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黏度聚合物驱注入参数优化研究与应用

2021-05-27 08:13吴雅丽张志军王宏申李百莹
复杂油气藏 2021年1期
关键词:液量驱油采收率

魏 俊,吴雅丽,张志军,王宏申,李百莹,尹 鹏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天津300452)

海上油田聚合物驱经过多年研究与试验,取得了较好的降水增油效果[1-2]。但由于海上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强、原油黏度高等特点,持续采用单一浓度段塞注入时,易发生剖面返转,注入液沿高渗层突进,中低渗层动用程度减弱,大量剩余油未动用,聚驱效果变差。若一直采用高浓度聚合物注入,会出现注入困难,聚合物用量大等问题,导致经济效益降低,不利于聚合物驱的推广。为进一步提高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效果,前人已开展变黏度聚合物驱注入技术研究[3-10],但主要集中在交替注入方式、注入轮次等方面,对于变黏度各段塞注入速度尚缺乏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及树脂胶结岩心三管并联物理模拟实验,对变黏度聚合物驱注入参数进行优化,并在现场开展井组试验,为渤海油田聚合物驱高效开发提供指导。

1 注入参数优化

1.1 模型建立

参考渤海油田储层物性,建立井组级别数值模型,模型为三层非均质油藏,采用五点法井网,井距300 m,垂向有效厚度9 m,孔隙度33%,平均渗透率2 600×10-3μm2,地层原油黏度71 mPa·s,相渗等其他参数采用油田实际数据。模拟油田水驱至含水90%时,开展聚合物驱,在同样聚合物用量的条件下,进行变黏度聚合物驱注入参数优化研究。

1.2 注入方式优化

在均质油藏、渗透率级差分别为3,6,9条件下,开展变黏度聚合物驱注入方式优化。设计3 种方案:方案1 为单一黏度段塞注入,注入浓度为1 200 mg/L,方案2 为高黏+低黏段塞注入,高黏段塞注入浓度为2 000 mg/L,低黏段塞注入浓度为800 mg/L,方案3 为低黏+高黏段塞注入。从图1 可以看出,当级差<6时,高黏+低黏段塞注入最终采收率明显高于单一黏度段塞;当级差>6 时,高黏+低黏段塞注入最终采收率比单一黏度段塞注入略高;低黏+高黏段塞注入提高采收率效果始终最差。

图1 不同渗透率级差下注入方式优化结果

1.3 高、低黏段塞大小优化

在6倍渗透率级差条件下,开展高、低黏段塞大小优化。在相同聚合物用量下,高黏段塞依次取0.014,0.032,0.050,0.072,0.090,0.110 PV,高、低黏段塞大小比分别为0.05,0.15,0.30,0.60,1.20,4.40。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高黏段塞尺寸的增加,最终采收率先缓慢下降再大幅下降,优选高、低黏段塞大小比≤0.3。从不同时刻注入井聚合物浓度分布剖面可以看出,高黏段塞尺寸过大时,会造成中低渗层残留高黏聚合物多,后续注入水过早在高渗层突破,含水回升加快,导致最终采收率减小,见图3。

图2 高、低黏段塞大小优化结果

图3 不同时刻注入井聚合物浓度分布剖面

1.4 高、低黏段塞注入速度优化

在6 倍渗透率级差,高黏段塞0.05 PV,高、低黏段塞大小比0.30 条件下,开展高、低黏段塞注入速度优化。从图4可以看出,高、低黏段塞注入速度比不影响最终采收率,但对采油速度影响较大,在相同时间内,注入速度比为1:2 的采收率明显高于注入速度比为1:1 的采收率,由此提出“高黏低速+低黏高速”的变黏度聚合物驱注入方式。

图4 不同高低黏段塞注入速度下采收率曲线

2 变黏度聚合物驱油实验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实验用水为模拟地层水,矿化度3 418 mg/L,Ca2+、Mg2+含量5 mg/L,油为原油与煤油稀释配制的模拟油,65 ℃条件下黏度71 mPa·s。聚合物分子量2 700×104,配制目标液后用Wraing 剪切机1 档(3 500 r/min)剪切20 s模拟井筒筛网对聚合物的剪切。实验模型为树脂胶结岩心,尺寸为30 cm×4.5 cm×4.5 cm,每组实验均为三个长方树脂胶结岩心并联组成,各管岩心渗透率分别为700×10-3μm2、2 600×10-3μm2和4 200×10-3μm2。

实验设备包括HQY 多功能化学驱物理模拟系统、压力传感器、精密压力表、Brookfield DV-II 旋转黏度计、电子天平、气瓶、容器等。

2.2 实验方案及步骤

实验方案见表1,所有方案聚合物用量均为480 PV·mg/L,实验温度恒定在65 ℃。

表1 驱油实验方案

驱油实验步骤如下:

(1)抽真空对岩心饱和水,测定孔隙体积,建立束缚水,饱和油至不出油结束。

(2)采用三管并联的方式进行一次水驱,至模型出口总含水90%(模拟油田目前实际含水)结束,分别记录各时段注入压力、产液量、产水量及产油量。

(3)按实验方案注入聚合物段塞,分别记录各时段注入压力、产液量、产水量及产油量。

(4)转后续水驱至模型出口总含水98%结束,分别记录各时段注入压力、产液量、产水量及产油量。

2.3 不同注入方式驱油效果对比

从图5可以看出,方案2与方案1综合提高采收率效果差别不大,但交替注入2 轮次提高采收率效果明显增加,相比单一黏度段塞恒速注入提高采收率2.43%。从各层提高采收率效果来看,单一黏度段塞恒速注入时,高中低渗层提高采收率呈阶梯状下降,高渗层提高采收率幅度最大。当采用高黏+低黏段塞恒速注入时,中低渗透层提高采收率明显提高,且各层提高采收率阶梯状的差别减小,尤其交替2 轮次注入时,中渗层提高采收率幅度与高渗层基本一致。结合各层分流率(见图6、图7)分析认为,高黏+低黏段塞恒速注入时,高黏段塞首先进入高渗层,降低高渗层流速,迫使后续低黏段塞进入中低渗层,增加中低渗层吸液量,使得各层驱替液流度差异减小,进而实现各层聚合物段塞的均衡驱替。特别是交替2 轮次注入时,中低渗层吸液量明显从“∧”型向“∩”型转变,延缓剖面返转的发生,从而大幅提高中低渗层采收率。

图5 不同注入方式下各层及综合提高采收率对比

图6 单一黏度段塞恒速注入分流率曲线

图7 高黏+低黏段塞恒速交替注入2轮次分流率曲线

2.4 不同注入速度驱油效果对比

从图8、图9可以看出,方案3相比方案2驱油效果更好,不仅降水幅度更大,而且降水漏斗持续时间更长,综合采收率提高4.78%,其中中高渗层提高采收率幅度大幅增加,分别提高6.46%,5.35%,低渗层采收率也提高了2.42%。采用高黏低速、低黏高速的注入方式,有利于高黏段塞尽可能多地进入高渗层,从而减少对中低渗层的污染。在高渗层流速降低的同时,提高速度注入低黏段塞,较大的压力梯度迫使低黏段塞进入中低渗层,有效启动中低渗层,增加中低渗层吸液量,最大程度改善吸液剖面。从图10 可以看出,高黏低速、低黏高速段塞注入下,压力缓慢上升,在聚驱结束时压力达到最大值,有利于保持不同渗透层间注采压差的均衡,延缓剖面的返转,实现均衡驱替。分流率曲线(见图11)显示中低渗层吸液量从“∧”型完全向“∩”型转变,中低渗层吸液量大幅增加,且一直持续到注聚结束,剖面返转时间得到有效延缓,采收率得到大幅提高。

图8 不同注入速度下含水率曲线

图9 不同注入速度下各层及综合提高采收率对比

图10 不同注入速度下注入压力曲线

图11 高黏低速+低黏高速段塞注入分流率曲线

3 现场应用

根据室内研究成果,在S 油田优选4 个井组开展变黏度聚合物驱注入试验,试验方案见表2。4个井组试验前均处于聚合物驱中后期,注聚浓度为1 750 mg/L。A2、J3井组2016年10月开始实施,A8、J14 井组2017 年7 月开始实施,截至2018 年1 月,4个井组均按方案完成注入。实施后平均单井注液量提高15%~25%,含水下降0.5%~1.0%,年增油4 000 m3左右,变黏度聚合物驱效果明显。

表2 试验井组变黏度聚合物驱注入方案

4 结论

(1)物模实验及数值模拟表明,变黏度聚合物驱注入驱油效果好于单一段塞注入,它可有效改善吸液剖面,增加中低渗层吸液量,使得各层驱替液流度差异减小,实现均衡驱替。

(2)高低黏段塞大小、注入速度、注入轮次是影响变黏度聚合物驱注入效果的关键因素。在6倍渗透率级差下,高低黏段塞大小比为0.3 时,高低黏段塞恒速交替注入2 轮次相比单一段塞提高采收率2.42%,高低黏段塞注入速度比为1:2时,高黏低速+低黏高速段塞注入相比单一段塞提高采收率4.84%。

(3)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变黏度聚合物驱技术是聚驱中后期提高聚驱效果的有效措施。

猜你喜欢
液量驱油采收率
注空气驱油过程中N80钢的腐蚀规律研究
中药汤剂煎煮加水量与得液量控制方法研究*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第六届编委会
页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及展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工程因素对页岩气井产水的影响分析
营养液供液量对夏秋茬基质培茄子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油田污水中聚丙烯酰(HPAM)的降解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