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凤花
(1.金陵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9;2.泰国易三仓大学人文学院, 曼谷 10240)
语用能力很早就被认为是语言能力模块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从德尔·海姆斯(Hymes)[1]到后来的语言交际能力模式都把语用能力置于其他互相关联的语言能力范围,并列为一项单独的语言能力成分[2-5]。一直以来,语用能力都是二语习得、二语语用和外语教学研究关注的焦点,其中二语语用能力发展是二语语用研究非常重要的关注点[6],是实证研究的热点内容。《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2018)详细阐述了英语水平不同等级的语用能力框架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2020)也明确了要加强语用能力的培养。近年来,二语语用习得研究得到迅猛发展,国际国内都呈现上升趋势[7]。但以往研究主要聚焦在某一方面,如有关研究内容的综述[8]。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国内的二语语用能力研究进行全面梳理。
本研究以国内13种外语类核心期刊(1)本文的核心期刊是指中国知网(CNKI)中收录的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或CSSCI期刊。发表的二语语用能力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从发表概况、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工具等五个方面,分析国内二语语用能力的研究概况,简述国内二语语用研究的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国内二语语用能力培养及研究提供启示。
本文以13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于1988—2020年发表的文献为检索来源(2)文献检索时间截至2020年7月18日。,在CNKI中设主题为“语用”“语用能力”“言语行为”“语用意识”“语用发展”“语际语用” “语用教学”“语用习得”“人际语用”“外语教学”和“英语教学”,并设篇关摘为“语用能力”并含“外语/二语语用能力”进行检索。去除重复文献后,笔者共检索到有关二语语用能力研究的文献148篇。为保证文献的全面性,单设关键词“语用能力”,共检索到文献162篇。两组数据合并去重后为188篇。再经人工筛除不相关文献(主要为非二语语境下的语用能力研究语篇及会议通知),最后得到二语语用能力研究文献175篇。
本文采用计量统计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描述性统计,对所有文献进行整理、归类、统计和分析。基于研究惯例、分析统计便利性及已有研究框架[9],将文献分为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两类。根据社会学研究常见界定[10-11],实证研究主要利用定量、定性和混合研究法;非实证研究主要采用思辨法,即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基于上述框架,本研究采用定量数据图表与定性文字描述相结合的方法。
1988—2020年13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二语语用能力研究概况如图1所示。其中,《外语与外语教学》发表的文献最多,有25篇。从发表内容来看,文献类型为综述、实证、理论及评介等4类。其中,实证研究61篇(占比34.86%),非实证研究114篇(占比65.14%)(表1)。从时间上来看,2001年以前(含2001年)的相关文献为22篇(占比12.57%),2002年之后(含2002年)为153篇(占比87.43%),后者是前者的6.95倍(表2)。2001年之前(含2001年)的实证研究只有4篇,1991年、1992年、1994年和1996年各1篇,2002年之后(含2002年)的实证研究文献为57篇,后者是前者的14.25倍,实证研究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总发文量的增长速度(图2)。
图1 二语语用能力研究文献概况
表1 二语语用能力研究文献类型
表2 二语语用能力研究文献类型阶段统计
图2 二语语用能力实证和非实证研究概况
可见,国内二语语用能力研究可以以2002年为界,2001年之前为起步阶段,2002之后则为逐步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发文总数和实证研究总数的增加上,而这与夏海鸥[8]的研究略有出入。
研究发现,1988—2020年外语类核心期刊二语语用能力研究主题集中在语用能力理论视角、学习者语用能力培养(含计算机辅助语用教学)、学习者语用能力表现及发展(含语用意识发展)、语用能力发展影响因素、语用能力测评与评估研究、新视野新学科及其综述研究、二语语用能力研究及方法综述等方面(表3)。
表3 二语语用能力研究主题统计情况 篇
二语语用能力文献的研究方法分为非实证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前者有文献法和思辨法,后者则主要为定性、定量和混合研究法。从表4可知,在1988—2020年13种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的二语语用能力研究文献中,非实证研究以思辨研究为主,共97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55.43%。
表4 二语语用能力研究方法统计情况
在61篇实证研究中,大多以英语专业或者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少量研究以教师、本科毕业生、硕士生、博士生、留学生、业余英语爱好者以及语料库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多以成年语言学习者为研究对象,对青少年进行研究的较少,其中以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仅1篇[12]。
二语语用能力实证研究采用的研究工具有问卷调查、测试(包括多选及单选测试题)、语篇补全测试(口头、书面)等。收集的语料以引发数据(Elicited Data)为主,自发语料(Natural Data)较少[9,13-14]。在61篇实证研究中,最常用的数据收集工具有:问卷调查、测试、语篇补全测试等,另外研究者往往还会采用语篇补全测试与回溯式/后续访谈或口头报告相结合的方式来收集语料(图3)。
图3 二语语用能力实证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收集工具统计情况(3)因部分研究同时采用几种语料收集工具,故统计总数超过文献篇数。
1.二语语用能力研究以理论、综述和评介研究为主(占比65.14%)。其中,综述研究尤为全面,涵盖起步阶段的国内外语际语用学研究、国外二语语用教学研究、国内外二语语用能力研究评估、国外儿童语用习得研究、国内外语语用能力研究、国内外语用能力研究热点趋势及对比、二语语用习得国际研究热点趋势以及国外二语语用能力研究方法等。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学者对语用能力研究国际发展情况敏感度高,语用能力梳理主要还是“向外”的,关注重点仍是国外的语用能力研究趋势及热点,对国内语用能力现状的系统研究较少[7]。
2.以理论研究为主(占比65.14%),实证研究逐步发展。二语语用习得研究主要聚焦于三个研究视角:描述语用发展模式、解释语用发展过程以及干预对语用能力发展的影响。理论研究部分集中在语用能力概念界定及模型内涵的解释和语用能力的理论模式的建构等方面。语用能力实证研究有所发展,1988—2001年实证研究文献仅4篇,2002—2020年则发表文献57篇。研究话题也有所突破,除言语行为、语用能力、语用迁移关系等研究外,还关注语用身份、商务会话平衡、语用会话流利度、语用磨蚀、性格与语用能力关系以及汉语语境下留学生汉语语用等方面的研究。
3.语用能力研究理论方面取得一定进展(占比34.86%),表现在二语语用能力概念内涵及理论框架以及英语语用能力测评和评估体系的构建上,但实证研究仍显不足。实证研究多对学习者某一个阶段某一方面语用能力表现进行描述,如言语行为策略、反馈语、话语标记语,或是对某一方面语用能力发展的研究,如抱怨言语、程式话语等。语用能力研究主要关注二语习得者语用能力表现,但基于动态发展视角的实证研究不足(仅20篇),占全部二语语用能力研究的11.43%。另外,发展视角研究以横断面研究为主,纵向研究明显不足,仅2篇文献[15-16],占实证研究的3.28%。
4.研究方法以描述性研究为主。从20世纪80年代起,有关学习者语用能力的研究多为描述性的,过多关注学习者语言的使用,而不是语用能力的发展。描述性研究主题包含语用发展的理论模式、语言教学中的语用维度、语用能力范围、语用能力培养、学习者语用能力表现、语用能力发展、语用能力的可教性、语用迁移、语用与语法的关系、个体差异与语用能力发展的关系、学习者语言能力评估以及语言语用用法的语料收集等。例如,对一组学习者的语用策略或几组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语用特征的横断面描述,或者对学习者语用发展模式和语用能力培养的描述性研究。
5.语用能力培养研究文献不足(占比15.43%)。语用能力的培养研究集中在理论思辨方面,如在教材编写、语用教学和评估中贯彻英语语用教学新理念等,实证研究尤为缺乏,仅8篇,占总研究的4.57%。已有的研究多通过理论和案例教学论证语用能力引导的必要性,仅限于理论视角的探讨,很少关注该类研究的实践推广价值,或是检验该理论对实践教学的作用(如英语作为通用语下的语用教学研究)。语用教学模式研究以建立在教学经验和调查研究基础上的思辨论证为主,语用教材建设、教师语用能力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影响或将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效果的实证研究比较缺乏,更少有系统性研究。
6.二语语用能力研究以英语为主,研究对象单一,研究方法仍有不足。目前研究文献中仅有贺莉的俄语研究[17]和任伟的汉语研究[18]两篇非英语语言研究文献。在研究对象上,以学生的语用能力研究为主,对教师的语用能力研究得很少,目前仅一篇研究成果[16];成年人英语研究以英语专业或者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主,占实证研究对象的68.85%,很少有儿童语用研究(表5)。在研究数据采集上,问卷、语篇补全测试、访谈、口头报告仍然是研究二语语用习得的常见手段,研究语料以引发语料为主,自发语料因收集难度较大,在二语语用实证研究中占比较小[19]。
表5 二语语用能力实证研究对象统计情况(4) 因有的研究同时有几组研究对象,故总数超过实证研究的篇数。
1.拓宽研究内容主题和研究领域。在研究内容上,不仅要对语用学的传统话语展开研究,还应关注其他议题。例如,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一直是二语语用研究不容忽视的重要领域[20],今后可以加强对影响二语语用发展的个体因素的研究。再如,对英语作为通用语背景下语用能力的构建和发展[21]以及应急语用[22]等都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言语行为研究方面,除请求、拒绝和抱怨研究外,还应增加对其他言语行为(如断言类言语行为)习得的研究[23];除日常交际话语研究外,还应多关注学术话语、商务话语、法庭话语等机构话语研究。就研究领域而言,国内语用研究对边缘领域涉及较少[24],要多关注边缘领域对语用理论建设的补充完善作用[25],不断丰富语用研究领域。
2.注重语用能力的多维度、跨学科视角研究。语用能力研究要关注跨学科及交叉学科研究[26-28]。不同于语用与语法、语用与语境及语用与语义等语言学内部各分支之间的关系研究,语用能力研究应关注语用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多学科界面研究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研究。注重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语料库、人类学、艺术学、临床医学等与语用学研究的交叉领域,如临床语用学及实验语用学。探索语用学的研究路径,使语言语用科学服务于各行业,实现日常与专业领域言语交际目的。
3.增加二语语用能力实证研究,尤其是纵向发展视角的语用能力研究。国内语用能力的研究还相对滞后[7,29],现有的实证研究大多是对学习者语用能力的描述,如对几组不同二语水平学习者的语用策略的描述,但截面描述研究不足以表现二语语用的发展规律,需要从纵向发展视角来研究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国内研究较多关注学习者二语语用能力的表现,很少关注二语语用的发展[30-31],二语语用习得一直处于二语语用研究的边缘[25],语用能力发展研究明显不足[32]。二语语用能力发展规律的揭示往往需要长期跟踪研究[30,33],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来收集学习者语料,揭示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机制,为二语课堂提供教学法基础。
4.注重语用能力培养实践应用研究。要在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评估中实践语用教学新理念,强化语用模块和语用策略教学理念。以课堂为基础的语用能力培养研究,注意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语用产出能力及课堂互动能力(CIC,Classroom Interaction Competence),如在英语作为通用语背景下对二语习得者“When-to-say-what”语言产出和语用策略能力的培养。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教材开发、课程编制和课堂语用教学。在语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可关注计算机辅助二语语用教学及任务型二语语用教学(TBLT)[34]等。
5.关注不同人群的二语语用能力发展,丰富研究对象。目前国内的二语语用研究还主要以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较少涉及其他群体。已有的儿童语用研究或是以汉语为母语者的研究[35-36],或是对国外儿童语用研究成果的引介[37-38]。研究对象绝大多数是英语作为二语的学习者,很少关注其他二语语用能力学习者,如留学生汉语语用能力[18]。二语教师课堂话语元语用也是重要研究议题。课堂是学生语用知识的主要来源[39],学生的语用能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的教学影响[40],目前对语用教学的实施主体——二语教师的研究明显不足。
6.在语料收集工具使用上,应自发和引发语料并举,增加对自发语料的收集。每种语料收集工具都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语篇补全测试因在收集二语语用语料产出方面的优势,在二语语用能力研究领域被广泛应用[19]。增加对自发语料的收集是二语语用研究的必然选择,为此有学者呼吁二语语用研究应对真实语料展开收集[9]。自发语料也因其在实用性和收集所需要的足够目标语料方面的缺陷[23],一直是二语研究语料收集的难点所在[14]。然而,大数据时代,利用新兴技术收集不同场合的真实互动语料将是二语语用能力研究的必然趋势[32]。
我国二语语用学研究正处于发展期,相关研究已关注到二语语用能力的最新发展成果,并在一些研究议题上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但仍存在研究视角和内容上的一些不足。例如,研究主题及内容欠丰富、实证研究不足,尤其缺乏对学习者的语用能力纵向发展的长期跟踪研究,研究对象群体单一,自然语境语料缺乏。未来应注重语用跨学科研究和新领域与边缘学科的研究,研究内容上除日常话语外,还应探索机构性语境下的话语使用。在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方面,应多关注纵深研究,从纵向维度跟踪调查研究二语学习者的语用发展规律,为语用习得和教学提供启示。研究对象应注重多样化,尤其是针对教师语用能力的研究,语料采集方面应加大自然语境下语料采集的比例。就具体研究内容而言,儿童语用习得、二语语用教学尤其是计算机辅助二语语用教学,都可为二语语用能力研究提供更多的探索视角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