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蒙
图1 大提梁石瓢
紫砂壶艺术从明朝正德年间发展至今已经相当成熟,大量的经典款式组成了紫砂壶的艺术创作史,奠定了紫砂壶艺术的基本审美风格。在各种经典款式中,“曼生十八式”有着重要意义,不仅数量极多,造型新奇,且开创了诗文、绘画及篆刻等与紫砂壶艺术结合的先河。“石瓢壶”为曼生所钟爱之壶型,提梁造型的融入使壶更为高挑,构成虚实结合的空间。图1“大提梁石瓢”在经典造型的基础上突出了“大”的特点,是对石瓢及提梁特征的强化,展现了这一壶型的和谐之美。
石瓢与提梁这两种造型早在紫砂壶艺术诞生前就已出现在中国传统茶壶制作中,它们所代表的即是经典。为了迎合经典的步调,创作选择了紫砂壶艺术中最为经典的红色泥料来制作此壶,使泥料色彩与造型统一于对经典之美的表现。
紫砂泥是一种矿物质含量丰富的泥料,这也是它的优势。在烧制后能够呈现出红色的泥料得益于铁元素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这种泥料不仅色泽光鲜,能够保证茶叶的品质,更能在热茶滋润中日渐光亮。此壶有着健康的红润之色,散发出古雅的中国魅力与活力气息。壶表色彩均匀,光洁无暇,这是对紫砂壶泥料的基本要求。淡淡的光泽体现出泥料自身的细致纹理和工艺的精湛,加深了作品的精致美感,体现了紫砂泥与众不同的美感。运用这一泥料使作品直接继承了传统,构成了作品的经典气质,烘托了提梁与石瓢的悠久历史。
一般来说,紫砂壶基本造型结构以圆形和方形居多,这就将八字形或金字塔形的石瓢壶衬托地尤为独特。石瓢壶由曼生开创后经许多制壶者模仿并加入个人审美因子后变得更为丰富,或圆润玲珑,或明快硬朗,此件作品属于前者。壶身是标准的八字形,左右对称,顶部较窄,越向下越宽大,比例完美。平整宽阔的底部为作品提供了十分稳固的“底盘”,保证了作品的平稳性。创作在此壶中融入了更多圆器的特征,使壶身更倾向于圆润丰腴,以饱满的效果体现结构的张力。筒身壶面有明显的弧度,底部两角也十分圆润,所形成的外部弧线流畅干净,底部亦由弧线构成,两端翘起,中部平缓,使壶更有可爱活泼之气,缓解了古雅庄重易产生的庄严单调之感。对于弧度的控制是此壶最精妙的工艺设计,创作将之维持在一个平衡点上,过于柔软就会形神俱散,过于硬朗就失去石瓢壶的风格和作品本身要表达的圆润之美,因此看似简单的壶身实际上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准。
壶身一侧镶嵌了上扬的直嘴,根据壶身体积,壶嘴体积也较大,线条与壶身线条连成一体,使壶整体的外部轮廓线条保持了简洁完整。平整光滑的圆形壶盖置于壶身顶端,小而精巧。壶钮镶嵌在壶盖中部,是石瓢壶中常用的环形壶钮。在此壶中,创作加大了壶钮的弧度,使之形成了一个圆润的等边三角形,与壶身的圆润相符合。壶钮本身的线条也较为粗大,与壶嘴形成呼应。围绕着壶身以及与壶身相连的结构可以看出,此壶的设计的确做到了“大”,无论是线条还是面都非常的宽阔舒展,但丝毫没有笨拙之感,可见创作对于壶整体结构、线条转折及弧度的控制都是相当精确的,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就是大气端庄,稳重又不失活泼。
创作在壶中运用了圆形提梁,使其镶嵌在壶身两侧肩部上,向上延伸形成标致的圆环,如同光圈。提梁的线条相当粗壮,与壶体的厚实相对,下部的线条则较为纤细,向上则逐渐变粗,至顶端达到极限,通过过渡的方式使提梁不会过于死板憨重,有匀称丰腴的美感。提梁与壶身之间形成了完美的圆形空间,上下相对,一虚一实,增强了作品的空间感。提梁的运用增加了作品的整体高度,也是表现“大”的一种方式,使作品在整体轮廓、造型以及细节部分都有大气的美感。
创作对提梁与石瓢的“放大”将二者之间的和谐感体现的更为明显,在这种和谐中则包含着中国的古雅风尚,构成了作品大气、宽厚的气质。作品无多余装饰,是一件纯粹光滑的光器作品,展现了紫砂壶经典款式的艺术价值与精心细致的工艺态度。
“大提梁石瓢”在经典之上展示出了个性特征,作品做工精致,朴实中有细腻,展现了紫砂壶艺术独特的古雅之美和工匠水准。作品天成般的和谐之美,传递了紫砂壶艺术的独特魅力与中国的大国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