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在“互联网垣”背景下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策略

2021-05-23 04:58张萦
教育·综合视线 2021年2期
关键词:读本民族团结校本

张萦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风俗习惯都独具特色,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要让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了解我国56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唤醒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形成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让学生感受到56个民族相亲相爱,“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教育理念根植学生的心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就很有必要。

一、问题的提出

(一)民族团结教育关系到社会的稳固和谐、国家的长治久安

我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56个民族和睦相处是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国家教育部在1987年的时候就印发了《<关于在各级学校注意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通知>要求》,要求各中小学校要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课堂教学当中。2014年前发生的几起恐怖主义事件,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也严重威胁国家的和谐稳定。所以,学校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增进各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将思想认识自觉统一到党和国家的要求上来。

(二)小学阶段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问题

要把民族团结教育在学生心里扎根,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学校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目标是什么?有何意义?

2.在互联网+背景下,有哪些可开发的民族团结教育的有利资源?

3.民族团结教育如何校本化实施?

二、解决途径与措施

要在学生心中根植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就需要建立校本课程管理体系。通过“总体设计—开发应用—反思总结—实践提升”循环式的行动研究途径,让课堂教学跟实践活动相结合,达到民族团结教育扎实有效。

第一阶段:总体设计,理清脉络,制定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管理办法

1.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为了精准了解学生对民族文化及民族团结的认识,可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等科研方法,设计制作问卷调查表,向全校师生发放简明扼要征询表,内容涵盖礼仪、艺术、书法、文化、思维、体育等内容。从中了解师生对“民族团结教育”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并收集分析,为课程类别的开设精准把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兴趣及需求后,就采取课堂教学和“寓教于乐”的活动体验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求知的欲望,为往后学习民族团结教育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2.理论是行动的指南。

为了做好总体设计,还可通过中国知网、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互联网络等方式查找“民族团结教育”关键词的相关书籍与文献,学习国内外相关理论知识,对已有文献进行分析和整理,从中选取信息,为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及研究依据。

3.健全的组织机构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关键。

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确定课程目标,制定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实施评价办法,完善所有功能室及场地建设,各部门还要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为开展研究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

第二阶段:建立校本课程管理体系,开发民族校本课程

1.确定民族校本课程理念及目标。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本质,也是民族校本课程的核心所在。在此思想引领下,就可把目标细化为“以教材为蓝本,以能力为主线,以课程为载体,以活动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具体要求,开发学生潜能,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中国好少年。

2.确立民族团结教育“德慧课堂”内容。

“万物并育而不伤害,道并行不相悖”。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就应该成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条纽带,成为展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平台。民族团结教育在课堂中如何呈现就需要对内容进行遴选,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围绕礼仪、艺术、书画、实践、运动五大领域,开发“民族体育”“民族艺术”“经典诵读”“民族美食”等内涵丰富的多彩课程。在课程实施中,利用互联网+背景,融合校内、校外资源,充分发挥教师特长及家长优势,激发课程的活力。

第三阶段:开发“校内+校外”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

民族团结教育要分年段将“三个离不开”的原则渗透到课程中,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让民族文化扎实走进课堂,形成“校内+校外”为一体的多彩课程,扎实育人功效。

1.编写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读本,将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

(1)经典诵读读本

语文教师可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从爱国、修身、立志、仁爱等选取名篇佳作,如收录《太公家教(节选)》《增广贤文》《论语·学而》《劝学诗》《秦风·无衣》《励志·气节篇》等经典名篇,编写《经典诵读》读本,让积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华走进课堂。师生在教与学中,似乎在共同聆听着圣人贤者的教诲,领悟民族文化深厚的底蕴,树立文化自信。

(2)民族体育读本

我国各民族文化渊源流长。学生们在平时的节庆活动中,对本土文化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将这些民族文化引进校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壮族民族体育活动的板鞋、跳竹竿、抛绣球、舞龙等,既有趣味性,又有运动性。将其引入课堂,有效地补充和丰富了民族文化教育资源,还可以传承优秀的壮乡文化,使強身健体与文化传承在学生的奔跑和呐喊中相得益彰。

(3)民族服饰读本

民族服饰是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服饰中,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日常起居、耕耘劳作、情感爱好、宗教信仰等等。在中国960多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大地上,中华民族劳动创造,自力自强,生生不息。56个民族的服饰大放异彩:各式各样的品种、新奇怪异的款式、鲜艳夺目的色彩、纷繁炫目的花样,让人惊叹不已,成为中国历史长河中一颗颗璀璨夺目、闪闪发光的星星。为此,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服饰是弘扬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并作为校本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相关的知识,为日后民族文化的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4)民族艺术读本

民族艺术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授课教师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让民族艺术瑰宝扎根于学生心间。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动手实践。如扎染课上,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扎染是中国民间独特的传统文化,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让学生会吹民族乐器,会跳民族舞蹈是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举措,让学生在学习中继承民族文化。

(5)民族美食读本

中国饮食文化也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56个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各自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饮食习俗。汇编民族美食系列读本就可以让师生进一步挖掘各民族原汁原味的特色美食。如壮族的五色糯米饭、苗族的酸汤鱼、藏族的酥油茶、瑶族的打油茶、黎族的竹筒饭……读本中除了向学生介绍各民族代表性美食的制作过程外,还让学生明白了各民族多元文化与人们的审美情趣、宗教信仰、传统文化有关,在生活中要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这些课程的设置,让学生了解各民族劳动人民在创造灿烂的中华文明过程中,形成独具特色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的认同和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及归属感。独特的教学模式,更能推进课程教学内容本土化、教学模式生活化,有效地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

2.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整合校外教育力量。

家庭的教育资源是最丰富的。为了充分发挥家长的优势,促进家校共育,可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家长特长或社会资源,让家长参与到烹饪课、手工课、茶艺课、书法课、礼仪课、民乐课等教学中,调动家庭、社会共同参与育人的积极性,加深家长对学校、教师工作的理解与认可,促进家校间的和谐融洽。

第四阶段:构建“课程+活动”的“五入”教育模式

民族团结教育的育人目标要通过课程来实现。要想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将民族团结教育厚植于心,必须依托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课程+活动”的双组合,构建民族文化入教材、入课堂、入课题、入作业、入活动“五入”立体教育模式,更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收集信息、查阅资料、交流分享等能力,把资源盘活,把读本做全,把课程做实,把作业做新,把活动做亮,把课题做足,全方位入手,多管齐下,让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扎实推进,蓬勃发展。

一是入教材。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挖教材中民族教育資源,把民族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达到和风细雨的育人功效。如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学生一打开课本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以56个民族小朋友穿着本民族服装聚集在天安门前为配图的“我是中国人”一课。授课时,教师就可充分利用文本,让学生观察插图,明白56个民族小朋友都是中国人,大家脸上洋溢着的笑容体现出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如一家人。

二是入课堂。各学科要充分利用本学科的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将民族文化教育巧妙地融合在学科教学中。如音乐课欣赏不同民族的歌舞,信息技术课则让绣球、壮绵走进信息技术前沿的3D设计中。如此,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主阵地。

三是入课题。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课题研究会使民族文化教育具有更深远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在课题的学习、考察、实践、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促进民族文化教育纵向发展,横向延伸。

四是入作业。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民族文化教育元素,布置各学科个性化的体验活动作业,把学生对民族建筑、手工艺品、服饰、民居、饮食、节庆、民族体育竞技等,通过笔下的文字和手中的绘画在纪实作品、绘本作品、电子小报和信息收集作品中一一展现出来,加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是入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文化教育主题活动是传承和弘扬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渠道。服装秀、运动会、艺术节、经典咏流传等趣味盎然的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民族服饰展示、扣人心弦的民族体育竞技、精彩纷呈的歌舞表演、趣味横生的民族知识大比拼等活动中,进一步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从而形成对祖国的高度认同感。

“课程+活动”的五入育人模式,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情操得到陶冶,学校的文化品位也得到提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民族文化进一步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种子撒落在泥土上,到了春天,我们就看到了一条鲜花小路。种子撒在人心里,时间会让我们收获一份意外的惊喜。植根深厚的民族文化,把民族文化鲜活生动的精髓春风化雨般植入学生心田,必定能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中国好少年。

猜你喜欢
读本民族团结校本
雏燕
一套朋友圈生态的诗词趣味读本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
Little B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