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佳贇
“小河有水大河满”,城市是开展建设“数字中国”的主战场,唯有各城市你追我赶、共同成长,才能实现“数字中国”的蓝图目标。
日前,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落下帷幕,但“黑科技”的惊艳亮相、观点的火花碰撞仍余味悠长。多模块机器人、载人无人机、自动辅助驾驶、多用途智能物流车……“国家队”与业界龙头企业争相展示数字化转型的最新成果,令人目不暇接;论坛嘉宾你来我往的智慧激荡,令人看到数字中国的更多可能;项目对接签约中,一张张协议传递着“数字经济”的热度与潜力。闽江之畔的数字浪潮,预示着“数字中国”正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为“数字中国”建设标定前进路径,擘画了清晰愿景。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信息基础设施规模已全球领先,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电子政务服务效能显著提升……“数字中国”总体规模、创新能力、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截至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第14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8%,电子政务发展指数全球排名上升至45位……一系列亮眼数据,让数字中国建设阔步前行地更有底气、更有信心。
“数字中国”的未来美好图景已经展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设立专章部署“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强调“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这既是形势使然,也是发展需求。当前,我国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部署加快落地,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都为“数字中国”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也应看到,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在这样的形势下,无论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还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方便群众办事,都要求我们加快建设“数字中国”。
“小河有水大河满”,城市是开展建设“数字中国”的主战场,唯有各城市你追我赶、共同成长,强化创新驱动、改革推动、融合带动,打造各具特色的数字新优势,才能最终实现“数字中国”的蓝图目标。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年)》,目前,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等13个省份的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超过1万亿元;北京、上海数字经济GDP占比超过50%。在这些成绩的背后,也意味着“数字中国”建设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其他城市理当抓住数字赋能带来的新机遇迎头赶上,在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中做足特色,与先行城市共奏数字化生活绚烂多姿、数字化转型浪潮汹涌的“智慧交响曲”。
夯实发展“硬实力”,是各大城市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必选项。如果说日趋丰富的新技术新业态是一座数字经济“高楼”,那么网络基础设施就是它的“地基”。夯基础、起高楼,就需要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强化基础共性技术供给;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聚焦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工业基础软件等关键瓶颈;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唯有如此,才能让企业生产更加智能、供需匹配更加精准、经济结构更加优化。
优化发展“软环境”,是各大城市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必答題。近年来,支持政策密集出台、社会资本纷纷涌入,让数字经济发展迎来有利契机,让数字治理更快迈向智慧化。与此同时,一些短板依然存在,比如数据开放共享水平还不够高、数据信息安全管理水平仍有待提升等。下一步,应当不断完善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等政策体系,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为全面开展“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