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东国,刘 婷
(湘潭大学 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和旅游需求快速增长,旅游供需矛盾成为旅游发展面临的瓶颈,主要表现为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单一、贷款困难和投资效益较低等问题. 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迎来了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旅游投资前景更加广阔,将持续保持旺盛的增长态势. 目前,许多学者开始关注旅游投资并开展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颇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的成果,但还不够系统和深入,与新时代旅游高质量发展对旅游投资和效益研究应提供的理论建树和实践示范尚有差距. 因而,需要从旅游投资主体、流向、模式、环境评价体系、问题及对策等内容和投资效益对国内旅游投资与效益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以期从现有研究中得到启示,为预期产生一批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践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提供方向和选题思考.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检索方法,在中国知网上以“旅游投资”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时未包括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国内国际会议论文以及报刊,选择中文文献,共检索出文献273 篇.
通过对检索出的文献展开统计分析,发现在1991~2005 年这15 年间,国内投资体制改革进展相对缓慢,旅游投资结构失衡的状况仍然存在,市场调节机制仍然在不断完善,因此旅游投资研究文献数量极少.2006~2010 年“十一五”期间是我国产业调整的重要时期,旅游业处于黄金发展期,旅游项目总投资17 834.22亿元,大型旅游项目的投资相比“十五”期间增长了116%,特别是2008 年北京奥运会、2010 年上海世博会等重大项目的举办为推动旅游业基础设施和景点投资建设带来了重大机遇,相关研究呈上升趋势. 2011~2015年“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旅游投资领域和对象不断扩大,表现为由单一旅游产品向文化旅游、体育旅游、智慧旅游产品拓展. 此外,阿里巴巴等大型非旅企业进军旅游业投资,跨界投资态势明显,投资结构逐步完善. 相关研究也集中在旅游投资主体与流向以及发展前瞻与热点上,与实践发展情况呼应,文献数量上出现较大幅度上升,于2015 年达到顶峰,2016 年后文献数量有所回落,并趋于稳定.
冉恒(2006)[1]认为旅游投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根据旅游经济发展的需求,以现金、实物等方式投入旅游发展项目中,以获取回报为目的的行为. 邓爱民(2009)[2]认为旅游投资是指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到旅游项目建设中,满足旅游市场需求,并同时能够得到比投入资金数量更多的旅游产出. 刘一杰(2015)[3]认为旅游投资的本质是旅游企业在特定发展需要前提下,在项目上适时地投入部分资金以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旅游投资还未形成一个统一清晰的定义,但综合上述学者观点,可以分析出旅游投资的两大重要特征:第一,收益性. 任何一项旅游投资都是以未来获取一定的收益为主要目标,预期收益的最大化是投资决策考虑的重要依据. 第二,风险性. 旅游投资与其他投资一样存在着风险,初期需要以资金、实物、管理作为投入成本,但未来收益是不确定的,创新意识、市场分析、时机选择等都是产生风险的重要因素.
2016 年旅游投资主体结构显示民营资本、国有资本、政府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中投入资金的主要来源,如表1 所示,其中民间投资占据主体地位,但依旧延续多元投资的基本格局.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国内关于旅游投资主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民营资本投资旅游业的特点与趋势,以及政府在旅游投资中的作用与地位等方面. 随着投资机制和环境的逐渐完善,广大地区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旅游业的投资发展,众多民营企业看好和进入旅游业投资行列,已成为旅游业投资的主体. 冯学钢等(2007)[4]认为长三角地区民营资本旅游投资以景区、饭店为主,并开始涉足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知识技术含量高的产业群. 刘鹏(2010)[5]认为民营资本投资涉及饭店、旅行社、景区等多个领域,并为发展中的民营资本给出了相应的投资建议. 吴文智等(2014)[6]针对民营资本介入古镇旅游投资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选择正确商业模式、建立合理利益分配机制、降低经营风险的建议.
政府在民营资本的投资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着引导和规范作用. 政府投资的目标是维护国家社会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改善生态环境,并非只考虑投资收益,因此主要投资于项目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的公益性和区域投资项目,同时也是民营资本不愿或无法投资的领域. 王莹(2004)[7]认为政府在旅游业投资的开发模式选择、管制、招商等5 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余美仙(2009)[8]探讨了政府在旅游业投资中的调控作用,针对外在性等导致市场失灵的问题,提出了健全投资保全机制等方面的对策.
表1 2016 年旅游投资主体结构
通过对2015~2016 年旅游投资区域分布进行对比,如图1 所示,可以得出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因社会经济基础和各旅游要素发展程度存在差异,导致投资流向不均衡. 因此,分析区域旅游投资分布差异特征,为缩小旅游投资差距和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苏建军等对东中西三大区域的旅游投资规模、投资增长质量、投资效率展开了系统性分析. 在旅游投资规模方面,苏建军等(2017)[9]利用1999~2014 年旅游投资省际面板数据得出,东中西部投资规模差异明显,投资比重为东西部高、中部低,东部经济发达占有绝对优势,特别是以“京津冀”和“长三角”为代表的东部地区是投资的高度集聚区,但投资比重在下降,中西部的比重则是呈上升的趋势. 在投资增长质量方面,苏建军等(2018)[10]系统分析了旅游投资增长质量的地区差异,三大地区差异明显,中西部旅游投资增长效率低于东部地区,具有一定阶梯性. 在投资效率方面,苏建军等(2016)[11]通过构建旅游增量资本产出比得出旅游投资效率呈现东中部高,西部低的趋势,但对西部地区而言,效率越高越有利于减少经济发展差距. 阎友兵等(2017)[12]对东中西部区域投资差异展开了定性分析,认为东部地区短期内将仍处于投资热点区. 李锋等(2014)[13]认为当前旅游投入集中于东部地区,导致西部地区旅游产业脆弱性偏高,影响到了旅游业的有序发展.
图1 2015~2016 年旅游投资区域结构分布
中国旅游业在产业融合的新背景下,旅游项目存在投资主体多、运营周期长、投入多回收慢等问题,因此旅游投资应在考虑决策、市场、政策等风险因素下,根据环境和理念选择适合的投资模式. 目前,学者们研究我国旅游业主要的投融资模式包括BOT、PPP、风险投资、ABS 等.
2.4.1 BOT 投资模式
BOT 投资模式是对项目投资建设、经营管理、有偿或无偿转让一系列实施过程的简单描述,具体是指政府授予项目公司建设权,在协议期限内,项目公司通过项目的运营及向使用者收取使用费和服务费来收回成本并获取投资盈利. BOT 项目往往投资数额大、耗时长,可利用民间资本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以缓解投入资金短缺的问题,因此适用于公路、铁路、供水供电及通讯等基础性设施投资. 黄爱莲(2009)[14]、杨晓庄等(2012)[15]、蔡一声(2015)[16]、赵艳(2016)[17]分别探索了BOT 模式在广西省、黑龙江省、浙江省、重庆市旅游项目中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后随着私营企业介入景区的经营管理,BOT 模式逐渐应用于旅游景区开发,BOT 项目研究开始围绕景区、饭店开发等盈利性项目展开. 董志文等(2012)[18]分析了景区开发应用BOT 模式存在的法律、决策、行为风险. 康彦华等(2015)[19]、赵美英等(2005)[20]、张伟等(2008)[21]、李丰生等(2005)[22]分别研究了BOT 模式在红色旅游景区、古城旅游、生态旅游、西部景区开发中能拓宽融资渠道、减少政府负担、分散风险等优势.
国外成功的BOT 项目案例有泰国曼谷高速公路、澳大利亚海底隧道工程、英国Dargfold 桥等,林伟明(2007)[23]认为国内可借鉴国外BOT 投资模式优点. 一是以国内融资方式为主,可尽量回避跨国BOT 投资带来的政局不稳定等政治风险,以及可能因货币兑换困难给投资项目带来的汇率风险;二是可通过税收减免、延长期限等手段保证投资回报率,降低经营性风险,使得政府对BOT 项目投资需要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小.
2.4.2 PPP 投资模式
我国旅游投资模式的不断创新表现在PPP 模式的快速发展. 全国PPP 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2019年报显示,截至2019 年末,旅游业PPP 投资额达到4 666 亿元,占所有行业的3.2%. PPP 投资模式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形成以产品和服务为基础的合作共赢关系. PPP 模式非常适用于旅游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政府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旅游业的交通设施、卫生设施、信息化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相关项目,实现产业收益和服务收益.
旅游业运用PPP 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旅游投融资建设中政府的引领作用和企业资金高效运作的优势,特别是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上,将成为推动其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学者们从民族地区旅游特征与PPP 模式结合角度出发进行研究. 如吴新华(2016)[24]认为资金短缺是制约少数民族旅游项目发展的因素,提出运用PPP 模式能让社会资本流入少数民族旅游项目建设并就具体流程展开分析. 吉富星(2020)[25]以民族地区现有国家级PPP 项目运作为基础,认为民族地区在引入PPP 投资模式上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不同地区发展旅游PPP 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方面,沈国云(2019)[26]完成了青海省PPP 项目库容和财政可承受能力的测算,得出采用PPP 模式推动青海省全域旅游建设是可行的. 胡元羲等(2016)[27]从安徽省发展PPP 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入手,提出旅游资源开发的新思路. 李建英等(2018)[28]针对河北省PPP 项目类型多样、经营属性强、周期长的特点,展开了对河北省旅游项目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2.4.3 风险投资模式
风险投资模式是指投资者将资金和技术投入到成长快速、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创业企业中,待公司发展壮大,最终取得增值服务和高额投资收益回报. 科技新兴企业由于生产技术含量高、研发投入高、缺乏专业人才,因此存在资金短缺和融资渠道不足的问题. 引入风险投资的本质便是以资本及管理服务促进新兴创业企业健康快速成长,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赵彩婧等(2011)[29]认为从投资对象上看,旅游业的风险投资集中在以携程旅行网为首的在线旅游平台,以及开元、如家、汉庭等连锁酒店中;从地区上看,风险投资主要集中在科技技术发达、投资环境适宜的东部地区,但随着旅游投资大环境的成熟,加之西部旅游市场需求的增大,投资者的目光开始转向资源丰富、投资潜力巨大的西部地区. 顾华详(2002)[30-32]在西部地区旅游业引进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优劣势分析、投资进入与退出机制的建立方面展开了详细分析.
孔英丽(2015)[33]认为旅游业投资环境指旅游投资主体进行投资活动时面对影响旅游投资的要素、条件总和. 陈文成(2005)[34]指出旅游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研究的重点,投资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分析评价指标和因素应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可比性. 赵黎明等(2012)[35]认为为确保选取的指标和因素变化能反映其对投资活动造成的风险大小及投资收益带来的影响,能为决策部门提供依据并采取对应的措施,涉及到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行业环境等.
国内对旅游投资环境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省区划或区域层次评价上,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 因子分析法是指在相关因素中找出能够反映变量信息起主导作用的公共因子,它们之间互不相关. 通过计算每个指标在主因子上的权重,可以得出各指标对旅游投资环境的重要程度. 赵瑞等(2006)[36]、马艳等(2009)[37]玥、庄 等(2017)[38]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别对山西省、福建省、东部沿海十省市的旅游投资环境进行了研究.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是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各因素对旅游投资环境的重要程度. 吴晓春等(2005)[39]、郑莹(2008)[40]、刘慧慧等(2009)[41]采用层次分析法分别对陕西省、辽宁省、山东省各地市投资环境进行了评价,李小兰等(2015)[42]对黑龙江、吉林、河北三省滑雪旅游投资软环境进行了评价. 聚类分析法是根据同类事物的不同的特性分成多个类,使同类对象具有高度相似性. 周运瑜(2010)[43]和李如友(2008)[44]采用聚类分析法分别完成了湖南省、长三角地区的旅游投资环境评价问题研究.
学者们普遍认为旅游投资存在旅游投资结构不合理、片面的投资观念、投资资金筹措渠道单一等问题.付成林(2011)[45]首先分析了旅游投资结构的四重四轻问题,其次指出投资仅单纯依靠政府优惠政策,最后指出融资过度地依靠资金市场,不重视资本市场,未能形成资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 杨娜(2017)[46]认为目前旅游投资一是过度注重星级酒店的数量,忽视周边基础设施建设,造成高价住宿、廉价观景的不合理结构;二是过分依赖自然资源,忽视长期发展;最后认为资金资本未充分运作,存在贷款困难、受到相应政策监管等诸多问题. 薛燕(2017)[47]指出旅游投资者追求的经济效益是建立在以生态环境为代价上,并且只注重景区的投资,景区周边的道路、绿化、道路标识、停车场等配套设置不完善,整体质量不高.
针对有关问题,上述文献提出的对策建议一是合理调整投资结构. 相关项目的配套设施应科学规划完善,让旅游六大基本要素得以充分展现和发展;同时应注重地方特色开发,避免内容单调、模仿跟风、雷同现象严重. 二是健全旅游投资引导机制. 如搭建旅游投资信息平台,规范投资管理论,正确引导社会投资. 三是拓宽旅游投资渠道. 旅游投资目前还是以政府和企业自身投资为主,应鼓励外商企业及股份制经济大胆参与,实现资产证券化等新型融资方式.
段二丽(2006)[48]认为旅游投资效益是对项目开发成果的综合衡量,旅游业的行业特性决定其项目投资效益要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效应3 个方面展开. 国内学者对旅游投资效益的研究多集中在旅游投资项目的财务评价和经济效益评估. 王力(2018)[49]认为旅游投资的财务项目评价应包括经营周期、净现金流量、潜在风险等关键因子. 齐德江(2014)[50]将旅游投资财务评价指标分为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静态指标以投入后的年利润作为基础,反映营利能力和清偿能力;动态指标包括现金流量和时间价值,多采用折现法计算. 戴学锋(2013)[51]对旅游投资与效益的关系展开了深入分析,通过计算旅游业中的旅行社、饭店、景区、集团的净资产收益率,得出旅游企业总体资本收益偏低,旅游投资效益甚至不如银行存款利率多,分析了旅游高投资低回报的原因.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学者们此后开始关注旅游投资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分析,路琪等(2013)[52]和薛燕(2018)[53]分别采用EDPSIR 模型和DPSIR 模型构建旅游投资生态效益评估体系. 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引进旅游投资的同时会影响当地的环境状态,应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国内旅游投资主体以民营资本、政府研究为主,有不少学者以国有企业、外商投资、跨国投资等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也有在特定情境下分析涉及多种投资主体关系、投资特征、投资选择差异. 现有研究多以景区、饭店、基础设施投资为研究对象.“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呈现发展全域化的特点. 旅游业与文化、体育、工业、农业、医疗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 近几年,旅游投资资金开始流向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滑雪旅游等新型业态. 不同业态的投资市场环境、政策法规、资本结构等都有所区别,未来应加大不同主体在新业态中的相关研究.
现有旅游投资研究区域基本涵盖全国31 个省市自治区,大范围以东中西三大区域为划分,小范围则以具体省、市作为案例地,展开旅游投资空间结构、区域差异、投资环境分析研究. 已有研究主要以省域范围展开,未来应加大对全国范围和以长三角、京津冀、东部沿海为例的旅游一体化地区的研究.
现有旅游投资的研究多从宏观角度进行. 以投资主体、投资环境评价、投资模式、投资问题及对策等研究内容出发,对旅游投资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进行分析总结. 不同投资模式会影响旅游投资主体、资本、项目内容等一系列要素,应当厘清不同投资模式的基本概念和适用范围,而旅游投资模式的选择要根据具体地区旅游投资环境的评价指标而合理去确定. 旅游投资环境复杂,涉及的因素众多,现有研究中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有待改进,研究方法可以吸收其他学科的技术和手段,如应用“3S”技术可促进研究向定量化和空间化进一步拓展,评价指标也可以进一步优化完善.
国内对旅游投资效益的研究关注较少且不全面,多注重投资经济效益的分析,只有少数学者关注旅游投资生态和社会效益.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旅游投资统计的数据难获取,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以及地方政府工作总结,因此未来研究可以从统计依据和方法出发,厘清哪些数据可以纳入旅游投资,统一投资效益评价的口径,准确分析出旅游投资与效益的关系,实现不同地区和不同旅游企业在投资效益上的对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