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八”淞沪抗战前后的鲁迅先生

2021-05-23 13:00刘忠全
文史春秋 2021年1期
关键词:战火火线抗日

刘忠全

抗战时期,鲁迅先生有多个除夕之夜是在逃难生活中度过。那时,上海的千家万户都在燃放爆竹迎接新岁,鲁迅先生却有家归不得。

1931年1月,因为柔石等被捕,鲁迅同许广平携海婴避居花园序,除夕之夜只能托亲戚“制肴三種,于晚食之”。

1932年1月30日,因为“一·二八”战火的关系,鲁迅全家“下午全寓中人俱迁避内山书店,只携衣被数事”。2月6日,农历正月初一,鲁迅与周建人全家在这一天下午又“俱迁避英租界内山书店支店,十人一窒,席地而卧”。如此环境,还谈什么过年。

两次在逃难中过年,内有同胞相残,外有敌国侵略,鲁迅对战争的苦难以及对内外交困的愁苦都是有切肤之痛的。

1933年1月25日,又是除夕,鲁迅情绪至高:“旧历除夕也,治少许肴,邀雪峰夜饭,又买花爆十余,与海婴同登屋顶燃放之,盖如此度岁,不能得者已二年矣。”鲁迅此举除了逗引幼子开心,还希望借这喧闹的鞭炮声驱散心中的郁闷。

这时的上海,战火暂时停下来,到处又是纸醉金迷、歌舞升平,附近人家的打牌声扰得鲁迅不能安宁。在日本帝困主义侵略面前束手无策的蒋介石,这时正派遣飞机轰炸湘、鄂、赣革命根据地。那里仍然有枪炮声,人民还在遭难,“中华连年战争,闻枪炮声多矣”。

1月26日即农历正月初一,鲁迅展开宣纸,满怀感慨地作诗二首,矛头都是针对卖国投降的蒋介石。其中,《二十二年元旦》直接讽刺围民党将领面对侵略战火躲进岩洞,蒋介石却在庐山设立“剿共”总部,无辜百姓遭受杀戮之事:

云封高岫护将军,霆击寒村灭下民。

到底不如租界好,打牌声里又新春。

鲁迅哪有闲隋欢度春节!经历“一-二八”的战火,他感触万端,有很多话要说,甚至还收集不少文字材料,准备记载这次事变。早在1932年6月5日,鲁迅在给台静农的信中就说:“今年春,适在火线下,目睹大戮,尤险,然竞得免,颇欲有所记叙,然而真所谓无从说起也。”“无从说起”4个字反映了鲁迅极其沉痛和复杂的心情。鲁迅后来在6月18日的信中又说:“一·二八的事,‘可写的也有些,但所见的还嫌太少,所以写不写还不一定;最町恨的是所闻的多不町靠,据我所调查,大半是说谎,连寻人广告,也有自己去登,借以扬名的。”

鲁迅信中说的,“适在火线下”,是指他当时所居的北川公寓是日本租界区,“一-二八”战争初起时,日军的炮阵地就设在他家附近的虹门公园和虬江路一带。鲁迅在家中不仅清晰听到炮声不断,甚至还有子弹射进他屋子的书桌旁。鲁迅同家人站在楼房的晒台上目睹战火硝烟:“我在楼上,远远地眼看着这印刷所和我的锌版都烧成了灰烬……”“打起来的时候,我是正在所谓火线里面,亲遇见捉去许多中圈青年。捉去了就不见回来,是生是死也没有人知道……”这些都是鲁迅在火线下的亲历亲闯。

鲁迅一家人于1932年1月30日离寓,1月31日至2月5日的日记失记,许多日记是事后补的,这期间的日记真的成了火线下的日记。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蒋介石政府把东北河山拱手让给日本帝国主义。国民政府越是退让,敌人越是得小进尺,日军不断在天津、青岛、汉口、上海等地滋事寻衅。1932年1月l2日,日本派遣30多艘军舰、数千人的陆战队开入上海,扬言要“采取断然手段”来干涉中国国内的抗日活动。1932年1月18 H,5个日本浪人在闸北宝山路向我三友实业社棉织厂工人进行挑衅,工人弟兄不容侵略者在我神圣国土上任意欺辱同胞,立即给予反击。这是一个主权困家人民应有的尊严和行动。

事发后,驻上海的日本领事馆借机提出很多不合理要求,并于1月28日发出通牒,如中方不答应就要立即采取行动。上海政府秉承蒋介石的旨意,屈辱地接受条件,立即封闭上海各界抗日救圈会。消息传来,引起上海人民一致愤慨。

当天深夜,日本海军第一舰队司令官盐泽幸一发出最后通牒,命令中国军队立即撤出闸北,由日军进驻。实际上,尚未等到答复,日军便向我闸北一带发动突然袭击。这天下午,身居闸北一带的鲁迅便已感到战争情势的紧张,他在日记上写“附近颇纷扰”。当时驻守上海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热潮的激励之下,坚持进行抵抗,“一-二八”淞沪抗战就这样开始。鲁迅于1月29日在日记里记载:“遇战事,终日在战炮声中。”

狂妄的日军原来叫嚣:“一旦发生战争,4小时即可了事。”第十九路军的士兵却击退敌人对闸北的五路进攻,保护了阵地。日方为了争取时问,想由英、美、法出面调停,29日夜间前线暂时停火。30日全天听不到枪炮声,火线中的当地居民纷纷逃出战区。鲁迅全家也正是乘这停战的间隙时问,在日本朋友内山完造的帮助下,匆匆离开了“交义火线”。

敌人争取了一个夜晚和两个白天的时间,从海上开来巡洋舰、驱逐舰,甚至还有航空母舰。31日晚11时,侵华日军再度向中国军队闸北防地发动猛攻。鲁迅虽然已迁出“交义火线”,但仍在战区,战事一起,他又终日处在枪炮声中。2月4日,敌人援军一到便发动总攻,战区更扩大。2月6日,鲁迅全家只得“一无所携”地迁入英租界的内山书店支店。

鲁迅是这样记述他的逃难生活:“此次事变,殊出意料之外,以致突陷火线中,血刃塞途,飞丸人窒,真有命在旦夕之概。”(1932年2月22日致许寿裳信)战事发生后,朋友们都很关心鲁迅先生的安全,报纸上又谣传鲁迅下落不明,因此各方朋友均来函相询,甚至有人在报上登《寻人启事》。

鲁迅感谢朋友们的关怀,这期间他给朋友们的复信中常常述及对这次战争的见闻。比如关于中国军队落后的装备,他在6月18日致台静农信中说:“我住在闸北时候,打来的都是中国炮弹,近的相距不过一丈余,瞄准是不能说不高明的,但不爆裂的居多,听说后来换了厉害的炮火,但那时我已经逃到英租界去了。”

激烈的战火延至1932年3月1日,第十九路军孤军作战,死伤惨重,国民党政府却见死不救,不予援兵,不予武器,十九路军将士不得不后撤。到了5月5日,国民党便与日本侵略者签订《淞沪停战协定》,接受日本提出的上海不准驻扎中国军队和取缔抗日运动等丧权辱国的要求。轰轰烈烈的“一·二八”抗战就这样被蒋介石出卖。

战火稍停,鲁迅于3月15日写信给远在北平的许寿裳说:“昨去一视旧寓,除震破五六块玻璃及有一二弹孔外,殊无所损失……但一过四川路桥,诸店无一开张者,入北四川路,则市廛家屋,或为火焚,或为炮毁,颇荒漠,行人亦复寥寥……”这是战火带来的凄惨景象。

3月20日夜,即鲁迅迁回旧寓的第二天,他便驰书北平,向牵挂儿孙的老母亲报告平安:“现男等已于十九日回寓,见寓中窗户,亦被炸弹碎片穿破四处,震碎之玻璃,有十一块之多。当时虽有友人代为照管,但究不能日夜驻守,故衣服什物,已有被窃去者……惟男则除不见了一柄洋伞之外,其余一无所失,可见书籍及破衣服,偷儿皆看不入眼也。”同日夜,鲁迅又致书李秉中,以中胸中的感慨:“时危人贱,任何人在何地皆可死,我又往往适在险境,致令小友远念,感愧实不可言,但实无恙,惟卧地逾月,略感无聊耳。百姓将无死所,自在意中……此地已不闻枪炮声,故于昨遂重回旧寓……书籍纸墨皆如故,亦可见文章之不值钱矣。”

十九路军士兵们的血流末干,抗日人民的呼声仍响在耳边,而蒋介石正同敌人言和,把枪口掉转,屠掠红军根据地。鲁迅的心是不能平静的,“一·二八”事变在他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也损害了他的健康。鲁迅在给老友曹靖华的信中说:“今年正月间炮火下及逃难生活,似乎费了我精力不少,上月竞患了神经痛,右足发肿如天泡疮……”这笔账是要记下来的,可究竟是谁从精神到肉体都在摧残着鲁迅先生。

鲁迅准备写的关于“一·二八”的作品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很遗憾,他没有留下更具体的说明。很可能是一篇长篇纪实的报告文学一类的作品,主要的篇幅也许是描写人民群众抗日的热潮以及个人的所见所闻,当然也会抒发所感,夹叙夹议。后来,鲁迅先生发现有些材料不过是国民党玩弄的花样,他写作的兴致没有了,改而在书信和杂文里谴责国民党是怎样葬送了这场战争。

战争开始以后,人民群众英勇抗击敌人:上海总工会发出举行抗日总同盟的罢工,在上海日本工厂的六七万名工人全部自动退出工厂。许多群众团体都开展抗战救亡活动。以宋庆龄、何香凝组织领导的许多战地医院很快也建立起来。工人和学生纷纷到前线去服务。这时候,鲁迅也积极投入实际斗争,同茅盾、叶圣陶、胡愈之、郁达夫、周扬、夏衍等43人联名签署《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人民书》,呼吁全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文化团体及作家们,援助中国被压迫民众,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战争。最后喊出“打倒日本帝困主义!”的战斗口号。

当时报刊上也发表了不少动人事迹。例如在北四川路上,一个士兵冒着密集的炮火冲向日军的铁甲车,最后与敌军俱焚。一个汽车司机被敌人抓去运输军火,在经过黄浦江边时,他冲向江心,人车俱没。这种充满爱国主义的大无畏牺牲精神深深地感动和鼓舞了上海人民。鲁迅尽管处在逃难生活中,仍尽量搜集这方面的材料。

据陈漱渝同志介绍,他在鲁迅博物馆保存的鲁迅先生遗物中,发现一本1932年2月24日出版的《慰劳画册》第一期,是上海民众反日救国会印行的,这个组织是中共领导的一个进步团体。画报的内容是深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奉行的不抵抗政策,号召抗日的士兵同劳苦民众一起联合抗日。

在1945年10月20日上海出版的《周报》第七期上,周建人(鲁迅三弟)以“克士”的笔名发表《鲁迅先生口中的抗日英雄》。这是一篇很重要的文献,为我们了解鲁迅拟写的“一-二八”事变提供了可靠的线索。据周建人回忆,“一·二八”战争结束不久,鲁迅当面向他讲述过几个抗日英雄的故事。一位是抗日组织里的一个队长,不幸被捕,被押解到北四川路日本海军司令部,直到牺牲前,他始终一言不发,表现出一股凛然正气。另一位是第十九路军的下级军官,在北四川路身着便衣执行任务时被捕,被敌人酷刑威逼,最终壮烈牺牲。还有一位爱困青年,在北四川路日本军部与其他被捕者即将被执行枪决时,机智地跑掉了。鲁迅先生在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对这些爱国志士怀着深深的敬意,若然动笔,可能会留下他们的篇页。

此外,在逃难生活中,鲁迅还利用到饭馆和茶礼小坐的机会同歌女、侍者闲谈,从中了解人民在战火中流离的生活。事后,他以歌女在战火中的遭遇为题材作了《所闻》和《无题》两首旧体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的苦难。

从以上几点来分析,关于“一·二八”事变,鲁迅肯定是想写一写人民在战火中的奋起故事,歌颂爱圈主义的献身精神。但是,随着战争的深入,鲁迅发现报刊上的文字材料有些仅仅是宣传,甚至是谎言。比如,鲁迅在《航空救国三愿》中就写到一些自己调查了解后所得的真实情况。如,新闻报道说“一·二八”战争时,苏州有一队飞机来抗击日本,“后来别的都在中途‘迷失了,只剩下领队的洋烈士的那一架,双拳不敌四手,终于给日本飞机打落,累得他母亲从美州路远迢迢地跑来,痛哭一场,带几个花圈而去”。事实上这报道是伪造的。那名美国人原是驾驶私人飞机经过苏州,无意间被日軍击落。围民党不想抗战,却用这种谎言来欺骗人民,甚至编造外国人参战的假新闻,实在是可鄙又可笑。

另有一桩类似的事,鲁迅也记了下来:“听说广州也有一队出发的,闺秀们还将诗词绣在小衫上,赠战士以壮行色。然而,可惜得很,好像至今还没有到。”这种轻浮的抗日宣传实际是在做戏。减如鲁迅先生的感慨:中围人将办事和做戏太混为一谈,而别人却很切实,今天《申报》的《自由谈》里,有一条《摩登式的救围青年》,其中的一段云“密斯张,纪念国耻,特地在银楼里定打一只镌着抗日救国四个字的纹银匣子;伊是爱吃仁丹的,每逢花前月下……伊总在抗日救国的银匣子里,摇出几粒仁丹来,慢慢地咀嚼。边嚼边说:‘女同胞听者!休忘了九一八和一-二八,须得抗日救国!”这虽然不免过甚其辞,然而一-二八以前,这样一类的人们确也不少,但在一·二八那时候,器具上有着这样的文字者,想活是极难的,‘抗得轻浮,杀得切实,这事情似乎至今许多人也还是没有悟。至今为止,中国没有发表过战死的兵丁,被杀的人民的数目,则是连戏也不做了。(1932年6月18日致台静农信)这是何等深刻的揭露啊!

一场战争,如同照妖镜一样地照出国民党反动派的本相,人民正在遭难,正在流血。鲁迅先生本想记叙这场战争的壮烈和英勇,现却带着无可奈何的心情感到“无从说起”。他用锋利的笔揭露蒋介石政府出卖民族利益的丑行,指出他们对这次上海之役不过是可卑地在宣扬活着不如死亡,胜利不如败退;他们遮掩住自己的投降面目,却阿Q式地在叫嚷“一·二八”战争“正是中国的完全的成功”。鲁迅不得不沉痛地写道:“回忆里的炮声和几千里外的炮声,都使得我们带着无可奈何的苦笑……”这又是多么沉痛的苦笑!

“一·二八”战争终于过去了。1932年7月1 1日,鲁迅写涛赠别日本友人山本初枝女士:“战云暂敛残春在,重炮清歌两寂然。”上海已经没有枪炮声,可是国民党反动派正疯狂地对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第四次“围剿”。蒋介石跟日本人在做戏,对于革命人民却是切切实实地举起屠刀。鲁迅心念革命根据地的军民,他的心早已飞向那里。1933年1月25日,家家欢乐的除夕之夜,鲁迅在楼顶上同海婴一起燃放爆竹,望着夜空中流飞的星火,他心潮激荡,但愿那花爆变成欢呼人民胜利的火花。

猜你喜欢
战火火线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穿越火线之协同作战(上)
家乡的新“战火”
在防控“火线”践行初心使命
穿越火线之我是连长
在战火中告别
爷爷的抗日
在战火中诞生的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