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我言秋日胜春朝

2021-05-25 10:16代名远长沙市湘一芙蓉第二中学1807
十几岁 2021年14期
关键词:贬谪刘禹锡柳宗元

文/代名远(长沙市湘一芙蓉第二中学1807 班)

罗曼·罗兰曾道:“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我们的大诗人刘禹锡,便是这样的“英雄”。纵使生活有一千个理由让他哭,他也可以让消沉与颓废打烊,然后一路欢歌,笑看人生。

众人皆知,刘备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却鲜有人知道,中唐时期的刘禹锡也是。他,姓刘名禹锡,字梦得。“锡”为“赐予”之意,据说他的母亲梦见大禹之后,生下了他,大禹所赐之子,故名“禹锡”。做梦得子,故字“梦得”。

贞元九年,他和柳宗元同时考取进士,然后一路飙升,成为太子校书。可以说,他的仕途一帆风顺,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场政治变革,改变了他顺遂的人生,并由此开启了他长达二十三年之久的贬谪之旅。这场变革,就是“永贞革新”。

若是用“二十年来万事同”来概括刘禹锡与柳宗元的神仙友谊,是最妙不过的了。因为他俩有着二十多年的相似经历:一起参加科举考试,一起找工作,一起加薪升职,然后又一起被炒鱿鱼。但匪夷所思的是,这对志同道合的莫逆之交,性格大相径庭。

被贬后,柳宗元曾在春末夏初探山访水,在《小石潭记》中写道:“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流露出柳宗元因贬谪而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于他而言,“人间忽晚,山河已秋”。反观刘禹锡,在其他被贬谪的诗人伤春悲秋时,他却与萧索寂寞的秋天相拥,高歌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不仅如此,他还以“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来赞咏秋色的高尚情操和英雄气概,并视秋日为天地间限量贩售的快乐。诗如其人,读其诗便是读其人。他们俩,一个像秋天,一个像夏天,却也能将冬天变为春天,度过被贬异乡的漫长岁月。

元和十年,唐宪宗念及刘禹锡的才学,将他从朗州召回京师。于是乎,他和柳宗元等人车不停轨、鸾不辍轭地赶回了长安。刚到长安,他便挽着好友到玄都观里赏花,吟出了“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的诗句。这乍一看,还以为是在称赞“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其实是在讽刺达官贵人在政治上阿谀奉承。果然,祸从口出,他被贬到了偏远的广东连州,然后又去了四川夔州,最后在安徽和州当了个刺使。

宝历二年,他又被召回京城,在得知母亲、好友相继离他而去后,悲痛欲绝。他在路过扬州之时,遇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朋友——白居易。两人惺惺相惜。白居易还作诗给予他安慰:“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有偶像的勉励,何悲之有呢?人生的起起伏伏,让他觉得既然明日预兆看不穿,又何必悲戚今朝,徒增忧愁。重振旗鼓的他,淡定从容地道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名句。

随后,刘禹锡来到玄都观。在同一地点,同一季节,他仍然秉性不改。他写下:“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他还是那个他,还是那个锋芒毕露、不圆滑、不讨喜的刘郎。

素材赏析

选择有代表性的诗歌

文/周玲玲(长沙市湘一芙蓉第二中学教师)

诗歌是情感的载体。因此赏析某位古代诗人的作品时,我们不可不观其诗、通其意、悟其情。

刘禹锡生活在中唐时期,在当时繁盛的诗坛具有颇高的影响力。他的作品,通过丰富的联想产生了超出事物本身的意境,给人一种相对理性的感觉。我们要充分欣赏他的作品,选择能够体现其真正内涵,体现他人生思考的代表性作品。

刘禹锡一生命途多舛,经历了永贞革新、牛李党争,多次被贬。他在被贬的日子里,没有悲观失望,而是抱着一种旷达的态度对待人生的起起伏伏。因此,我们可以筛选那些能反映他豁达的心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作品。

技法指导

知人论世梳理人物经历

文/周玲玲

借助前人的评价来理解诗人作品的创作背景,梳理诗人的经历,这就是“知人论世”的方法。诗人在特定背景下,怀才不遇,对酒当歌,心中惆怅。从叙事到写景到感慨,给人的感觉是悲愤中不乏豪迈的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刘禹锡少年成名,二十一岁进士及第,官运亨通,成为太子身边的红人。后来,他一贬再贬,调任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刺史,人生可谓是大起大落,尝尽世态炎凉。但从他的诗中,我们不难发现逆境、挫折往往能催生出奇文好诗。

猜你喜欢
贬谪刘禹锡柳宗元
赏牡丹
江雪
古代文人的仕宦情结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非同凡响的秋歌
探究刘禹锡、柳宗元的贬谪之路
刘禹锡与《陋室铭》
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