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琼燕 周仪铖 李零燕 孙家忠
近年来,我国HIV感染/艾滋病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1],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不断普及和有效运用,艾滋病患者的预期寿命延长,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但长期HAART导致的各种不良反应如脂肪营养不良、骨质疏松、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等导致非艾滋病相关死亡率增加[2-3]。有研究表明,与普通成年人相比,HIV感染者可能在较轻的年龄且无肥胖的情况下发生代谢综合征(MS)[4]。MS主要表现为超重/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在同一个体高度聚集的状态,这些因素相互关联可直接促进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5]。体重指数(BMI)作为MS诊断标准中评估中心性肥胖的重要指标之一,亦被证实为评估艾滋病疾病进展的重要指标[6]。目前关于艾滋病患者BMI与MS关系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该特殊人群BMI与MS及其组分之间的关系,为艾滋病患者MS及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1.对象:2018年1月~2019年7月于我院就诊并明确诊断为艾滋病的住院患者482例,其中男358例,女124例,中位年龄48.0岁。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符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艾滋病组《艾滋病诊疗指南第三版(2015版)》中艾滋病的诊断标准;(3)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严重感染、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大中型手术、创伤等应激状态;(2)伴有严重的心、肝、肺、肾和其他脏器功能不全及晚期肿瘤;(3)妊娠或哺乳期。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2.方法: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计算BMI。检测所有患者的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MS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4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提出的标准[7],符合以下3项或3项以上者即可诊断:(1)超重/肥胖:BMI≥25.0 kg/m2;(2)高血压: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和(或)已确诊为高血压并治疗者;(3)高血糖:FPG≥6.1 mmol/L和(或)餐后2 h血糖(2h PG)≥7.8 mmol/L,和(或)已确诊为糖尿病并进行治疗者;(4)血脂紊乱:空腹TG≥1.7 mmol/L和(或)空腹HDL-C<0.9 mmol/L(男性)或<1.0 mmol/L(女性)。具有0、1、2、3、4个MS组分分别记为H0、H1、H2、H3、H4。BMI分类标准参照2003年《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BMI<18.5 kg/m2为体重过低,BMI为18.5~23.9 kg/m2为体重正常,BMI为24.0~27.9 kg/m2为超重,BMI≥28.0 kg/m2为肥胖。将482例患者分为低体重组(BMI<18.5 kg/m2,92例)、正常体重组(18.5 kg/m2≤BMI≤23.9 kg/m2,311例)、超重/肥胖组(BMI≥24.0 kg/m2,79例),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MS发生的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3组患者临床资料及MS组分检出数量比较:超重/肥胖组患者的FPG、SBP、DBP、TG、BMI和MS组分检出数量均高于低体重组(P<0.05),正常体重组的FPG、SBP、DBP、BMI和男性比例均高于低体重组(P<0.05),超重/肥胖组FPG、SBP、BMI和MS组分检出数量均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而3组患者HDL-C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患者临床资料及MS组分检出数量比较[M(P25,P75)]
2.3组患者MS患病率及MS各组分患病率比较:482例患者的MS总患病率为8.92%(43/482),3组间MS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超重/肥胖组最高(P<0.05)。MS各组分中,高血压和高TG血症的患病率随BMI的增长而增加,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余组分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患者MS患病率及MS各组分患病率比较[例,(%)]
3.3组患者MS组分检出率比较:3组患者MS组分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以H1检出率最高,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以H4检出率最低,而超重/肥胖组以H0检出率最低(P<0.05)。进一步对3组患者进行两两比较,发现H0、H1均在低体重组检出率最高,而H2、H3则在超重/肥胖组检出率最高(P<0.05)。见表3。
表3 3组患者MS组分检出率比较[例,(%)]
4.艾滋病患者BMI及其相关因素与MS的相关性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艾滋病患者BMI、MS检出数量、FPG、SBP、DBP、TG、年龄与MS与均相关,BMI、MS、FPG、SBP、DBP、TG、HDL-C、年龄与MS检出数量均相关(P<0.05)。其中,BMI与MS和MS组分检出数量均呈正相关(P<0.001)。见表4。
表4 艾滋病患者BMI与MS及其相关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5.艾滋病患者发生MS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是否患MS为因变量,BMI、性别、年龄、FPG、SBP、DBP、TG、HDL-C为自变量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性别、年龄及MS中除BMI外其他组分的混杂因素后,高BMI是艾滋病患者发生M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5。
表5 艾滋病患者发生MS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随着HAART的广泛运用,MS在艾滋病人群中的危害不断显现。研究发现,全球16.7%~31.3% 的 HIV感染成年人患有MS[8],且不同地区,其MS患病率(7%~52%)差异较大[9]。提示该人群MS疾病负担较重,但由于诊断标准、观察人群及基因种族等因素不同,其实际患病率存在一定争议。本研究结果显示,艾滋病患者MS总体患病率为8.92%(43/482),与既往研究结果比较,总体患病率偏低,其原因考虑为:本研究采用2004年CDS提出的适合中国人体态情况的MS诊断标准进行MS诊断,与前述研究中多采用的2001年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专家组的第三次报告(NCEP-ATPⅢ)标准和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所提出的标准相比,CDS标准评价高血压、高FPG的界值较高,评价低HDL-C的界值较NCEP-ATPⅢ标准低,评价血脂异常时忽略了IDF标准中已接受药物治疗且血脂正常的情况,并且以BMI为评价超重/肥胖的标准,忽略了BMI正常而存在中心性或内脏性肥胖的人群。此外,有研究发现,性别是HIV感染者发生MS的重要预测因子之一,女性罹患MS的可能性是男性的2.24倍[10]。本研究所纳入患者中女性占比较小(25.73%),可能也是MS总体患病率较低的原因之一。
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被认为是MS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11]。腰围(WC)是MS中评价中心性肥胖的关键参数,但在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日常随访中,WC并不是常规测量指标[12]。一项探讨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多种肥胖标志物之间一致性的研究发现,WC和BMI之间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虽然BMI存在预测心血管事件效能较低的缺点,但仍可用作WC的替代或补充指标[13]。本研究选用BMI作为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评价超重/肥胖的参数,主要考虑到其在临床中更常被测量,能更为方便地为非内分泌代谢专业医务人员及基层医院MS患病情况评估提供参考。
本研究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艾滋病患者BMI与MS及MS组分检出数量均呈正相关,提示BMI越高,患者合并MS的风险越大,MS组分检出数量也越高;校正混杂因素后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BMI为艾滋病患者合并MS的独立危险因素,与Wand等[14]研究结果一致。该研究发现,被诊断为MS的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BMI明显高于未被诊断MS者。另外,在MS除BMI外的其他组分中,BMI较高组别患者的高血压、高TG血症的患病率均较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BMI与MS某些组分之间的密切关联。BMI与MS患病率及组分检出数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可能是由高BMI增加其各组分的患病率导致。巴西一项研究表明,所有根据BMI被划分为肥胖的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均患有某种类型的血脂异常[15]。体内脂肪过多是高血压的诱因,也是其他慢性疾病发展的危险因素,当BMI>25 kg/m2时,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也会逐渐增加。在体内HIV毒性及抗转录病毒药物不良反应的共同影响下,肥胖艾滋病患者的脂肪重新分布,出现面部、臀区及四肢的皮下脂肪流失,而内脏、乳房、子宫颈背面的脂肪却出现增厚。这种脂肪的异常堆积导致游离脂肪酸显著增高,通过复杂的机制诱发各种细胞因子、炎症介质等释放,进一步导致胰岛素抵抗及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大大增加了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患病风险。此外,由于腹腔内脂肪细胞摄取TC和TG的能力较皮下脂肪组织强(腹腔内脂肪细胞摄取TC的能力是皮下脂肪细胞的2倍,摄取TG的能力是后者的近百倍)[16],致使高BMI的艾滋病患者罹患MS、MS各组分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
在感染HIV的整个病程中,艾滋病患者常出现明显体重下降,从轻微的体重减少至严重消瘦、营养不良均常见。一项分析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BMI变化及相关因素的国内研究表明,观察对象在开始抗病毒治疗前就已经发生了营养不良,BMI<18.5 kg/m2患者比例高达35.4%[17]。本研究中BMI<18.5 kg/m2患者占总人数的19.09%,虽本研究中低体重组与正常体重组在MS及其组分患病率、MS组分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已有研究证实,BMI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的营养状态,低BMI与CD4细胞计数减少直接相关,而CD4细胞计数与自身免疫力存在一定关联,所以低BMI往往与艾滋病患者罹患MS、脑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等的风险增加相关[18],提示对于低体重艾滋病患者的关注同样重要。
综上所述,艾滋病患者BMI与MS及其组分密切相关,在这类特殊人群中,BMI对于MS的预测价值仍较大,BMI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其罹患MS的风险增加。今后研究可进一本扩大样本量,调整中心性肥胖的诊断标准,进一步探索低体重与MS及其组分患病率之间的关系。因此,临床医生在评估艾滋病患者合并MS及其组分情况时,可将BMI作为一项简单的筛查工具来识别高危人群,及早关注并及时控制患者的BMI,可能有利于预防MS的发生发展,从而降低该类人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患病风险,进一步延长艾滋病人群寿命并提高其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