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去年依然是赢家

2021-05-23 10:59何小民
南风窗 2021年9期
关键词:零售银行数字化

何小民

疫情“黑天鹅”冲击全球经济,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去年,不少行业、企业的成绩单并不好看。如餐饮和旅游行业,不少企业都曾一度迎来生死存亡的至暗时刻。

硬币的另一面是,疫情期间,全球央行接力“放水”,货币环境很宽松。

3月底,国有六大行的2020年报均已发布,据国行投研室数据,6家银行的总资产约为124万亿,净利润为1.14万亿,分别占全部商业银行的46.57%与58.70%,换句话说,六大国有行以不到50%的总资产贡献了近60%的净利润。

净利率总额1.14万亿,甚至比疫情前2019年的1.13万亿要高,惊叹之余,不禁要问,它们是如何做到的?

闷声赚大钱

如前所述,去年六大国有行净赚1.14万亿,平均日赚31亿。具体来说,工商银行以3159亿元继续蝉联盈利冠军,也是去年唯一一家净利润达到3000亿的银行,是名副其实的“宇宙行”。

其次,建设银行(2710.5亿元)和农业银行(2159.3亿元),也都实现了2000亿净利润。只有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2020年净利润在1000亿以下,其中,邮储银行的净利润垫底,为643亿元,但同比增速遥遥领先,达到5.38%。

值得一提的是,工行、建行、农行、中行4家的平均净利润率达到了35.4%,这是什么概念呢?以大众公认赚钱的地产和互联网行业来看,去年,中国前四大地产公司的净利润合计为1844亿元,平均净利率11.4%,而阿里、腾讯、京东、字节跳动四大互联网巨头的净利润为3574亿元,平均净利率为19.5%,这意味着两大行业的平均净利润率加起来都达不到4大国有大行的水平。

国有大行到底是靠什么赚钱?答案依旧是存贷利差,六大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为76.11%,其中,邮储银行和农业银行的占比在8成以上。

净息差是利息净收入与生息资产总额的比值,是评价商业银行生息资产收益能力和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银行业净息差水平逐步收窄趋势明显。

去年,又因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以及国家要求加大向实体经济让利力度,让六大行的净息差进一步收窄,2020年,工行、建行、邮储银行的净息差的同比下降幅度较大,均超过10个基点,可以看到,六大行净息差在2%以上的有4家,分别为邮储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

不过,净息差变窄并没有影响国有六大行的分红比例,和往年一样,六大国有行依旧保持平均30%左右的分红比例,算是给中小投资者的安慰。

2020年六大国有银行分红合计3407.03亿元,工行、建行、中行、农行4家的分红金额超过500亿,其中,工行合计派现948.04亿元为六大行中分红最高银行。

尽管疫情没有妨碍国有大行赚钱,但还是在它们的资产质量上留下了烙印。去年,六大国有行的资产不良率都有不同程度地上浮。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整个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其实是略有改善的,下降了0.02个百分点。但是六大国有行的不良贷款率较2019年却上升0.12个百分点。具体来说,交行的不良率最高达到1.67%,且去年上升最快,达到0.2个百分点,工行、建行、农行的分别在0.15个百分点左右。

背后和去年银行业加大对不良贷款处置有关。根据银保监会的数据,银行业全年共处置不良资产3.02万亿元,总量为历年来最高。其中,六大行2020年共计处置不良贷款4675亿元,仅工商银行就处置了2716亿元,超过其他五大行处置金额的总和。

船大也好掉头

当下,银行的数字化已经是未来的主流趋势,各大银行都在争相布局。随着大数据风控、智能存款、线上贷款秒批、智能投顾等的应用,意味着,数字化技术已经应用于银行的前端业务、后端风控,银行数字化开始逐步落地。

阿里、腾讯、京东、字节跳动四大互联网巨头的净利润为3574亿元,平均净利率为19.5%,这意味着两大行业的平均净利润率加起来都达不到4大国有大行的水平。

一般来说,国有大行资产规模大,员工和网店多,机构臃肿,数字化转型难度大,即常说的船大难掉头,但从2020年,六大国有大行的数据来看,现实并非如此。

银行数字化转型,信息科技先行。六大行的年報数据显示,六大国有行2020年科技投入总计956.86亿元。而根据3月初,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去年银行业机构信息科技资金总投入为2078亿元,这意味着,六大国有行的金融科技投入占全银行业投入的近一半,可见行业分化程度。

众所周知,六大国有行除了邮储银行外,其余5家都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服务母公司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其中,建行早在2018年就成立,如今注册资本达到16亿元,成为国有行中最早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且子公司注册资本最高的银行。

从去年的数据来看,工行、建行的金融科技投入资金均超过220亿,占营收的3%左右,在全银行业中领跑,而交通银行2020年信息科技投入最低,仅为工行、建行的1/4。

除了资金的投入,金融科技人员的配置也是近年来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标配动作,翻阅各大银行的校招、社招计划,金融科技人才招聘比例明显提升,如去年邮储银行的金融科技员工人数翻倍,而工行、建行的金融科技员工总数都已过万,其中,建行为1.3万,工行达到3.5万,占员工总数的8%。值得注意的是,工行的金融科技子公司比建行晚成立一年,可见,“宇宙行”对金融科技投入的力度和速度。

这一点在银行内部的薪酬水平上也有有体现,在国有大行银行内部,首席风险官、首席信息官的薪酬往往都超过100万,高于行长和董事长的薪酬水平。

随着国有大行金融科技的投入,数字化转型的进度也在加快,带来的连锁反应是,国有行对传统基础业务的改造加快了,网点和基础员工减少。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2016-2020年六家大行,这四年之间大行网点数量已从10.93万个缩减至10.66万个,共减少2667个网点。相对于国有大行10万的网点总数而言,不到3000的减量似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裁员的似乎不小。根据国行投研室的数据,过去5年,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和交行5家银行的员工人数合计减少约8万人,其中,农行裁员最多,为37698人,其次为工行和建行,分别为21962人、12811人。

此外,国有大行的转型还可体现在业务的多元化,即往综合性银行方向发展。如除邮储银行外,其余5大行均拥有香港投行平台、金融资产投资子公司、公募基金、金融租赁以及保险等五大牌照,多元化布局意图明显。

2020年,最亮眼的成绩莫过于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的发展,资管新规落地以来,银行理子公司迎来政策机遇,可以看到,国有大行均在2019年下半年成立了理财子公司,如今,仅一年多的时间,2020年,6家国有银行理财子公司均实现盈利,净利润合计40.41亿元,不仅如此,目前已有邮储银行、工行两家的理财子公司,即中邮理财、工银理财的资产管理规模突破万亿。

不难看出,国有大行在数字化转型和综合性发展方向上,已经展现了一定的前景。

强者恒强的背后

银行是规模效应的行业,一直以来,国有大行就凭着其天然的规模优势,总能抵挡经济低谷期带来的冲击,这次疫情也不例外,只是,此次六大国有行能在疫情冲击全球经济的情况下,依旧能如此业绩,还有更复杂的因素。

去年,因应对疫情的冲击,全球各国央行放水,全球信贷环境宽松,流动性充裕是大背景,这意味着银行特别是国有大行更能轻易,且低成本地获得资金,这对于以利息差为主要收入的国有大行而言,十分重要。

国有大行赚钱的另一个法宝是拥有大量稳定的优质客群,这些人抗外部风险能力强,这也是疫情不影响国有大行营收的一个重要基础。而真正让国有大行能在疫情中净利润不降反升的原因是,业务盈利结构特征。

众所周知,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公业务的风险也在无形中上升,而政府逐步加大对实体经济让利的力度,对公业务的盈利空间被压缩,如此一来,对公业务不再是一门好赚钱的业务,可以看到,无论是对小微企业的贷款,还是涉及制造业企业的中长期贷款等,这些常见的公司类业务都是监管有明确的考核指标,要求银行特别是国有大行去做。

当然,在经济下行时,另一类公司业务—房地产贷款是各大银行都乐于投放的,以至于投放倾向太明显,监管在2020年12月31日发布的《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对各类银行的房地产贷款业务提出上限,其中国有六大行、国开行的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为40%。

农行裁员最多,为37698人,其次为工行和建行,分别为21962人、12811人。

在疫情冲击下,向实体经济让利的力度加大,对公业务的盈利空间进一步压缩,勉强靠房地产贷款业务支撑,倘若国有银行依旧是以对公业务为主,去年的盈利能力可想而知。

现实是,在六大国有行的业务盈利结构中,零售业务平均贡献了约五成的营收和利润,稳住了盈利大局。具体来看,邮储银行零售条线贡献近70%的营收,远超有着“零售之王”的招行(58%),建行零售条线贡献了利润的61.21%,高于另一零售大行平安银行(61.10%)。这意味着,零售业务才是国有大行赚钱的法宝。这也是近年来,各大银行都在加码零售业务的原因。

当然,国有大行在零售业务上的竞争也十分激烈。细数一下,不仅有招行、平安银行两大零售股份行;还有集齐支付、信贷和银行牌照的蚂蚁金服、京东数科、度小满金融等互联网巨头的金融平台,它们拥有客户黏性極强的生态圈,完全有能力与银行争夺高价值零售客户;更有中小银行通过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平台,突破地域限制,异地展业拓展零售业务。

从去年以来,从网络小贷新规、到商业银行法修订、商业银行互联网存贷业务的新规等,外界会发现,中小银行异地展业被禁止、商业银行的互联网存款产品被下架、互联网贷款业务被监管,蚂蚁金服等互联网巨头更受到来自网络小贷新规、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平台经济的反垄断指南等多重监管,未来这些平台去金融化经营是大概率事件。

回过头来,这一系列的金融监管落地,似乎都不太涉及国有大行,即便是前面提到的针对房地产贷款的集中度监管,国有大行享受的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也是最高级别的,且从2020年的数据来看,也只有建行和邮储银行超标了。换句话说,这些看似与国有大行关系不大的金融监管,却无形中让在他们在零售业务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如今,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已是确定的主流趋势,国有大行在金融科技投入上有着绝对性优势,随着金融科技对银行业务改造的深入,国有大行未来“强者恒强”的局面或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猜你喜欢
零售银行数字化
门店零售与定制集成,孰重孰轻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零售工作就得这么抓!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万利超市的新零售探索之路
新零售 演化已经开始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数字化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