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茶叶加工研究进展

2021-05-25 02:14杨金灿
绿色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发文茶叶论文

肖 圆,何 莉,杨金灿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2)

1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茶叶的国家[1],秦汉时期便认识到茶叶的经济价值,中国是最大的茶叶生产国,也是重要的出口国[2~4],已形成西南、华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区并稳定发展。基于此,茶叶的品质和包装就显得尤为重要。茶叶品质的形成取决于茶叶加工中不同加工工艺的协调配合。茶叶加工根据不同类型(绿茶、红茶、花茶、乌龙茶等)茶叶的加工技术[5~7],制订针对不同类型的茶叶制作流程,继而影响茶叶质量。

国内学者对茶叶的研究可追溯到1990年,涉及到茶叶发展、茶叶加工和茶叶加工工艺等方面。2002年以前,每年对茶叶加工相关的研究较少。2002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府部门重视茶产业的发展,调整农业结构,使得茶文化蓬勃发展,对茶叶加工工艺重视并进行创新[8]。国家“十二五”期间大力推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茶叶现代化加工与资源增值关键技术升级及新产品研发示范”课题启动会在杭州召开。2019年,国家召开“十四五”期间将大力发展茶产业,从中央的一号文件到全国两会,聚焦“茶”声音。

由此可见,茶叶及茶叶加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茶”产业已成为我国的主要产业,为提高茶叶的出口量,提升茶叶质量,茶叶加工成为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和热点,相关文献越来越多。2016年以后相关研究有所下降,2019年慢慢增加,为了解国内茶叶加工的发展趋势,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运用Excel,对国内茶叶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进一步分析了其发展趋势,为我国茶叶加工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方法

文献检索在很大的程度上为数据收集提供了便利,合理的文献检索为文献计量分析时提供了准确性和时效性。中国知网(CNKI)是国内最大的文献数据平台之一,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在高级检索中输入主题词“茶叶+加工工艺”,限制时间为199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中文检索,共得到文献1522篇。

将数据导出至Excel软件进行分析。

2.2 分析

本研究以文献计量学和可视化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从年发文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和关键词等角度研究,对茶叶加工相关领域检索文献进行分析,了解其现状与发展趋势。

3 结果与分析

3.1 年度发文量分布

年份以及发文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以及关注程度。如图1所示,国内茶叶加工的研究在各年度发文数量呈上升趋势,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90~2002年,在此阶段的茶叶销售基本平稳,价格基本稳定,流通秩序较好,但出口茶和精制加工茶的经济效益低[9],使茶叶在加工工艺方面的技术不完善,对茶叶加工的关注不高,相关的论文研究较少。在1991年和1993年期间无论文发布,15年间仅有78篇关于茶叶加工的论文研究,每年平均有5篇论文发布,论文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为2003~2009年,这一阶段总体的发文量有所增加,年论文量超过10篇。经济的持续发展,政府部门逐渐重视茶产业的研究,论文研究处于探索阶段。

第三阶段为2010~2020年,国家“十二五”期间大力推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对茶产业发展提出了重要的战略和发展策略。“十三五”期间提出推动茶叶经济长期平稳快速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将“茶”作为我国乡村特色产业之一。以上文件展现出近年来我国对茶叶的关注度极高,茶叶转型就涉及到茶叶加工的变化。茶叶加工的论文数量达到2688篇,其中茶叶加工工艺达到393篇。占加工工艺文章总数的70%。

图1 1990~2020年国内茶叶加工研究文献数量

3.2 高产发文机构分析

发文机构是指某一学科或领域进行统计分析的综合性研究组织,研究发文机构有助于研究人员把握清晰的脉络,形成明确的研究重点[10~12]。1990~2020年,茶叶加工论文发文量居前十的发文机构如表1所示。

表1 1990~2020年茶叶加工研究文献量前十所研究机构

发文量最多的是浙江大学,共发表38篇论文;其次是安徽农业大学和福建农业大学,均发表33篇论文研究;再次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29篇和湖南农业大学26篇,其他机构均达到10篇以上。高等院校的研究在其中占80%。前10名机构共发表了233篇,占茶叶加工总数的41%。主要针对茶叶加工和加工工艺的研究,说明这些学校在茶叶及加工方面的研究较深入,通过改变加工工艺来改变茶叶的形态及质量,提升价值,改变了茶叶单一的形态和类型,提供更多销路和销量。

3.3 作者发文量分布

作者发文量即文章的发文作者所发表文章的数量,见表2。1990~2020年,茶叶加工相关领域的论文作者发表量居前十位为:袁海波、郑文佳、林智均发表7篇,粟本文、田景涛、谭俊峰、倪德江、权启爱、尹军峰、李传忠军发表论文5篇。前十位作者共发表56篇论文,其中五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占前十位作者单位的50%,可以看出,国家对我国茶叶发展十分重视,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通过对茶叶的研究,为大众给出有用的建议,提升茶叶的品质和价值。

表2 1990~2020年茶叶加工研究文献发表量前十的作者

3.4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为文章主要中心点,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可以有效揭示其中隐含的特征、发展过程及趋势、专业分布等线索[13~15]。相关研究文章中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见表3。1990~2020年,茶叶和加工工艺检索共涉及关键词3731个,根据关键词由高到低排序,筛选出茶叶加工前十的关键词分析。由表3看出,256篇文章出现“加工工艺”,103篇文章出现“品质”,85篇文章中出现“加工技术”,68篇文章出现“红茶”,65篇文章出现“茶叶”,41篇文章出现“加工”等关键词。其中“加工工艺”“加工技术”“加工”“工艺”4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较高,最具代表性,通过对不同地区和加工工艺来分析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因素[16,17]。所以茶叶加工在加工工艺方面的关注度比较高,说明研究者在早期就意识到茶叶发展要通过加工工艺的改变来实现,为今后的茶叶加工中具体工艺的改变奠定了基础[18,19]。

总体来讲,整个行业一直未对茶叶加工过程的环境污染有关注。随着PM2.5和PM10纳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制茶过程中的茶毫等颗粒物也会产生一些影响,但并未在茶叶加工行业引起重视。

表3 1990~2020年茶叶加工研究文献中前十的关键词

4 结论与展望

经过对近30年的茶叶加工文献分析,可以看出国家一直在大力发展茶产业和农村经济。各高校及研究机构形成了稳定的以茶叶研究所为主的研究团队,主要致力于茶叶加工工艺、技术和品质提升等方面的研究。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对茶叶的需求量和质量的要求也增加了,茶叶类型日益丰富[20,21],在生产工艺角度从最初钟爱的手工茶转变为机器加工制作的名优茶,同时实现了茶叶类型和质量的转变。

在茶叶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对环境空气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自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颁布以来,PM2.5和PM10造成的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等控制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和扩散。茶叶加工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颗粒物,但在本次检索结果中未发现相关报道,这表明目前尚未有人关注该行业的颗粒物污染问题。随着茶叶加工制造行业的日益发达,机械化程度日益先进,十分有必要关注加工过程中的颗粒物污染问题,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发文茶叶论文
《茶叶通讯》简介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牛采茶叶》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乱倒茶叶导致美国独立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