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娟玲,张思平,叶妙珍,黄彩霞,熊美英
(东莞市清溪医院儿科 广东 东莞 523660)
由于新生儿身体器官和系统发育不全面,身体免疫力也是非常弱,其群体本身的特殊性及无语言行为和意识表达能力导致临床护理过程中上患儿发生不安全因素时容易被疏忽,造成严重后果[1]。随着近几年护理管理模式的不断转化和护理水平的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的理念逐渐从国外引入国内,精确化、细致化、标准化的管理可有效对新生儿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及时干预,本研究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我院收治的84 例新生儿进行临床比较,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我院收治的84 例新生儿,纳入标准:出生阿氏评分均在8 分以上,无窒息或缺氧史,无先天性畸形、先天性代谢性疾病,无严重产伤及感染等。随机分配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 例,A 组男24 例,女18 例,出生天数0 ~20 d,平均日龄为(11±4)d,平均体重(3.61±0.48)kg;B 组男20 例,女22 例,出生天数为3 ~18 天,平均出生时间:(9±3)d,平均体重(3.52±0.53)kg。两组新生儿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对照组
新生儿遵医嘱予以常规护理,对新生儿按医嘱用药,常规予以监测生命体征、更换尿片及配方奶喂养、不定时巡查患儿情况并每日洗澡进行跟踪体重记录。
1.2.2 观察组
新生儿采用精细化护理管理。
1.2.2.1 不安全因素分析
(1)自身上:新生儿疾病期抵抗力更弱,易受外界致病菌侵袭,感染概率增加[2],同时,由于新生儿属于哑科群体,存在活动度大,无自我安全防护意识及能力,易发生坠床/坠箱、抓伤、外伤。
(2)护理人员上:护理人员新生儿专业知识不扎实,在对新生儿进行护理时动作粗鲁、操作机械,易造成新生儿医源性皮肤损伤,同时有些护士安全核查意识差,护理时易发生身份识别错误。
(3)人员配置上:我科新生儿人员暂未实施定岗管理,经常需要与普儿区护理人进行轮岗值班,导致护士对新生儿病人无法落实责任制护理,护士对患儿病情不掌握,对疾病早期预警识别能力差,同时夜间值班时间较长,护士易产生困倦,对出现的呛奶、误吸、窒息等不良情况不能及时观察到。
(4)用药上:我科新生儿药物配置目前仍然是护士在科室自行配置,护士执行用药医嘱时存在责任心不强、查对制度落实不严时就会导致配错药、用错药及漏用药等情况,这对新生儿疾病治疗造成不良影响。
(5)仪器设备上:由于我科新生儿生命体征监测仪配置不足,在患儿多,护理人员配置不足时,患儿发生病情变化时无法及时监测到,存在极大的不安全风险。
(6)感控管理上:新生儿属于易感人群,新生儿病区是医院感染易发生的区域之一,手卫生管理及感控指标的定期监测对于新生儿质量管理至关重要,若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特别时侵入性护理操作时不采取正确的方法及不重视洗手及对手进行清洁和消毒,会增加新生儿感染的机会[3],引起医院交叉感染。
(7)管理制度上:科室有十大安全管理目标,但未针对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制定相应的查检表格及应急流程指引,护士无法有效的评估不安全因素或在突发不安全事件时不会处理。
1.2.2.2 精细化管理
(1)针对新生儿自身因素为其营造良好环境,患儿入室后即放置在铺有鸟巢的保温箱内,温箱内温度根据患儿日龄及监测的体温状况进行实时调控,鸟巢设计为周围高度稍高于患儿水平位高度,以避免患儿活动过度碰撞到箱门或不平硬物,患儿双手戴棉质安全防护手套,手套口以手不松脱为适宜。遇患儿哭闹时予安抚奶嘴适当安抚或用包被包裹调节舒适体位。
(2)培训护理人员:通过OSCE(综合病例下站点式护理)技能培训模式不定期进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临床不安全因素分析决策及应急处理能力。通过角色互换情景演练及人文关怀体验等培训学习,让护士能真切体验到患儿的无助感和不安全感,加强护士对患儿的责任心和同理心,有效实施人性化护理服务。
(3)合理调配护理人员,对在新生儿病区工作的护理人员尽量固定化,并根据病人数、危重程度及床护比进行合理弹性调配,对夜间值班人员保证至少2 名护士值班,要强化安全防护意识,特别是在喂奶后、患儿哭闹厉害、生命体征不稳定等情况时,要求其及时巡视患儿。
(4)对新生儿用药时要求精准计算剂量和时间,药物配制过程要求护士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及做好双人核查工作,保证用药准确无误避免发生用药错误。
(5)根据科室新生儿病人数购置足量的心电或血氧监测仪,要求所有入室的新生儿都给予监测仪监测生命体征,设置正确的报警参数,保证患儿出现病情变化时可有效及时进行早期预警识别。
(6)科室设有1 ~2 名感控人员,每日护理组长作为感控监督者,每日对在班护士进行手卫生或护理操作感控监督,对存在不安全因素者及时进行指正,每月要求感控意识差、手卫生执行率和正确率低的人员进行感控相关知识及实操授课,同时担任当月感控员,通过循环式学习和接力式监管模式,可有效降低护理人员有关感控不安全因素的风险。
(7)根据新生儿常见护理不安全因素制定相关的查检表,有新生儿护理人员担任查检员,每月进行定期查检,对存在查检不达标项目进行PDCA 法进行每周整改追踪直至达标,在每月进行不安全事件发生情况汇总,对发生频率最高的事件以PPT 形式进行原因分析,同时完善新生儿病房管理制度并制定相关应急制度流程及指引,要求护士按标准执行。
观察两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具体不安全事件包括:医源性皮肤损伤、呛奶、误吸、身份识别错误、院内感染、使用药物错误等)和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率(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
观察组新生儿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4.76%,与对照组26.19%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组间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对比[n(%)]
观察组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组间家长满意度对比[n(%)]
新生儿期各器官尚未发育不完好,身体机能较弱,易发生多种突发情况,因此对新生儿的护理管理显得尤为重要[4]。我科新生儿病区作为基层医院儿科的一个分管病区,因为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强弱不一,常规护理方式只是日常喂奶换尿片、输液注射等简单的护理,加上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人员配置不合理等等因素,在护理中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一些损伤,而针对造成这些不安全事件我科护理管理人员经过反复查阅文献及进行相关临床实践分析对比发现近几年有研究者将精细化管理模式引入到医学管理护理中[5],在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心患者及母婴同室新生儿护理等方面应用效果明显。为此,采用精细化管理方式,并采取科学、合理干预措施,可从本质上有效降低新生儿护理中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使在院的新生儿能够平安顺利地进行疾病治疗及健康出院[6]。
综上所述,精细化护理管理旨在将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做到精确化、标准化、数据化,将其在新生儿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干预中进行运用,简单有效,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