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风
“二战”结束后,美国公众对太空主题的科幻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许多电影和文学作品中,勇敢的英雄为人类抗击着各种奇形怪状的外星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多人猜测或许是因为“二战”的痛苦已经过去,人们对未来重拾了希望和想象,而且“二战”时期V2 火箭和原子弹的出现,也让人们感觉到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的。
著名火箭专家冯·布劳恩年轻时就喜欢法国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在凡尔纳太空题材作品的启发下,冯·布劳恩痴迷钻研火箭设计,在“二战”时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枚大型火箭。不过,这枚赫赫有名的V2火箭被当时的德国纳粹党人当作了导弹武器。
冯·布劳恩并非战争狂人,他希望利用火箭去探索宇宙,而非发动战争。事实上,因为他的这种想法,冯·布劳恩还被德国臭名昭著的“盖世太保”抓走,在监狱里度过了两个星期。德国战败后,冯·布劳恩带着德国火箭技术工程师团队向美军投降,并被安排前往美国。到达美国后,他和技术团队很快就在1958年1月31日帮助美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家1号”,并研制出迄今为止世界上推力最大的“土星5号”火箭。1969年,这枚超级火箭载着航天员首度登上月球。
帮助人类登上月球的冯·布劳恩,终于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不过,功成名就的冯·布劳恩对于美国社会乃至全人类的贡献远非技术层面,而是他对于想象力的尊重,以及在启发社会公众航天意識方面所做的贡献。
早在刚刚抵达美国后不久,冯·布劳恩便注意到“二战”后美国社会中出现的太空科幻热潮,他认为如果能借着美国公众对于太空科幻的狂热进行航天科学普及,就能推动整个社会对于发展航天技术的关注和支持。
20世纪50年代,冯·布劳恩开始为迪斯尼公司制作的三部太空题材电视节目担任技术顾问。节目将专业的太空知识与迪斯尼的艺术加工完美结合,一经推出便受到公众的喜爱,最为出名的就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人在太空》。
迪斯尼轻松幽默的风格很好地化解了航天技术给普通观众带来的枯燥和距离感,拉近了人们与太空的距离。比如,影片中会用“一只小狗打了个喷嚏,然后它发现自己后退了一大段”这样的情节来解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物理学原理,严肃的知识很容易就能被观众理解了。而冯·布劳恩本人也会直接出镜,向美国公众讲述他的航天设想和雄心壮志:“如果我们今天就要开启一个极好的航天项目,那么我相信我们应该在10年之内研制出一种实用的载人火箭。”说着,他拿出一个火箭模型,继续说道:“大家看,这就是我设计的一种四级火箭……”
冯·布劳恩为节目提供了很多技术细节上的信息,从轨道燃料加注到在失重环境下该如何烹饪和吃东西……可以说事无巨细。在同样制作于1955年的第二部作品《人与月球》中,冯·布劳恩又和迪斯尼的艺术家们共同幻想了人类登上月球的旅程。
在这部作品中,冯·布劳恩担任了一部分解说工作,并向观众们描述了他设想的两阶段月球旅行方案。他说:“第一阶段,我们将建设一座空间站,它将作为我们第二阶段前往月球的出发站。这座空间站的外形将是轮子形状的,直径76米,可以容纳50人在其中生活,还有一座核反应堆将为空间站提供电力。”
第三部作品《火星和更遥远的地方》于1957年12月播出。影片中,冯·布劳恩和来自洛威尔天文台的天文学家们畅想了一场历时13 个月的火星之旅,在这场火星之旅中,他们使用了一种原子能火箭。
大约有4200万人观看了迪斯尼制作的这几部作品。挑剔的影评人也对这些作品表达了赞赏之情。一位影评人在看完《火星和更遥远的地方》之后说:“它展现了当今航天领域最优秀头脑的思想,所以这些作品更接近现实记录,而非幻想。”事实也证明,这些太空幻想很快就一步步变为现实。
后来,人们评价冯·布劳恩所做的这些工作,认为他不仅为人类探索宇宙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同时还启发大批年轻人投身太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引领了人类向上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