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英
摘要: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而言不仅要学会传统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实施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和创造能力,也就是要求未来的劳动者不仅要具备从业能力,还必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以培养学生专业创新能力为目标,本文对建筑结构抗震课程进行了创新创业元素挖掘,对日后从事抗震相关工作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有一定的启发与引导。
前言
自从 2008 年的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之后,国人对于地震的危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对抗震设防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防和设计是目前减轻地震灾害的最根本途径。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的结构工程师应当掌握地震基本知识、抗震原理以及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
传统的抗震手法是通过概念设计和计算设计综合来实现的,虽然理论成熟,但是计算分析过程复杂,相关参数需要多次试算,而且罕遇地震下抗震效果并不好。尤其是一些新材料、新结构下的高层超高层建筑,它们的计算设计部分,需要考虑的事项较多,计算过程复杂多变。因此,更行之有效的抗震设计方法或者理念需要进一步探究。这就需要在抗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创新抗震设计新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行业责任感。
1建筑结构抗震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1) 忽视理论推导
结构抗震课程理论性强,涉及到很多公式的推导,特别是结构地震反应分析这部分内容。对于该部分内容的教学,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在结构力学中已学过动力学的相关知识,而地震作用可看成一种特殊的动力荷载,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学习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理论,因此可少讲或略讲理论推导,而把重点放在讲述公式的如何应用上。如果一味地忽视公式的推导,而只是讲如何应用公式,学生就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潜移默化中可能滋生急功近利的思想,这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疑是有害的;对于部分可能深造特别是志在从事结构抗震研究的学生来讲,理论功底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会严重影响以后的科研创新工作。
(2) 缺乏实践环节
工程学科需要结合工程实践才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校学生本来就缺乏实践经历,对结构设计中部分与抗震设计有关的原则缺乏足够的理解和认识,在抗震课程中更无法与实际结合。由于地震的随机性,在抗震设计中更多强调的是抗震概念设计,而所谓的概念设计要求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因此实践性教学是很重要的,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而在目前的教学中忽视实践创新教学环节的设计,只是在课堂上“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相关的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样做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2创新元素的挖掘
目前的抗震新技术主要有两大方向:消能减震技术和建筑隔震技术。
消能减震技术主要应用于多高层建筑,高耸塔架,大跨度桥梁,柔性管道、管线(生命线工程),既有建筑的抗震(或抗风)性能的改善,文物建筑及有纪念意义的建(构)筑物的保护等。
建筑隔震技术一般应用于重要的建筑,一般指甲、乙类等特别重要的建筑;也可应用于有特殊性使用要求的建筑,传统抗震技术难以达到抗震要求的或有更高抗震要求的某些建筑,也可用于抗震性能不满足要求的既有建筑的加固改造,文物建筑及有纪念意义的建(构)筑物的保护等。
在日本的建筑施工中,对于抗震有三种构造概念:耐震、制震和免震。耐震相当于我国的抗震”,为最普通级别,主要用在低层建筑中;耐震极限只能保证地震时房屋建筑不坏,并不能保证室内家具倾倒伤人,也不能保证家庭财产不受损失。制震相当于中国的减震”,是对耐震的补充,是让建筑物在地震晃动中,集中在一个地方造成损害,但其他地方不会发生损毁。
其中一种做法是在建筑物中放置各种球体,让这个部分吸收地震能量,等地震过后,只需把这部分换掉就行,建筑其他地方不会发生问题。还有比较普遍的做法则是放置油压器装置,其作用相当于保险丝,基本高层建筑中,每层都会放置一个以上这种装置。第三种免震,相当于中国的隔震”,即地震时免去”或避免房屋震动。无论”免震还是隔震都可在大地震发生时使房屋内家私不倒、人不受伤,理论极限可以达到使房屋彻底不震的程度。
智能抗震新技术=减隔震一体化技术设计=(隔震+抗震+消能+减震)合成工艺
3创新能力的培养
(1) 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理论推导
在地震作用力的计算部分,尤其是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讲解环节,注重地震作用(惯性力)原理的讲解和公式的推导,让学生掌握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原理和破坏形态。通过对破坏原理的详细讲解,学生对抗震新技术就有了理论上的认知,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有效的抗震,如何从源头上切断地震能量的输入,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2) 增设创新实践环节
通过让学生去地震局,展览馆、纪念馆等实地单位参观实习,了解最新的抗震新技术研究进展,让学生能切身感受到抗震设计的发展历程,学习前人们前赴后继的创新进取精神,培养学生肩负建筑抗震安全的社会责任感;去施工企业、设计单位等近距离学习抗震新技术的应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另外,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利用翻转课堂或者组织设计竞赛,让学生自主设计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建筑结构模型,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结语
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能够应付未来社会中国大学生就业发展和挑战的人才,是各类高校在教育创新中担负的首要任务。教学改革创新是无止境的,在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强烈号召下,必须把握住抗震课程本身的特点,不断挖掘创新元素,进一步提升教學质量,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形势的创新型土木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 电化教育研究,2014(7):5-6.
[2]王占仁.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特性与发展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 2016,37(03):56-63
[3]孙文琦.蒙长玉.王文剑.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 2020,(07):75-81
山东协和学院 工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