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晋华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种类型的城市建筑不断增多,很多城市面临着空间不足的问题。所以各大城市重视对于城市空间的合理应用,实施了一系列深基坑工程。在此类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将基坑中的水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地下水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否则容易导致施工过程中发生危险,成为潜在的安全隐患。在研究中发现,深厚卵石地区往往存在大量的地下水,含水层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增大了施工的复杂度和危险性。所以必须通过有效的方式对降水效果进行分析,减少基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提升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在基坑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地下水的影响,本次研究中主要采用开放式施工降水,面积总和达到了17064m2,具体划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是主体部分、施工竖井部分(L2、L4、L5和L6),其中前者为南北向。在设计的具体施工方案中,总计有136口降水井,各个井的间隔为6m。但是受制于现场的施工条件,有33口降水井并未正常施工。
从地质特征上来看,施工区域地层厚度达到了85m左右,主要划分为两种,分别是人工堆积层、第四纪冲洪积层,进一步可以细分为21个大层以及亚层,各个层的厚度以及岩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结合现有的资料可知,在103m深以内的区域以1层地下水为主,其中潜水含水层的厚度达到了55m左右,具有较高的渗透性,而水位标高、埋深分别是18.8m、29.9m。
在研究过程中实施了1组单井抽水试验,其中观测井和试验井的数目分别为3、1,以此可以得到需要的渗透参数。在试验过程中需要选择科学的仪器设备,这里采用了标准测绳、250QJ140-46水泵以及TDS-100F1(DN100)流量计,满足了试验的要求。
试验持续时间为46h,稳定降深3.97m,持续时间33h,涌水量为39.389L/S。
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试验过程中的流量存在一定的波动性,经过分析主要与水泵不稳定等因素有关。而水位恢复过程中的稳定性比较高。考虑到上述因素,在渗透系数K的计算过程中利用了恢复数据,选择了Jacob直线图解法。
1.地下水位观测数据
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了1组生产性群井试验,降臭水井的数目为12,涌水量12673.92m3/d,群井外、中心分别有三个、一个观测点,降深最大值为1.411m,试验持续196h。试验中采用了TDS-100F1(DN100)流量计、250QJ63-54水泵,根据得到的数据可以对第1层进行模拟。
2.含水层及边界条件概化
确定模拟范围的原则如下所示:
R、r分别代表影响半径(降深10m)、基坑等效半径,需要保证模拟范围高于二者之和,即不低于2800m。
结合场地和水文地质单元分界的距离进行确定,如果距离远大于2800m,则选择通用水头边界;模型南北、东西方向基本保持在10km上下。
在选择边界上尽可能为水文地质单元分界线。
值得注意的是,在设置边界条件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的方向,本次设计的模型主要包括垂向边界、侧向边界,具体设置为:(1)垂向,在试验过程中忽略降水等因素产生的影响,所以不存在降雨补给,由于底部主要是白垩纪角砾岩,设置为隔水边界;(2)侧向,需要结合水的流向来进行设置,主要是西北流向东南,所以东、南侧,西、北侧的边界设置不同,分别对应着排泄、补给边界。
3.源汇项概化
源汇项包括12口抽水井,在处理时主要选择well模块,1056.16m3/d的单井排水量。
4.地下水流模型的构建
在本次研究中针对地下水流模型进行了设计,具体基于GMS(Groundwater Modeling System)软件实现。在具体模拟分析过程中使用了多个模块,除了Modflow之外还包括GHB等多个模块,便于对相关参数以及边界进行处理。离散化是建模中的首个过程,即进行网格剖分,该过程的合理性将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模拟效果。具体的过程如下所示:
(1)具体需要从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来对模型进行剖分。结合研究区的具体特征,在竖直方向上主要划分为八层,水平方向网格大小为100m×100m,基坑部分网格密度增大,尺寸为3m×3m~5m×5m。
(2)模拟期总共持续196h,具体时间段为2017年9月22日8:00~2017年9月30日12:00,总计包括为83个应力期(2h),并基于内插和外推法以及现有的数据得到了初始水位。
1.情景设计
在情景设计上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确保相关参数的合理性。其中,井内径263mm,最大方量水泵100m3/h;以250QJ63-54水泵为主,实际流量是43m3/h。设计出水量43m3/h、63m3/h、80m3/h、100m3/h。据此完成预测施工降水的过程,基坑整体主要划分为两部分,首先是竖井L2、L4、L5、L6,其次是主体部分,详细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竖井与工程主体设计降深一览表
2.结果分析
(1)地下水位随时间变化:随着时间的变化水位呈现出的变化特征。其中在前七天内保持了较高的下降速度,而在7天~15天之间虽然仍然持续下降,但是下降幅度明显变小,在15天之后逐步保持稳定,下降速度基本不变(0.02m/d),各个场景下的稳定时间不同。
(2)施工降水空间差异性分析:①降水区L2竖井和L4竖井处由于降水井布置最密集地下水位最低,基坑主体南段和北段降水井布置较少,因此保持了最高的地下水位;②在将所有井同时开启的情况下,单日抽水量均可达到较高的要求;③将103口降水井全部开启之后,在单井出水量不同时,单日抽水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④由于基坑南、北段降水井不足,无法构成闭合围降。
1.在本次研究中针对深厚卵石地层的渗透系数进行了计算,计算过程中利用了非稳定流Jacob直线图解法,并结合水位恢复数据计算得到的结果为233.4~273.6m/d,平均值为252.0m/d,因此属于特强透水地层。
2.施工结束之后的103口降水井均不能满足安全水位的要求,仅当在井间距6m,降水设计方案所有降水井(136口)均能施工,并且单井出水量高于43m3/h时,施工降水方可满足降水要求,涌水量将达到14万m3/d。
3.在渗透性极强的深厚卵石地层开展降深大于10m的施工降水,涌水量较大,增大了施工的风险和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