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翰墨 名家集粹

2021-05-23 04:19陈庆庆
收藏家 2021年4期
关键词:行书书法

陈庆庆

新年伊始,国家博物馆将专题展览“中国古代书画”的全部书画展品进行了换陈。此次“中国古代书画”专题展览仍以时间为主线,共分为宋元时期的绘画与书法、明代的绘画与书法和清代的绘画与书法三个单。展览通过52件(套)宋元名家的珍品名作和明清各派的代表作品,较为全面地展示出宋元以降画坛书界的发展风貌,可谓丹青留美、翰墨淋漓。

宋元时期,宫延画院创立,绘画题材多样,士大夫绘画形成潮流,“文人画”对笔墨和意趣的强调,促进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创造性发展。

此次共展出4件宋元时期绘画作品。其中,传为南宋四家之一—李唐绘制的《雪窗读书图》(图1)是最为重要的一件。此图描绘了山石间书屋一景,屋前竹丛掩映,树枝挺拔苍劲,主人侧坐于窗前读书,表现出文人闲适的山居生活。全图用笔细谨,赋色沉稳,为清宫旧藏《名画荟珍》册中的一开。该册共有十二开,分别是唐王维《围棋图》、周昉《宫人纨扇》五代黄筌《丛菊图》,宋苏轼《岩桧图》、李公麟《文会图》、李唐《雪窗读书图》、马远《竹林僧奕图》,元赵孟頫《沙渚双鸳》、赵雍《五湖风图》、倪瓒《南渚泊舟图》、盛懋《红叶书堂图》、曹知白《乔树草亭图》。每开均有乾隆帝题诗,并在画面上方贴纸标注画家小传。此开乾隆皇帝诗云:“朔风吹雪满千山,纵有交游绝往还。消得此时亲輸简,爱他古道照容颜。开窗坐处浑忘冷,入夜映来好是闲。欲笑引光凿壁者,个中三昧未容攀。右李唐雪窗读书图。”钤有“读书依竹静”“洗尽尘氛爽气来”“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古希天子”“八徵耄念之宝”“太上皇帝”“寿”诸印,经《石渠宝笈》著录。《名画荟珍》册中画图大部分已佚,此页尤为珍贵。

宋代书法突破晋唐束缚,以意代法,追求个人意韵和自我情趣,逐渐形成“尚意”书风,将中国书法艺术发展推向新的高潮。至元代,取法晋唐、复古革新的古典书风出现,书法还与“文人画”紧密结合,书画相映,珠联璧合。

展览中有宋元时期书法佳作3件。北宋治平元年(1064)四明(今浙江宁波)写经生冯预楷书《历代三宝纪卷》第八卷(图2),是清宫《秘殿珠林续编》著录中《唐宋人书经》11卷名下第四件。《历代三宝纪》又名《开皇三宝录》,为隋代费长房所撰。其中,第八卷记述了十六国时期苻秦和姚秦名僧翻译、撰著的经书种类和经卷数量,以及名僧之间的来往、名僧与王室的关系等情况,是关于南北朝之际北方佛教经典翻译、撰著发展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重要文献。此卷原为华亭县(今上海金山区)海惠院收藏,全卷共用纸20纸,19接,每纸满画朱丝栏30行,共计543行,首尾完整。该卷不仅保存了《历代三宝纪》的早期面貌,而且书写楷法端正,章法疏密得当,笔法灵活,结体严谨,为宋代小楷之佳作。展览中将近12米的长卷全部打开展出,蔚为大观。

明代是中国绘画艺术兴盛的重要阶段,绘画各科全面发展,各成体系;地域画派涌现,流派纷繁。

明代早期,源于两宋“院体”画风的宫廷绘画与“浙派”流行于画坛。展览中,明代宫廷花鸟画家吕纪绘制的《山茶锦鸡图轴》(图3),绘有锦鸡、斑鸠等色泽斑斓的珍禽,勾勒精细,重彩晕染;花卉作山茶梅花、月季与水仙,亦造型准确,赋色鲜丽;画面背景衬以悬崖古木、坡岸巨石等壮景,皴染粗犷,墨色浓重。全图以劲健的笔法融绚丽与清雅、华贵与野逸为一体,粗细结合,笔工而文,色缛亦雅,将工笔与写意、色彩与水墨和谐统一,在精丽中别具雄阔气势。

明代中期,继承宋元“文人画”传统的“吴门画派”在苏州地区崛起,占据画坛主流,影响所及达数百年之久。展览中特别设置了“吴门画派”版块,集中展示“吴门画派”旗手文徵明子侄门生的佳作,如其从侄文伯仁,曾孙文从简,学生钱榖、居节、钱贡等,显示了“文人画”在这一时期的勃兴。其中文伯仁晚年所作《溪山深处图轴》(图4)构图饱满,皴点繁密,境界郁茂,展现出画家登山返家后,对于山间隐居生活的依恋。文从简绘制《介石书院图卷》(图5)画中翠竹疏朗,古松盘虬,溪水流泉,山路蜿蜒介石书院坐落于坡上岩旁,整幅画面简淡疏落,颇具文氏家风。钱榖的《临轩观瀑图扇面》构图别致,表現了飞瀑天降的壮丽景致;居节的《雪霁行旅图扇面寥寥数笔,体现出传统文人隐逸山林的淡然心态。《沧洲渔乐图卷》(图6)为钱贡名作,图中树木、房屋皆为典型文派风格,人物、山石则学唐寅,以生动细密的笔法描绘了江南地区的渔户生活,充满欢乐的生活气息。吴门画家常以“渔乐”题材来表达对于归隐生活的赞美和向往,钱贡与吴门其他名家相较,更善于捕捉渔家生活细节,颇具世俗味道。

明代晚期,画坛中心由苏州移至松江,新的文人山水画派产生:以沈士充为代表的“云间派”、以赵左为标志的“苏松派”和以董其昌为旗帜的“华亭派”。松江诸派相互交融,强调摹古,讲求笔墨。此次展出了“云间派”沈士充的《雪封高栈图轴》(图7)。画面清蔚苍古,运笔流畅,格韵兼胜,描绘了隆冬时节万木萧瑟、雪峰山林的景色。在中国山水画中,雪景是表现作者品性高洁、超凡脱俗的重要题材,自唐代王维始便有诸多名家借雪景以寄托渴望出世的文人情怀。全画通过对山石、树木、屋宇、人物的精心勾勒与布局,呈现出一个脱离尘埃的清奇世界,表达了中国文人对高尚品格的向往。

明代书法因循宋元传统而持续演变,既对传统书艺有所创新,也对后世书坛产生长足影响。

明初,书法承接元人余绪,追求古人法度,“台阁体”盛行。中期以后,书风转折,帖学重倡,“吴门书派”声势浩大,文人书家各有建树。其中,吴宽“规模于苏(轼),而多所自得”;沈周“书法涪瓮(黄庭坚),遒劲奇崛”;文徵明“小楷虽自《黄庭》《乐毅》中来,而温纯精绝”,“大书宗黄(庭坚),苍秀摆宕,骨韵兼擅”。

展览中有吴宽名作《行书游西山记卷》,记录了明成化十四年(1478)五月二十五日,他受好友徐用庄之邀,与史鉴同游苏州以西灵岩山、穹窿山、贞山(蒸山)、玉遮山、邓尉山、玄墓山诸景后,所作题记及纪游诗十五首。吴宽为“吴门书派”先驱,是卷字体多取横势,字形向右上倾斜,刚中带柔,端庄浑厚,体现了吴氏在字体字形、布局章法上对苏轼浓颜厚面的继承。

另一件文徵明《行书游西山诗卷》(图8)为作者83岁时所书,依次抄录《早出阜城马上作》《登香山》《来青轩》《下香山历九折坂至弘光寺》《碧云寺》《宿弘济院》《游普福寺观道旁石涧寻源至五花阁》《歇马望湖亭》《吕公洞》《功德寺》《玉泉亭》《西湖》。明嘉靖二年(1523),文徵明以贡生入京三年,待诏翰林院,参与修纂《武宗实录》,《游西山诗》七律十二首皆为此时与同僚畅游京郊西山所得。居京三年,文氏亲历上朝当值之苦,应制文书之乏,朝堂官场之险,最终上疏乞归,“杜门不复世事,以翰墨自娱”。卷末,作者有感而发,谓三十年前往事,“真一梦境也”。全卷用笔苍劲流畅,结体工稳秀雅,神韵与气质兼备,显示了作者晚年柔媚与刚劲兼有的特点。展览中还有以书法扬名吴门者周天球、文徵明最小弟子王樨登、吴中三张”之一张凤翼等吴门书家后继者作品,书风皆不出文氏范畴。

及至明代晚期,书坛呈现出闲逸淡雅和刚健奇崛两种倾向:董其昌力求闲散平淡的审美情趣,而黄道周自成一家,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

此次展览了董其昌的《行书麦饼宴诗扇面》,所书为自作七律一首,以赠友人陈于廷。全幅笔画圆劲秀润,布局舒朗匀称,书风温润雅致,为董氏晚年书法佳作。黄道周是晚明性情刚直、气节忠义之士,其书“楷法尤精,所谓意气密丽,如飞鸿舞鹤,令人叫绝”。展览中,黄道周示诸同人《行书七言律诗卷》(图9)书于绫本之上,不谐流俗,奇崛刚劲,雄健奔放。虽为行书,却有楷书之妙。

清代是中国绘画艺术集古今之大成的时代,元明以来的“文人画”传统得以延续,名家之众、流派之丛、技法之新远超前代。

清初画坛复古与创新并存,崇尚仿古的画家以王”为首。展览中王原祁《为紫翁作山水轴》(图10)是其晚年佳作,凝聚了王氏追崇董源、巨然的心得。画中描绘重峦叠嶂,白云吞吐其间,山脚水滨安置村舍林木。全画构图平中求奇,布局缜密,坡石累叠,浑然一体。用笔浑厚沉雄,墨色元气淋漓,以干笔皴擦画山石,并反复皴染表现出浑厚华滋之美。与王原祁并称“南王北赫”的满洲正黄旗人赫奕,为人性情淡泊,琴书之外专事于画,是清初词臣画家的代表,画作屡得康熙皇帝题跋。此次展出的赫奕《秋江闲棹图轴》构图参仿元人,写唐人张九龄诗意,用笔温和细腻,设色润泽氤氲,引人遐思,呈现出与汉人文士画家相通的气质和审美追求。

“金陵画派”与“清初四僧”是清初锐意变革的代表。展览中有“金陵画派”邹喆所作《寒林雪景图轴》(图11),绘江南寒冬景致,构图取法宋人高旷之意。画中层峦叠嶂,枯枝杂树点缀其间;溪岸边草堂半隐于山石之中,一派深山隐居生活。画家追法董、巨山水画风,兼融明代吴门画派的特点,山石凝重,景致壮阔,画境幽静寒寂,展现了其“笔意高秀”“绝甜去俗”的独特风貌。展出的“清初四僧”之一朱耷的《松树双鹿图轴》(图12)为其晚年之作,图中远处绘山崖一角,崖边挺立古松一株,近处绘一公一母梅花鹿两只。虽然鹿眼依旧以朱耷典型的“白眼向人”法点出,然而双鹿相偎相依、回首缠绕之亲密动态,又使画面于超然中见温情

清代中期,“扬州画派”继承和发扬“四僧”传统,诸名家在创作上不拘古法、标新立异。此次展出了历经仕途的文人画家李觶的《松鹰图轴》(图13),画中一枝古松自右侧斜伸入画面,树皮皴枯斑驳,松针繁茂盛密。松干上一雄鹰回首而望,眼目圆睁,勾喙张开,双爪攀附枝干,巨大羽翅微张。全幅用笔放纵,勾皴刷染相结合,以寥寥数笔展现古松之苍郁和雄鹰之勇健,将慷慨激昂的报国之志寄寓画中。另一位布衣画家汪士慎的《桃梅书画合璧卷》(图14)共有六段,前两段绘碧桃、梅花,后四段录写傅汝舟等人诗作五首。第一段中,一支碧桃由左侧倾斜而出,枝干用笔迅捷,花以淡墨绘岀,干上亦有焦墨苔点,疏疏密密,空灵轻盈。第二段中,梅花枝干用淡墨,不疏不繁,着花亦不多,给人以清淡秀雅,瘦劲姿媚之感。金农曾评汪氏梅花:“巢林画繁枝,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中。”此幅一反常态,枝、花并不太繁,以疏朗清瘦见长。

至清末,活跃于上海地区的“海上画派”,显示了“文人画”雅俗共赏的新风貌。此次展出了“海派”大家吴昌硕的《梅石图轴》,全图将书法、篆刻之法融入绘画,色泽对比强烈,生意盎然、浑厚古拙,形成富有金石韵味的独特画风。

清代亦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帖学逐渐衰微,碑学乘势崛起,整个时代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明清之交,傅山等遗民书家个性鲜明、独树一帜。展览中傅山《篆书塞上诗轴》(图15)是有感于其子傅眉塞北来诗所作,抒发了作者悲凉愤然之情傅山擅以草书笔法写大篆,不仅每字均用草法,而且字与字间常以游丝相连,书写迅速,形成大量飞白。此幅通篇字体雄强有力,线条稚拙老辣,更显质朴古拙。

清代早期,康熙皇帝雅好文学,留心翰墨,对董其昌书法尤为推崇,在其师沈荃的指授下刻意临摹,使董字风靡朝野,对清初书风影响甚大。展出的康熙皇帝《行书七绝诗轴》字间相对独立而少作勾连,结体风格接近董其昌大字行书手卷。是轴装池为御笔特定规格,明黄色裱绫以青金赤金手绘云龙纹,图案繁缛精美,尺幅巨大,气势恢宏,呈现出皇家的气派与威仪。展览中亦可见帝师沈荃《行书王勃诗卷》(图16),结字平正,笔法温润,颇具秀雅之风。

清代中期,帖学盛行之时,冲破藩篱、纳碑入帖、别裁新体的书家也日趋增多,“扬州画派”诸家堪称代表。展出的郑燮《隶书歌谣轴》(图17),以“六分半书”抄录《三秦民谣》及《古艳歌》,通篇字取横势,大小错落,疏密相间,笔画粗细变化看似全无定法,却又恰到好处;李觯《行书题画诗轴》是作者晚年大字行书,用笔放纵磅礴,字形欹侧混杂,于轻松熟练中显示其深厚修养;高凤翰《草书五言律诗轴》为离世前一年“左书”,气韵流动,古趣横生,称其明清两朝擅以左手书法之冠,可谓实至名归。

清代后期,金石考据之学盛行一时,碑学风气大开,各体新貌纷呈,形成了书道中兴的局面,影响直至近代。展览中可见清代碑学运动推动者伊秉绶的《行书七言联》,伊氏以隶书名动天下,其行书也从隶书转化而来,用笔、线条、节奏一如古隶;善以隶笔作楷书者俞樾的《隶书节录岩幽栖事四屏》,是他在苏州筑园隐居后所书,通篇章法稳重,笔意浑圆,挥洒淋漓,一气呵成;首倡北碑者康有为的《行书〈大同书〉成题词四屏》(图18),全幅气势纵横跌宕,行气雄壮,字形圆中带方,苍劲质朴,体现出书家对于北碑审美要义的深刻理解。

展览中还可见许多与书画创作密切关联的文房用具,它们材质多样、造型独特、制作精巧。在中国古代书画家眼中,文房用品即是实用性的用具,更是精神上的良伴。窗明几净,笔砚精良,纸墨留芳,即是人生之乐。

(圖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贲任编辑:田红玉)

猜你喜欢
行书书法
柳佳玮作品
潘池勇行书作品
自撰联(行书)
高岭云露??形超六尘??茂林修竹??映带左右
书画名人汇
诗书画苑
天下第一行书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书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