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岳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系统理论被企业应用于产品创新领域,形成了产品生态系统相关理论,并在经营实践中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其应用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大。构建或融入产品生态系统已成为企业(特别是制造类企业)转型及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而如何快速、准确地介入(即构建或融入)产品生态系统也成为众多企业关注的焦点之一。
产品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理论在产品层面的应用成果。生态系统是英国科学家坦斯利于1935年提出的生态学概念,指在自然界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1]。
生态系统理论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穆尔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企业应构建以大型企业为核心、许多相关公司为成员的商业生态系统,系统内的成员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利益均沾形成合作共生关系,形成并保持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竞争优势和健康发展[2]。该理论是当前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进入21世纪以后,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部分高科技企业将生态系统理论应用到了产品层面,构建了产品生态系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不少学者注意到这一现象并对相关企业进行了研究,如付培红等人利用生态系统理论建立了产品生态系统的基本模型,以解决特定环境下的产品进化问题[3];陈睿等人利用组织生态理论构建了基于“健壮性—生产率—利基创造”三维度的互联网创意产品生态系统健康度的评价模型[4];罗纯军等人从生态位的角度对产品种群进行了演绎分析[5]。总的来说,学者们前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产品生态系统本身的相关问题,而对于企业如何构建或融入产品生态系统相关问题却鲜有涉及,亟待深入。
产品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快速成长,主要得益于技术、思维和理论3个方面的推动因素。
持续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是产品生态系统产生和发展的基石,是推动产品生态系统发展的主要外部动力。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物联网等技术的出现,使“万物互联”成为现实,为构建互联互通、网状关联的产品生态系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而掌握这类高新技术的企业也成为进行产品生态系统经营实践的主力军,且拥有较高的话语权。
技术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演进,互联网思维就是人类社会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又一次思维突破。互联网思维具有注重用户体验、信息交互、迭代优化以及性能增值等特[6],它的出现促使企业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以及企业价值链等进行重新审视。从而逐渐转变思维、整合资源,将有限的资源聚焦到少数核心产品上,消除痛点,满足核心消费者的核心需求。可见,互联网思维的普及为产品生态系统的快速发展做了充分的产品思维教育,调动了企业构建产品生态系统的内动力。
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产品生态系统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商业生态系统理论是生态理论在企业层面的应用,而产品生态系统是则将生态系统理论应用到产品层面的成果。它促使企业放弃传统静止的、孤立的观察视角,转而以发展的、关联的视角重新审视产品以及产品间的关系。并利用产品生态系统合理规划产品生态位,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全方位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生态系统相关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与互联网思维等新思维、新理念相互印证、彼此融合,为产品生态系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作为新生事物,虽然社会对产品生态系统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是很多企业对其了解的并不充分,因此有必要首先明确其相关内涵。
产品生态系统是企业(或企业集团)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根据一定的消费需求构建而成的产品系统,由产品和环境2种基本要素构成。其目的是通过科学的产品生态位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利用不同产品之间的功能互补满足大众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创造良好的生态体验,并利用系统整体的性能优势增强产品个体的竞争力。
3.2.1 产品要素
产品是指能够供给市场,被人们使用和消费,并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任何东西,包括有形的物品、无形的服务、组织、观念或它们的组合,是产品生态系统中的最基本、最活跃的构成要素。它是消费者需求的产物,是特定功能的物质载体。企业往往会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划若干产品群落(每个群落中往往包括1~2个核心产品),构建科学有序的产品生态位,以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品功能的互补,形成有机的产品生态系统[7]。由于具备高新科技的智能化产品更容易实现产品间的相互关联,因此当前的产品生态系统大都以智能化的硬件、软件以及与它们相关的服务产品为主要的产品要素。
3.2.2 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是指对产品要素的生命周期以及相互关联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包括企业内、外2个方面。内部环境因素主要指企业的组织架构、发展战略、技术实力以及文化理念等,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指企业之外的技术标准、政策法规、市场环境等,这些环境要素共同构成产品要素生存、发展和进化的生态环境。
产品要素与环境要素之间的作用是双向的:产品的发展受到环境的限制,必须适应环境;而环境也会因产品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对企业来说,一方面要不断优化产品以适应特定的产品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要适时干预环境,为产品的成长、进化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确保产品个体、产品群落以及生态环境之间形成合作共生、互相促进、共同进化的良性关系,使产品生态系统始终处于持续进化的动态平衡状态,实现系统效能最优化。
根据产品生态系统对外部产品的不同态度,可以将其分为开放型和封闭型两个基本类型,见表1。
表1 产品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3.3.1 开放型
开放型产品生态系统允许外部产品在遵循基本规则(如系统标准、技术规格、合作协议等)的前提下进入系统,一般采用普适性较高的行业通用标准以及开源的操作系统等,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准入门槛相对较低,有利于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是目前产品生态系统的主流类型,微软的Windows生态系统、谷歌的Android生态系统以及国内华为公司构建的都是较为典型的开放型产品生态系统。以华为为例,该公司采用“1+8+N”的三层结构化产品路线,其中的“1”和“8”是华为自己的产品领域,“N”则是对外开放的产品领域。其他企业可以通过华为的物联网平台(HiLink平台)将自己的产品融入该公司的产品生态系统。
开放型产品生态系统的优点是发展速度较快,产品品类丰富,能够在较短的时期形成规模效应。同样以华为为例,其HilLink智能家居生态在短短2 a内就接入了150多个品牌的500多种产品,连接超过4亿用户,扩张速度极为迅速。其缺点是由于进入系统的企业、品牌和产品较多,如果缺乏科学管理,可能会扰乱系统中各类产品的既定规划,容易出现系统内产品间的无序竞争,降低产品间的协同性,从而影响生态体验,同时还可能会降低核心品牌的辨识度和黏度。
3.3.2 封闭型
封闭型产品生态系统的准入门槛比较高,对合作企业的要求比较严苛,甚至完全不允许其他企业的产品进入。该类型产品生态系统排他性较强,一般采用企业独立的标准和闭源的操作系统等。苹果公司构建的就是典型的封闭型产品生态系统,该系统包括硬件、软件和服务3个主要产品群落,其中绝大部分产品都由苹果公司自行研发,所有产品操作系统的底层构架基本一致。
封闭型产品生态系统的优点是产品间的协同性更高、更稳定,更有利于产生良好的生态体验,并形成生态壁垒。如苹果的手机、平板和笔记本之间就能够较好地实现数据的无缝传输或共享,其“Airdrop”功能让照片、视频可以在不同的苹果设备之间快速传输,iCloud等服务则实现了不同设备间的信息同步。这些功能让消费者能够通过核心产品(手机或平板)掌控整个生态系统,实现系统性能的最大化,极大地提高了用户对生态系统的黏度,形成了非常有效的生态壁垒。但是其缺点也非常明显,由于参与企业数量较少,所包括的产品品类也相对较少,往往需要解决如何用尽量少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尽可能多的需求的问题。此外,该类型系统对企业的创新能力要求更高,创建难度也更大,且一旦创新不足,容易导致消费者产生倦怠感,近年来很多消费者已对苹果公司产生了这方面的担忧。
产品生态系统对企业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它使企业放弃了传统静止的、孤立的产品观,转而以发展的、关联的视角重新审视产品以及产品间的关系,并用场景思维构建产品系统。
其次,它推动企业对产品进行科学规划,实现对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利用系统产品间的功能互补满足大众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创造良好的生态体验,形成整体竞争优势。产品生态系统的整体竞争优势能有效增强系统中产品个体的竞争力,有利于促进新产品快速发展并反哺产品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
最后,产品生态系统所产生的良好生态体验还能够进一步转化为生态壁垒,有助于强化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不同企业由于资金、技术、品牌及渠道等方面的实力差异,其在产品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承担着主导者或跟随者等不同角色,其介入产品生态系统的策略也有较大区别,见表2。
表2 不同类型企业介入产品生态系统的主要策略
4.1.1 主导型企业的特点
目前在产品生态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企业主要有2类:1)掌握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物联网等技术的大型高新科技企业。对它们来说,构建产品生态系统既是物联网思维的天然体现,也是维护其优势地位的必然要求。2)市场份额较高、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传统制造企业。对它们来说,构建产品生态系统不仅是拓展生存空间的需要,更为重要的借此完成思维转变、技术革新以及文化升级等,实现从传统制造向现代“智”造的蜕变。
4.1.2 主导型企业
4.1.2.1 赋能策略
赋能策略是指主导企业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或渠道等优势,构建开放型的产品生态系统,允许其他企业在一定条件下共建系统、共用资源、共享成果,实现多方共赢。采用这一策略的企业需要具备较大的技术优势和较强的市场号召力,并为其他企业提供支持,赋予它们发展的空间和动力,实现生态共荣、利益共享。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同企业采取的赋能策略也有较大差异。谷歌、华为、海尔等公司采取的是较为开放的的赋能策略,在符合基本条件的前提下无差别地向相关领域的所有企业开放,包括传统企业、新创企业甚至个人;而小米公司则采用相对保守的赋能策略,仅对符合准入条件的新创企业开放,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它们的创新动能冲击原有的市场秩序,产生“鲶鱼效应”,构建更具活力产品生态系统[8]。
4.1.2.2 侵夺策略
侵夺策略是指主导型企业将相关领域的其他企业都视为竞争对手,自主研发产品并构建封闭的产品生态系统,逐步侵占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挤占它们的生存空间,这一策略需要企业具备极强的创新能力。目前采用这一策略的企业包括苹果、格力和长虹等,其中苹果公司是最为成功的。它凭借对智能产品的卓越洞察能力,构建了包括硬件、软件和服务3个主要产品群落的产品生态系统,并长期在智能产品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以智能穿戴装备为例,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苹果公司以1.065亿台的出货量位居第一,占据了全球智能穿戴装备31.7%的市场份额,比排名第二的小米公司高出19.3%,这一业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苹果产品生态系统的整体竞争优势。
4.2.1 跟随型企业的特点
目前在产品生态系统中处于跟随地位的企业主要包括初创的高科技小微企业和传统的中小型制造企业。它们由于技术、资金或渠道等方面的劣势往往以跟随者的身份进入产品生态系统,处于从属地位。
4.2.2 跟随型企业的主要介入策略
跟随型企业采取的主要是“借能”策略,即根据主导企业对产品生态系统的建设规划,借助其赋予的技术、资金或渠道等“能量”研发相应的产品,以较低的成本使企业获得较快的发展。例如华米、紫米等新创企业就采用了这一策略,它们在进入小米产品生态系统后,按小米公司的规划开发了手环、充电宝等系列产品,在短短几年中快速成长为独角兽企业;而欧普公司(照明)、正泰公司(插座)等传统制造企业则选择进入华为的产品生态系统,寻求新的创新发展机遇。
综上所述,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核心优势和综合实力,明确自己在产品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定位,采用赋能、侵夺或借能等相应的策略构建或融入产品生态系统,从而更快更好地实现转型及创新发展等目标。不过该研究主要致力于从理论层面探索企业介入产品生态系统的策略问题,未涉及相关策略在实践层面的具体执行问题,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