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昌敢
(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受自身历史的影响,文化多样性显著,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产生了众多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可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各种实践、表演、表达、知识系统和技能,以及各种工具、物品、工艺和文化遗址[1]。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所处的环境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历史条件的变化,都对本地区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影响,日益丰富着我国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当前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在我国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人们获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困难程度大、传承人少、管理制度不健全、政府投入力度不够等,这些都影响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随着人类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技术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技术[2]。其已经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增量影响,并逐步提升了信息化、现代化和智能化社会的发展水平,逐渐形成了制度化运作和产业化一盘棋模式,以开发与技术为支撑发展各类文化。因此,可以借助 “互联网+”时代的优势,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传播[3]。与此同时,体验经济理论对消费者的体验和感知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在体验经济理论下分析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策略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传播,加强文化的适应性。
体验经济理论是一种基于受众心理以及受众生理体验的理论,对消费者的体验和感知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其本质在于文化体验、交流、互动等方面。体验经济概念出现于20世纪,当时美国学者预言了“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但这种理论当时并不为人关注,之后又有学者着重强调了这一理论,认为随着人们越发关心自身感受,企业必须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出能够令消费者满意、提升消费者参与度的活动,以此使消费者获得情感和心理上的满足。
在软实力越发重要的今天,体验经济越发彰显了自身的价值。现如今,我国越发重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很多国人不仅希望看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良好的传播,而且也希望自身能够深切融入这个过程中,从而获得更强大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但现在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它的传播深度和广度,为此必须重视体验经济在促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面的作用,为实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播提供一定的方法。最后,在提出对策之前首先需要对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现状有一定了解。
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人类社会的支持。许多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族口头文学、手工艺、民间艺术,都是通过口头和个人教育来进行传播,但这种个人交流方式容易受到政治、经济及社会因素的影响。现如今,一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基本无法维持基本的生活,不能靠自己的技艺过上体面的生活[4]。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界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应包括:口头文学和表现形式,包括以语言为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社会实践和庆典;对自然和宇宙的认识与实践;传统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示意图如下图1所示。
图1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示意图
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并未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因此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保存措施,历史上并没有大量的“无瑕文化遗产”,而且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班人较少,一些天才艺术家没有子女和继承人,他们死后,该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复存在[5]。
目前,我国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程度如下图2所示。
图2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程度
观察图2可知,我国目前对少数民族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研究较多,而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以及其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较少。尽管我国很多地区的文化遗产管理机构中都有相应的人事管理部门,但目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的社会文化事务,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化遗产管理体系,难以有效运作[6]。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与保护存在着不完善性,势必造成人员与资金的不足,影响其有效的继承与发展,十分影响人们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利用数据进行传播,使其传播范围更广,更容易为当代青年所接受,提升当代青年的体验感,从而更有利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数字化通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特点更为灵活方便。伴随着存储格式的迅速发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存储逐渐成为主流,其存储空间、成本、管理和开发流程都大大减少或简化。
二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其传播速度快于传统,采用电子存储技术复制效率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编辑、传播和传播水平迅速提高。
三是运用数字化技术传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应用十分广泛。资料分析、统计、查询、检索等,对资源的处理和应用趋于多样化。数字化技术的主要技术如下图3所示。
图3 数字化技术内部主要技术
目前数字媒体技术在我国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程网络中,已建立和应用了数字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对各类数字博物馆、画廊、数字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开发出了丰富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交互软件,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数字化是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手段[7]。
关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中国早已意识到数字化手段的优点,并积极地开展工作,从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互联网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下图4所示。
图4 互联网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
虽然互联网促进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但仍然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与总量之间的关系十分不平衡,难以满足人们要求的丰富资源需求。由于中国官方公布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尽管全国各地都在有序开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但由于客观因素,如时间、财力、管理制度等的限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和质量仍不能保证,难以全面、详尽地记录所有项目和继承人[8-9]。
二是目前数字保护的成就大多在形式和功能上比较简单,特别是在数据存储和简单应用方面,不利于为人们保存更多数字资源,难以提升人们的获得感。在各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中,以目录为基础的应用数据归档方法已相当普遍,但缺少有一定深度和方向的具体数据库。针对实际工作中的困难,面向文本的数据库比较常见,而图像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比较少见[10-11]。
三是各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只建立起了自给自足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立数据库。各国在数字化方面的努力参差不齐,有些领域起步较早,并已取得一些成就,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起步阶段。现如今,信息孤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有限资源的有效共享,而且数字资源标准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查询和使用,无法提升人们的体验感。
数字化技术将肩负着传播、继承和创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为在网络环境下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笔者提出了以下对策[12-13]。
一是规划建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推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展示平台,收集和储存文化遗产信息,将完整的数字媒体进行数字化处理和整合,产生各种媒体信息,包括可通过服务器和网络通信存储和共享的多媒体数字信息资源,如图像、文本、声音等,从而向公众提供在线服务[14-15]。
二是精确定位与沟通,遵循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原则。为保证网站定位清晰,坚持特色发展,可收集、建立网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特色资源数据库,逐步提高网站知名度,完善网站功能,整合营销、媒体合作,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宣传手段,提高网站知名度和美誉度。新媒体也能传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是要加快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型人才是交叉学科人才,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也存在着不足,应加强数字课程建设,增强专业特色,促进科研人员专业化、多学科合作与交流。
四是支持网络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目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文化竞争的因素日益明显,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化、产业化趋势日益明显,更加有利于文化传承、保护、创新发展。
五是取缔盗版文化产品。由于网络共享的本质,网民可以很容易地复制和扩展数字显示内容,而建立文化数据库则会导致版权问题。所以,政府应该从制度层面上制定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的公共政策。
六是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要依靠系统的、深刻的思想,更要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针对不同类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进行体验性的产品开发与利用。在产品设计中要深入挖掘,结合科技元素。“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能充分展示地域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深度挖掘和整合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合饮食、娱乐等多种元素,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创造全方位的体验。因此要从真实体验的角度出发,致力于优化现有真实体验产品,如食品、音乐、舞蹈和节日。为提升真实体验,可以开发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产品。作为现实经验的替代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植入情景游戏中,设计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体验产品,如历史现实探险、经典影视剧反演等,就虚拟体验而言,开发具体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视频、动态表情符号和其他产品,让更多人通过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加深对它的了解程度。较为典型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如下图5所示。
七是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创意型的传播方式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上更具优势。因此,我们应该采用创新的交流方式来识别交流联系,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体会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人们在经历了经济时代的考验后,开始寻找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寻找一种刻骨铭心的交流方式。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继承与传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播面临着新的要求与挑战,从人类的经验来看,要提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经验度,必须找到影响交流的因素,开展合作与创新。
首先,利用大数据寻找交互元素。传播学是建立在作为文化传播基因的共同价值基础上的,复制是传播学建立的基础之一,要发现交流要素,实现合作与创新交流,就必须利用大数据技术挖掘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和内容,使交流要素具有共同的生命诉求。它要求监控大量实时动态内容,分析大量的情感认知,并逐层利用偏好以及经验精确定位和塑造沟通要素。
其次,传递沟通元素,进行创造性沟通。目前,我国传播的创新模式主要有“自有资源触发传播模式”“可占有资源触发传播模式”“付费传播模式”“传统媒体资源触发传播模式”和“明星社交传播模式”(如下图6所示)。
图6 体验经济视角下沟通元的传播模式
就创新传播而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以补充:由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的自我传播、由资源拥有引发的传播、由名人引发的社会传播、有偿传播以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常规媒体资源引发通信,其本身的资源可以促进传播,如成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联盟,开设数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等。利用网站提供资源,促进交流,如建立微博、微信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公共平台,实时直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发送有创意的内容。通过社会媒体,利用名人加强人们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亲和力与互动,促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八是合作创新,打造一流平台。要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载体,在正确定位的基础上,加强整合,实现跨地区、跨行业的思想交流,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中来,通过休闲和观光客的“融合”,形成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树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形象。为充分激发游客的热情,不断促进与“网络名人”“交流”“KOL”三方的交流与沟通,形成“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三位一体”的保护体系。另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品的众包与众筹项目亦可进行,以增加参观者的参与和体验。
加强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研究,可以促进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时代的有效传承和传播,为此,必须通过整合各类媒体资源、新闻、广告、公共关系活动、影视营销、节庆策划等多种营销手段,完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工作,形成完整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并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以促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为中国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更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