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陆陆,付小玲
嘉峪关市中心血站,甘肃嘉峪关 735100
血站属于重要的采供血机构,是集采集血液、储存血液于一身,并向临床提供血液的医疗机构。 目前我国血站的血源主要来源于公民。血站又分为一般血站和特殊血站,其中血液中心、中心血库均归纳于一般血站范畴,而特殊血站则是指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等[1]。人体血液成分较为复杂,且不同人群的血液之间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输血过程中遭受不良影响,极易导致输血安全事故发生。 调查发现,血站输血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是保障输血安全的根本,而常规的检验方法以及输血检验流程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交叉配血以及采集血液标本方面,都会对输血质量产生直接影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完善,输血已成为临床救治患者的重要手段,尤其对危重病患者而言,通过及时输血措施,可有效挽救患者生命并改善预后。 随着医疗机构对血液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导致输血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日益凸显[2]。为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性,血站需在输血工作中强化质量控制。为进一步探讨在血站输血工作中开展输血检验质量控制的价值,特将2019 年度该血站申请输血的160 例输血者纳入研究。 现报道如下。
借助回顾性方式开展,研究时段为2019 年1—12 月,研究对象为该时段内该站申请输血的160 例输血者,遵从“平衡序贯法”分组,将其分为观察组(80例):男性42 例,女性38 例;年龄18~75 岁,平均年龄(46.50±20.15)岁;体重40~88 kg,平均体重(64.50±20.15)kg。 输血史:30 例有输血史,50 例无输血史。 对照组(80 例):男性40 例,女性40 例;年龄18~74 岁,平均年龄(46.11±20.58)岁;体重40~87 kg,平均体重(64.12±20.33)kg。输血史:25 例有输血史,55 例无输血史。 借助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输血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输血者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两组输血者一般资料
对照组:常规输血流程,严格以血站各项规章制度为基准而开展输血工作,做好应急处理,避免输血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
观察组: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在输血中见交叉配血和血型鉴定,严格以MGT 系统供应的方法为主;将微柱凝胶法、手工凝聚胺法合理使用在交叉配血过程中,配血时充分、有效地评估主侧和次侧是否出现溶血、凝集反应。将巴比妥缓冲液、青霉素运用在细胞的处理过程中,溶液具体使用: 巴比妥缓冲液12 mL+80 万U 青霉素,后在混合液中+O 型红细胞1mL,将配置好的溶液放在室温环境下保存,放置时间控制在1 h 左右,借助生理盐水进行洗涕处理,后将其保存在恒温冰箱(4℃)中[3]。要求工作人员在开展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时,提前做好血液标本采集、保存工作,确保采集的血液标本符合输血规定。 在开展血液采集工作时,安排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进行,仔细核对包装袋与标签,避免出现标签、包装袋不符合情况,确保无误后入库;并要求工作人员在适当时间内对血液标本做冷藏处理,确保在合适温度下保存好血液标本,强化消毒工作,确保后续的输血工作安全、顺利进行[4]。 在输血前工作人员需要进一步对血型进行确定,具体是A 型、B 型还是O 型,确定血型时使用正反定型方法开展鉴定,若出现正反定型不符合、蛋白异常、血浆异常等情况,则需重新进行试验。
输血安全性:主要从交叉配血、职业暴露、输血前后消毒以及输血传染病发生率进行对比,事故发生率越低,输血安全性越高。其中输血传染病包括AIDS、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CMV 感染。 输血前后消毒问题内含消毒操作不规范和消毒不达标,配血问题有蛋白质异常、血浆异常、正定型不合以及反定型不合[5]。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共纳入160 例输血者,分别给予常规输血流程和输血检验质量控制,结果显示,实施输血检验质量控制的观察组,在交叉配血、职业暴露、输血前后消毒以及输血传染病发生率方面明显比对照组(常规输血流程)低,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输血是临床外科手术以及常规治疗中的常用救治手段,而对患者完成输血操作,需要提前经过诸多准备环节和具体操作,如若任一环节出现纰漏,极易导致输血失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可见,在输血过程中开展质量控制工作至关重要,是提升治疗效果、确保患者人身安全的根本措施[6-7]。 输血检验不当,则会导致患者在输血过程中遭受细菌、病毒感染,从而引发AIDS、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等感染性疾病,因此血站在输血过程中需要将输血安全问题作为重点工作[8]。 在开展输血检验工作时,严格以相关质量控制和规范为基准而进行血源管理以及血液包装袋核对等工作,确定血源完全符合相关规范后方可入库,从源头上降低血站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9]。
鉴于以上论述,此研究对血站输血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几点建议,从而进一步强化输血检验质量控制:①强化输血适应证的管理:输血现已成为临床诸多病患抢救治疗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急救措施,由此可见,在临床救治工作中进行输血的重要性;但对患者而言,输血过程中潜在诸多危险,例如输血过程中并没有对输血检查质量控制采取相关干预,导致患者在输血过程中遭受病毒感染,因此血站工作人员在接收献血者血液前,有必要对血液进行采样检测,进一步确保献血者的血液安全、可用[10]。 为患者输血前必须完善准备工作,例如做好血型以及配血等指标的检测工作,确保输血操作可以顺利、安全、有效地完成。在输血过程中开展相关质量把控措施至关重要,是提升输血工作安全性、减少医疗纠纷以及改善医患关系的根本手段,所以在输血工作中开展强化输血适应证的管理至关重要。②血站工作人员在血液检测工作中必须严格以相关质量标准为基准而开展各项操作,增加血清血球比指标的检测强度,密切对蛋白异常情况进行关注,加强对慢性肝病患者体内红细胞的检测工作。 ③强化输血前血液样本的检测:研究证实,输血前进一步明确输血人员的职责分工,并在输血过程中严格执行血液检测质量管理规范措施,是大幅降低患者感染病毒、减少医疗事故的根本措施。 而对接受输血的患者血液指标开展一系列的检测和筛查工作,一旦发现患者在输血前就已经受到传染病的感染,需在最短时间内采取紧急隔离措施,有效避免传染病的进一步扩散,必要时还需要对输血措施进行变化,借助成份输血或患者自身血液等方式开展输血治疗,从而确保患者输血安全。
该研究为进一步体会在血站输血工作中开展输血检验质量控制的价值,特将该血站申请输血的160 例输血者纳入研究,遵从“平衡序贯法”将其分为2 组开展工作。 结果显示:实施输血检验质量控制的观察组交叉配血发生3 例, 职业暴露发生2 例, 输血前后消毒发生1例,输血传染病发生1 例,开展常规输血流程的对照组分别为15 例、12 例、9 例以及10 例,观察组输血事故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输血安全性较高(P<0.05)。 证实了在血站输血工作中开展输血检验质量控制的价值。
表2 两种管理模式下输血安全性比较
综上所述,在血站输血工作中开展管理干预,建议采纳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模式,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