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琳
摘要: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明确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聚焦工作改革与创新,以推动国防教育学科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军事理论课教学效果,提高军事技能训练质量,不断开拓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新局面。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学生军事训练;改革与创新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军队是人民军队,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我们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从新时代对军队、对国防的要求来看,从“加强国防教育,巩固军民团结”来看,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毋庸置疑。
一、高校学生军事训练落后于新时代的主要表现
目前,高校学生军事训练的模式仍未突破旧有的框架,未能跟上新时代的发展步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军事理论课教学效果欠佳
一是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当前全国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大致分为如下五种类型:部队派遣军官,在军改之前,全军留出派遣军官编制,由高校所在地的军事院校派出;高校自配专职教师,由高校人民武装部或军事教研室组织本校教师授课,这些教师大部分是招聘部队转业干部而来的;高校教师兼任军事理论课教师,有的是普通专业课教师兼任,有的是辅导员兼任,兼职教师学科背景复杂;高校聘请退休或现役军事院校或科研院所专业教师授课;沒有师资的学校直接选择网络课程或慕课的方式开设军事理论课。
二是课程内容缺乏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第四条规定,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然而目前大部分学校未能严格按照36个学时落实教学大纲。究其原因,一方面高校受条件和师资所限,严格执行尚有困难,但另一方面,缺乏更为细致的授课要求文件的出台以及标准量化考核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成为影响课程内容质量的制度因素。
三是授课方式五花八门。因师资力量不足,硬件设施不足,加之课程内容的指导标准不够细化,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的军事理论课教学,授课形式也大致可分为每周两节课、讲座、军训期间集中授课、网络自学等形式,听课学生数量也可以区分为班级课堂、礼堂课堂、操场课堂等,授课方式也反向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军事技能训练软硬件保障不足
一是承训教官多元。当前军训教官一般由现役部队士兵、退役老兵、军校学员、在校国防生担任,缺乏资格认证,对大学生来说,部分教官的军政素质、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仍有待培训提高。
二是军训基地数量少、设施简陋。很多学生军训基地硬件条件较差,因生活设施不完备可能令学生身心俱疲,无法积极参训。在高校、军营的条件都比军训基地条件好的情况下,参训学生会把军训基地误认为这就是军营,反而破坏了军营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三是军训器材短缺。军训很多项目需要专门的设备才能开展,但是军训基地缺乏军事教学设备、教学模型和教学设施,军训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是军训科目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大学的军训应该体现前沿性、实践性,让学生了解真实的部队、真实的国防。部分高校直接将学生军训内容简化,为了学生安全,军训时没有规定的射击、扔手榴弹、拉练等实践练习。
二、以推动国防教育学科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军事理论课教学效果
加强学科建设是军事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由之路。高校国防教育在过去三十多年中取得了众多实践和研究成果,但其学科地位始终没有得到确立。国防教育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不仅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历史等社会科学,也包括运筹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国家应充分重视国防教育学科建设。现阶段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应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推动设立专业学科
国防教育学作为新兴学科,必须进行学科基本理论的研究。目前,我们对国防教育学的学科基本范畴、学科属性、创新可能及条件等问题已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下一步需要重点建立基本理论体系,完善学术标准、学术准则与学科理念,形成研究方法,建立学位授予点。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创办学术刊物,设置专项研究课题,使国防教育学科进入国家的学科目录、学位目录与科研基金申报目录,为从业教师提供学科依托和学术发展空间。
(二)建立健全师资队伍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还未能达到合理的规模和结构,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在学历层次、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方面还存在差距。同时,国内也缺少培养国防教育专门人才的硕士点、博士点,一线授课教师的专业背景也极少与国防教育相关。高校应将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培养、引进和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健全选聘配备、培养培训、职称评定、考核评估等制度,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效果良好的高水平国防教育教师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人才体系。
(三)完善国防教育课程
国防教育教学是国防教育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需要梳理和关注国防教育课程的发展历史及逻辑,归纳总结国防教育课程开发和编写的经验和问题,编写一系列适应现代国防、社会形势和学生需求,涵盖纸质和数字化载体,科学性和可读性相统一的教材体系。创新方式方法,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打造形式新颖、效果良好、受学生欢迎的军事理论课堂,加强师生教学活动,探索网络教学、小班教学、实践教学等新模式。
三、以提高军事技能训练质量、提升育人效果为目标,丰富学生的参训体验与获得感
(一)学生军训基地的建设和规范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出发,根据场域理论,封闭的军训基地在物理上提供了一个场域的空间,承训部队的教官(承训者)、学校带队教师担任的连队指导员〈管理者)和参加军训学生(参训者)共同组成了掌握不同资源、占有不同位置、具有不同角色的场域。规范化的军训基地不仅切合新时代军训教育的需求,而且能够解决目前军事技能训练中存在的空间不足等诸多问题。当个体在进入军营这个场域时,学生对于"服从命令和遵守纪律”这些规则达成了共识,参训学生明确知道自己的角色是“参训者”,行为方式会受到场域的引力和影响。
(二)承训教官组织与选配
新一轮的军队改革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政策制度调整、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等三大领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的举措,更加强调军队服务于实战、备战的主要目标,但在短期内也导致能承担学生军训任务的教官数量不足、经验不足的问题。大学生作为国防建设的后备力量,更需要与军队发展、国防建设衔接更加紧密,学生军训不能与时代脱节,要纳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链条中去。因此,只有派遣一线部队的教官现场执教,培训更实战化的技能,让学生接触更现代的训练项目,才能满足新时代学生军训的要求。
(三)训练科目科学化和实战性
参考国外经验,我国的学生军训应该坚持“军训姓军”,严格落实《大纲》要求,在训练科目上,做到不偏训不漏训,打好队列科目、分列式等基本功,同时,结合实际创新发展,组织单兵战术与野外生存等专项科目。以北京大学为例,精准对接学生需求和兴趣,由学生自愿报名、教官选拔相结合组建战术班、格斗班,开设徒步拉练、实弹射击、通过染毒地带、野外生存、夜间紧急集合、负重奔袭、担架救援、战地救护等贴近军队正规训练的体验式活动,让参训学生有更好的获得感和体验度。
(四)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
大学生军训中的宣传教育工作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作为军训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从属性;另一方面,其本身具有独立性,在服务有形的军事训练之外,也担负着育人任务。对此,在这期间开展的宣传教育也应当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其一,深化教育内容,侧重前沿军事理论、实践素质拓展等方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其二,着眼教育实效,从填鸭式灌输向引导学生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的方式转变。
(五)做好军训安全管理
安全问题是开展学生军训的底线问题,是部队、学校、家长、舆论高度关注的重点之一。因此,在医疗保障、心理辅导、安全预案、训练项目的安全措施都要有充足的投入。以北京大学为例,在开训前充分设计训练项目的安全措施、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开展专项安全培训、组织参训学生体检,开训后组建了包含学校医院及附属医院的专业医疗团队、专业医疗设备、999急救医疗车和运输车队驻地保障,大批院系辅导员时时掌握并疏导学生的心理状况,定期检查食品卫生,层层传导安全理念、事事落实安全责任。
四、以军民融合为契机,不断开拓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新局面
高校与部隊在人才联合培养、高新技术创新、军民领域应用及成果转化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部队掌握国防发展建设的前沿和全局信息,掌握专业的军事战略和军事知识,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而高校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元学科领域和高端知识方面具有优势,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双方完全有条件进一步整合资源,在军事理论课、学生军训、日常国防教育尤其是实践教学、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国防生的培养、军官培训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应站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上,培养后备国防力量,寓兵于民,寓兵于校。国防教育应作为国家的战略性任务,任务安排应能体现国家的意志。在省级国防教育办公室指导下,建立由地方政府、高校、有关部队参加的高校国防教育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讨论协调有关事项。按照军地共同保障的原则,加强高校武装部的建设与管理,利用部队专业优势,在人员培训、表彰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努力推动高校武装工作再上新台阶。解放军各总部和各大单位要指导、要求所属部队、军事院校配合高校做好学生军训工作,帮助提供必要的人才、场地、物资器材等保障。
学校应当以军事理论课和军事技能训练为主要形式,辅以校园内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爱国报国、关心国防的校园氛围,在此基础上开展大学生征兵工作,宣传先进模范,介绍征兵政策,充分调动一批向往军营、关心国防的有志青年的积极性,将优秀大学生输送到军营进行锻炼。另一方面,学校应充分发挥在校退伍老兵的朋辈榜样作用,以同学、朋友角度介绍军营,宣传国防,营造人人关心国防的校园风气。
青岛工学院 山东青岛 26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