合,不断修改完善,最终落实成为地图文化作品。
1)以青绿山水画风格体现湖北省山之灵秀。青绿山水是中国山水画技法的一种,以矿物质石青、石绿为主色,易于表现色泽艳丽的丘壑林泉,有大青绿和小青绿之分(图1)。大青绿的特点是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适合系列地图中表达湖北省山之灵秀。地图上采用美术视觉和空间概念,对湖北省十大名山进行特殊设计和手绘方式表达,使内容表达更加形象化,展示了一个事物动态、变化的过程,直观易懂、美观大方[5-6]。“山之图”主题效果如图2所示。
图1 中国山水画技法——青绿山水
图2 “山之图”
2)以白地青花瓷风格展现湖北省水之丰沛。瓷器是中国十大国粹之一,同时瓷器(英文为China)代表了世界对于中国的第一认知。青花瓷作为中国瓷器中的主流珍品,发端于唐宋、成熟于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运用天然钴料在白泥上进行绘画装饰,再罩以明釉,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显得幽倩美观、明净素雅。其端庄典雅的风格代表了中国艺术的主旋律。湖北省水资源丰厚,水网密布,所形成的自然肌理和色彩已初步具备了青花瓷的视觉效果。地图设计将如玉白瓷表达土地,丰润蓝釉比喻水资源,用艺术化的手法加强和突显水的美感。“水之图”主题效果如图3所示。
图3 “水之图”
3)以木版年画风格呈现湖北省林之葱郁。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被称为反映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武当山香火中诞生的均县(今丹江口市)草店木版年画,大约始于明永乐年间,是湖北省木版年画出现最早的地区;黄陂木兰山木版年画采用大块黑色,给人以浑厚感,别具一格;此外还有武汉年画。如今湖北的三大年画产区均已绝迹,襄阳市老河口地区的一支流传了下来,被称为老河口木版年画。湖北省木版年画的总体特色为色彩对比强烈,题材反映本地名山大川、人文胜景,简练流畅的墨线和苍劲挺拔的刻工使画面更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这种艺术特色,能够呈现湖北省森林资源的分布特征。“林之图”主题效果如图4所示。
图4 “林之图”
4)以木质漆器风格呈现湖北省田之丰腴。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和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也是最具荆楚特色的工艺美术风格之一。湖北省博物院保存有大量的漆器珍宝。湖北省是全国的重要粮仓,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虽然耕地面积仅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9%,但全国54.0%的优等耕地集中于此。作为享誉全国的“鱼米之乡”,湖北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茶、油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淡水产品生产基地。地图设计借鉴漆器的描金、金银平脱和戗金等漆器技法,体现了粮食大丰收的盛况。“田之图”主题效果如图5所示。
图5 “田之图”
5)以珐琅彩风格描述湖北省湖之珍贵。珐琅彩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图设计时借鉴的是珐琅光泽亮丽、稠密细致的特点,以体现“千湖之省”水资源量的得天独厚。湖北省包括天然湖泊755个,湖泊星罗棋布,楚天烟波、湖山壮阔,宛如镶嵌在大地上的一块块宝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湖之图”主题效果如图6所示。
图6 “湖之图”
6)以青铜器风格展示湖北省草之清幽。中国青铜器在世界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五千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作为湖北省博物院“镇馆之宝”的曾侯乙编钟和越王勾践剑均为青铜器制品,体现了湖北省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积淀。青铜之绿与草之绿不谋而合,地图设计以青铜器风格作为湖北省草资源分布图的意象借鉴,是一次新颖的挑战。“草之图”主题效果如图7所示。
图7 “草之图”
《湖北省自然资源系列地图》以自然资源为主题,深入学习和探索地图文化,是艺术与地图充分结合和高度融合的地图文化产品;在实用性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人性化和艺术化的设计[7],直观、新颖地反映了湖北省的自然资源状况;是解读和宣传湖北省自然资源状况的重要载体,是探索地图融入文化创意的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