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摘要:“法”应主要是指“准则”与“方法”。所谓合“法”应是合规律、合要求,这个规律和要求不仅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心理学意义上的,还有社会学意义上的。欲要合“法”,就得适“度”,就得把握分寸一一在身体动作的表象之后,还有一把社会习俗、审美趣味、伦理道德的尺度。应该说,中国古典舞手眼身步之“法”是我们研究最多的东西,也是中国当代在“古典舞”语言建设中最成熟的部分。
关键词:中国 古典舞 手眼身步 “法”
自然,中国古典舞“眼法”“手法”“身法”“步法”和相关范畴如何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表情”体系?能够具备一种具有“典范”意义一一“古典”意义的舞蹈表演体系应该具备的、完美的艺术表现功能和表演程序?而不是一涉及“表演”,还得去借助非传统的或其他门类的艺术。
一、中國古典舞手眼身步之“法”
例如“眼法”,俗称使“眼神”的方法。古典芭蕾为了表现女性的优雅、羞涩之美,常常用低垂的眼睛掩盖内心的情感与欲望,其中投射了西方传统文化中对女性人性的压抑与限制。而现代芭蕾训练亦主张目不斜视,表现古乘芭蕾的文明追求与理性精神。中国古典舞是十分注重表情的,但是这些表情亦必须是如《诗经·周南·关雎》诗序:“发乎情,止乎礼义。”那么,围绕这种功能的实现,中国的表演艺术如何训练与使用眼睛呢?中国人赞叹女子的美大多从眼睛的美开始,例如《诗经·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说的是容貌美丽的少女的笑时眼睛里含情脉脉,以至于“眼睛黑白分明”,而不是眯成一条缝——这种“美目”另外,眼睛还有多种的表情形态,有多种不同的“看”“视”之“法”。
与“眼法”类似,中国古典舞的“手法”亦远未建立起类如印度古典舞那样丰富的形态与程序,其运动规律的探寻也需要进一步追根寻源一注意察看它们在日常生活、宗教和艺术等领域发生的原初形态及其后世发展变化的原因。例如我们的“兰花指”“山膀”“按掌”“托掌”“提襟”以及“小五花”等等,都出自何种文化背景之中,又经历过什么样的发展历程?接受过何种时代风尚的熏染?
关于“身法”,当代早期的中国古典舞多学戏曲,而戏曲与太极拳有着紧密的联系,如“以腰为车轴,四肢为轮”,“中正不偏,无过不及”。太极的主要身法:拧身法、转身法、翻身法、起身法、塌身法、伏身法、立身法、坐身法、进身法、退身法、侧身法及披身法等等,过去,它们的身法规律已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我们不仅应以更深入地研究探取其文化精髓,而且应以其方法为启发,去挖掘与创生更多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要求、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的中国古典舞蹈的“身法”。
在脚步移动的方法一一“步法”方面,我们的研究有待于向两头开掘:一头向中国古典舞总体“步伐”规律的深度探索,一头向丰富多彩的步伐广度开拓。关于前者,我们希望能够总结出高度凝练的法则——就像太极拳术那样的表述,“迈步如猫行,行步如临渊”。转换进退,虚实分明,轻灵稳健。前进时后脚掌先着地,后退时前脚掌先着地。无论进退,均大腿带动小腿。重心前后移动平稳、均匀、清楚……另外,在步态方面,我们如只在留存至今的戏曲、武术、民间歌舞中借鉴舞步,这是不全面的,还应借助考古发现及其文献挖掘,尤其注意破译古代文献中的舞谱。或追循那些有价值的文化遗存线索,在相关文化遗存中实现新的挖掘。例如,今日我们在步伐中多用“圆场步”“花梆步”等小碎步或者“四方步”。
二、中国古典舞手眼身步之“法”技术及其术语系统
任何民族的古典舞都应该有自己的手、眼、身、步之“法”的技术及其术语系统。然而,中国古典舞是否有这样的系统呢?自然本是“应该有”,但是目前却没有。为何?是由于中国古典舞的历史形态没有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还是我们的研究不够尚未发现?笔者认为二者都有。那么,我们究竟可以有何作为?显然,笔者强调:其一,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再搜集、再考证,尤其通过对舞谱的再研究,重建中国古典舞的技术及其术语系统是我们的一种有效的选择;其二,通过对传统文化活态遗存和近“瞢”指目不明;“瞠”是瞪着眼睛直视;“瞥”是用目光掠过;“瞰”为远望;“瞿”为惊视;“瞻”是向前或向上望;“睢”是仰目;“瞀”是低目谨视;“矉”为恨而张目。我们能否从这些眼睛的表情中,尤其是带有中国人特点的表情中,总结与梳理出来中国古典舞蹈表演艺术中的“眼法”训练程序呢?……不仅这些不同情态的眼睛运动,而且“眼随手转,手眼相随”等相应的规律和方法都应更全面地进入中国古典舞蹈的语言体系之中。例如,川剧眼法中的定眼、笑眼、情眼、留情、回思、呆眼、沉吟、媚眼、狠眼、怒眼……手法中的百字指“天地日月夜风云雷雨雪草木花香不眠开闭关你我来去山水石鱼浪美容眼眉口茶酒饭筷碗船楼高低无分合走回捧砚墨笔贴书枪刀弓箭缍……”
自然,戏曲舞蹈不是我们的建设参照的唯一系统,那些与中国古典舞更直接的舞蹈术语和舞谱更值得我们关注和深入研究。例如,诸多雅乐中的舞蹈术语,以及宋朝周密的《辛癸杂识》里记载的德寿宫的两大帙舞谱中九种舞牌及其六十三种姿势名词中所涉及的术语,都应该在中国古典舞的技术术语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结语
目前我们却应该警惕,在这种成熟与熟练的背后,却容易产生某种对文化感觉的迟钝和麻木。我们要在一招一式上——手形、臂姿、眼看、身动以及歩伐方面去把握住中国人的行为特点、文化习俗的影响,处处使其合“法”、合“度”。
参考文献:
[1] 邓文英. 漫话孙颖《中国汉唐古典舞基训教程》[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3(04)
[2] 张蕊. 多学科视野中的中国古典舞教学[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2(04)
大庆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