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方法论分析

2021-05-21 14:41倪志安

编者按: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本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研究”栏目特推出“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专题”。本组专题共有四篇论文:倪志安教授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方法论分析》从方法论的维度,对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雏形和先导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和“‘历史地看问题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刘宇教授的《战略思维能力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掌握领导权的重要条件——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的战略实践历史来看》指出,百年来党的重要历史经验是必须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而“战略思维”则位于执政本领的第一位。康文龙教授的《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对创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作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内在关联,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双重历史必然性。薛俊强教授和高妍同学的《东北抗日联军党建工作叙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介绍了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发展状况,指出了东北共产党的党建工作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

摘要: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的雏形与先导,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重大问题的创造性思考与解答。它既是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种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世界观学说,又是一种关于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分析解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方法论学说。文章主要从方法论维度,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历史地看问题的方法”等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方法论分析。这种对“新民主主义论”的专门性研究,对于学习运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方法论、理解把握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真精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方法论分析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21)01-0001-07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的历史,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意味着人们通过“马哲中国化”活动,使原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生了“中国化”的变革与创新。我们可以从多维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具有合理性的理解:(1)从“活动”的维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既是一种历史性的理论创新活动,又是一种历史性的实践创新活动;(2)从“成果”的维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既是一种历史性的理论成果,又是一种历史性的实践成果。这里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维度即它理论成果的“存在形态”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成果有“马哲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人形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形态和中国学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这三种主要存在形态(参见倪志安:《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第26-31页)。维度来看,既是“马哲中国化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形态和中国学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在其历史性发展中互动、互促——共同铸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辉煌篇章的历史,也是马哲中国化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态”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其方法论,指引中国人民改变了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落后状况,塑造了现代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促进新中国走向“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的历史。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雏形与先导,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重大问题的创造性思考与解答。它既是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种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世界观学说,又是一种关于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分析解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方法论学说。值此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之际,本文特从方法论维度,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建设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等重大问题的一种创造性思考与解答。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是指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和学说,主要体现在毛泽东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新民主主义的宪政》《论联合政府》和中共中央相关文件等文本中,其基本内容包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两个方面。内在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历史地看问题的方法”等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方法论分析。笔者认为,这种对“新民主主义论”的专门性研究,对于学习运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方法论、理解把握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真精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阶级分析”的方法

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看来,研究社会历史的相关问题、研究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相关问题,应贯彻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与观点,学会用“阶级分析”阶级分析的方法,既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这篇著作分析解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论,也是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论联合政府》等重要著作,甚至是整个毛泽东“马哲中国化”重要成果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论。这里,我们把它作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不限于《新民主主义论》这篇著作)的方法论进行专门性探讨,旨在澄明作为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重要成果之重要方法论的毛泽东关于“阶级分析方法”的主旨意蕴与基本思想,凸显该方法论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的重要作用。的方法去看待社会历史的相关问题、去分析解决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重大问题。这里,我们主要研讨“‘阶级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和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应注意的問题”这两个问题。

(一)阶级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研究中国新民主主义问题”的一种方法论,首先是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分析中国新民主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由此就内在地引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阶级分析”的方法。所谓“阶级分析”的方法是指人们在研究社会历史问题(包括研究中国新民主主义问题)时,去分析“社会的性质和各阶级的构成状况、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革命的态度、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与革命的前途”等的方法。依据毛泽东的相关思想,我们对“阶级分析”方法的基本内容作如下的概括性澄明。

1.分析社会的性质和各阶级的构成状况

要正确认识把握中国的民主革命及其前途,就必须分析把握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各阶级的构成状况。从中国社会的性质来说,现实的中国社会,在日本占领区是殖民地的社会,在国民党统治区是半殖民地的社会,在日本占领区和国民党统治区都是封建和半封建制度占优势的社会。所以,从总体上说,中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社会的这种性质(即中国特殊的国情)是我们理解把握和分析解决新民主主义一切问题“最基本的依据”[1]。从各阶级的构成状况来说,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着在现实的中国社会中存在着:外国资本主义(外国资产阶级)对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的压迫、限制与矛盾;外国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压迫、剥削与矛盾;封建地主阶级、尤其是大地主阶级对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压迫、限制与矛盾,整个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压迫、剥削与矛盾;买办资本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官僚资本主义(官僚资产阶级)对中小资产阶级的压制与矛盾,以及它们对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压迫、剥削与矛盾等,由此就构成旧中国社会阶级结构的一种立体性网络。

2.分析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革命的态度

阶级的经济地位是指不同的社会集团在一定社会的生产体系结构(即一定生产方式中人与物结合的社会形式)中所处的不同的经济状况和经济位置。各阶级的经济地位的不同,决定着人们对社会革命的态度不同。如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生产体系结构中,外国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等,凭借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在社会的生产体系结构中,处于剥削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经济地位;相反地,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人民大眾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在社会的生产体系结构中则处于被这些剥削阶级所剥削的经济地位。这种经济地位的不同,决定着各阶级对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态度的不同:外国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封建的军阀和土豪劣绅等,他们基本上是持“反对革命”的政治态度;无产阶级、贫农、雇农和人民大众等,他们基本上是持“赞成革命”的政治态度;而民族资产阶级、富农和中农阶级等,他们基本上是持“赞成革命又害怕革命”的政治态度。

3.分析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与革命的前途

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由于经济地位、革命态度方面的一致性,作为领导阶级的无产阶级由于人数太少,必须同农民阶级结成工农联盟才能形成革命的基本动力;由于经济地位、革命态度方面的一致性,无产阶级也必须同小资产阶级结成一种可靠的革命同盟,并注重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参加革命;无产阶级还应团结其他一切可能革命的阶级和阶层参加革命。由这些群体组成“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阶层广泛参加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才可能战胜“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个异常强大的共同敌人。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领导权、动力、道路等规定,“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只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以改变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是进而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社会。

(二)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毛泽东“阶级分析”的方法,我们应注意“‘夸大阶级分析方法适用性的泛化论”“‘否认阶级分析方法客观性的过时论”“‘否认新民主主义社会必要性的民粹论”等三个主要问题。

1.“夸大阶级分析方法适用性”的泛化论问题

运用毛泽东的“阶级分析”方法,我们应把握好其“适用性”问题,而不能夸大其“适用性”从而犯泛化论的错误。毛泽东的“阶级分析”方法,从其“适用性”来说,它适合于分析阶级社会中那些具有阶级性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因此,这就规定着“自然的事物、现象和问题”“非阶级社会的事物、现象和问题”“阶级社会中那些不具有阶级性的事物、现象和问题”等,它们是不适合用“阶级分析”方法去分析的。与之相反,泛化论则是夸大阶级分析方法的“适用性”,认为“阶级分析”方法是适用于分析阶级社会中的一切事物、现象和问题的。其实,即便是在阶级社会中,如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作为人类实践的基本形式,在其直接性上是不具有阶级性的;像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语言文字的演变、逻辑学等思维科学的发展等,在其直接性上也是不具有阶级性的;人的社会关系是多样性的,像邻里关系、血缘关系、伦理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等,在其直接性上是不具有阶级性的,这些都不适合采用阶级分析方法去进行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阶级分析方法“适用性”的尺度并按照其科学本性去运用它,才能避免犯“夸大阶级分析方法适用性”的泛化论错误。

2.“否认阶级分析方法客观性”的过时论问题

“阶级分析”方法虽有其适用的界限,但阶级分析方法的“客观性”(即合理性、真理性)则是不可否定的。这是因为:(1)马克思运用该方法研究阶级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揭示出了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发展转变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列宁运用该方法研究俄国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提出了“一国革命胜利”的理论,并进行了“十月革命”的成功实践;毛泽东运用该方法研究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并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实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成功实践。这些表明,阶级分析方法的客观性是不容置疑的。(2)无论是毛泽东所说的“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还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其相应历史时期的中国和外国都是处于阶级社会,并且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人类社会还是将处于阶级社会之中,因此,阶级分析方法仍是可广泛地适用于分析中国和外国社会中那些具有阶级性的事物、现象和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只要阶级社会还存在,阶级分析方法就会有其适用的范围,也就不存在所谓“过时”的问题。这些表明,阶级分析方法的“客观性”不容否定,它在阶级社会中是不存在所谓“过时”问题的。

3.“否认新民主主义社会必要性”的民粹论问题

毛泽东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分析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引出了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要性”的科学论断。这就是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构想,社会主义社会是奠立在资本主义工业国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由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是一个生产力极不发达、十分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其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后,并不具备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条件。这决定着它必须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通过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从而为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创造客观条件。与之相反,“左”倾机会主义认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应“毕其功于一役”,民主革命成功后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因而,在“旧中国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之间,不需要搞个“新民主主义社会”来过渡,从而否认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必要性。毛泽东告诫我们,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去分析中国新民主主义相关问题时,还应注意“左”倾机会主义的这种类似列宁批判的19世纪四五十年代俄国的民粹论问题。

二、“历史地看问题”的方法

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看来,研究社会历史的相关问题、研究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相关问题,应贯彻马克思所创立新唯物主义的关于“实践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学会用“历史地看问题”(1)“历史地看问题”的方法,既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这篇著作分析解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论,也是毛泽东的诸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实践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论联合政府》等重要著作,甚至是整个毛泽东“马哲中国化”重要成果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论。这里,我们把它作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不限于《新民主主义论》这篇著作)的方法论进行专门性探讨,旨在澄明作为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

化重要成果之重要方法论的毛泽东关于“历史地看问题”方法的主旨意蕴与基本思想,凸显该方法论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的重要作用。(2)毛泽东虽未使用过“历史地看问题”方法的概念,但他常使用“历史的观点”“历史的方法”“历史的看法”“历史的分析”“历史主义”等说法,来表达与别的观点、方法相反的“历史地看问题”的方式与方法。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对毛泽东这些相关观点和思想的概括,提炼出作为毛泽东“马哲中国化”重要成果之重要方法论的“历史地看问题”的概念与方法。的方法,去看待人類社会历史的相关问题、去分析解决中国新民主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里,我们主要研讨“‘历史地看问题方法的基本内容和运用‘历史地看问题方法应注意的问题”这两个问题。

(一)“历史地看问题”的方法的基本内容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研究中国新民主主义问题”的一种方法论,也是采用“历史地看问题”的方法去看待中国新民主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由之就内在地引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历史地看问题”的方法。“历史地看问题”的方法,本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理解问题”(包括从实践理解历史的问题)的一种具体方法化。“从实践理解历史的问题”把历史的相关问题理解成“什么”,就构成马克思主义“怎样看待历史问题的态度”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观点”。毛泽东的“历史地看问题”的方法,就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态度、观点”去看待社会历史问题(包括新民主主义问题)的方法。依据毛泽东的相关思想,我们对“历史地看问题”方法的基本内容作如下的概括性澄明。

1.尊重历史、从历史实际出发研究历史的问题

“历史地看问题”的方法认为,研究社会历史的问题(包括新民主主义问题),不能从“原则”“道德”等观念的东西出发,因为“原则”“道德”等观念的东西本身是一定历史的产物,而历史是人的活动史,是一种实践的东西;从一定的“原则”“道德”等观念的东西出发去研究说明历史的相关问题,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强制历史、不尊重历史、不尊重实践”的态度与方法。所以,我们研究社会历史的问题(包括新民主主义问题),就不仅不应从一定的“原则”“道德”等观念的东西出发去研究说明人的历史性实践(即历史)的东西,而必须从人的历史性实践(即历史实际)出发去研究说明一定“原则”“道德”等观念的东西。这说明,“历史地看问题”的方法要求我们,必须注意“尊重历史、从历史实际出发研究历史”毛泽东说过:“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参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页);“剥削阶级当着还能代表群众的时候,能够说出若干真理,如孔子、苏格拉底、资产阶级,这样看法才是历史的看法”(参见《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4页)等。的问题。如毛泽东从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历史实际出发去研究说明:“为何中国的民主革命,既不是欧美式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也不是苏联式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一种中国式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问题;“为何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来领导、而只能由中国的无产阶级来领导”的问题等。

2.把“问题”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研究

“历史地看问题”的方法认为,任何历史的问题,无一不是在人的具体的历史性实践中所生成发展的问题,也无一不是必须要通过人的实践才能解决的问题。由于历史问题的生成根基和解决路径都是受人的具体的历史性实践所规定的,这就要求我们,研究社会历史的问题(包括新民主主义问题),不能采取凭“思维设定、推断”抽象地研究历史问题的那种非历史的态度与方法,而必须把历史的问题放到实践所规定的“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历史范围内”毛泽东曾说:“如何研究党史呢?根本的方法马、恩、列、斯已经讲过了,就是全面的历史的方法。我们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当然也要遵照这个方法。我今天提出的只是这个方法的一个方面。通俗地讲,我想把它叫作‘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所谓‘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就是己方和彼方”(参见《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0页);“我们应当用历史的观点看斯大林,对于他的正确的地方和错误的地方做出全面的和适当的分析,从而吸取有益的教训”(参见《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页)等。去进行分析研究,才能揭示出一定历史问题的本来面目。如毛泽东对“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问题”的研究,既从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是“生产力极不发达、十分贫穷落后的农业国”的历史条件,研究它何以不具备“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这个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条件,去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必要性,又从通过长时期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即创造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条件后),我国将过渡到进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去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这就是把“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问题,放到中国具体的历史性实践所规定的“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研究的一个范例。

3.批判地吸取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

“历史地看问题”的方法认为,历史文化是人类在历史性实践中所创造的,它作为对一定历史时代社会存在的反映,常常是精华与糟粕共存,而且有的精华是在糟粕的掩盖下存在的,有的精华和糟粕甚至是同一个东西的矛盾本性,有些进步的思想观点也是在某种落后的形式下表现出来的。因此,对以往人类所创造的历史文化(无论是中国的、西方的或是其他各国的),既不能采取历史虚无式的“全盘否定”,也不能采取兼收并蓄式的“全盘肯定”或崇洋眉外式的“全盘西化”等错误的态度与方法,而是要对历史文化进行分析批判。对于糟粕,不能简单地抛弃,而要经过批判了解它的产生发展的规律性,吸取其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便肃清其对历史的影响;对于精华,也不能照抄照搬地接受过来,而是经过批判,把它从旧形式中剥离出来,对它进行充实和创新,赋予它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新的内容和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对待历史文化,必须做到抛弃其糟粕、承扬其精华,批判地吸取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如毛泽东在对“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问题的研究中所提出的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客观要求: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一种批判地吸取中国和外国历史文化精华的、吸取别的民族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所体现的就是以“历史地看问题”的方法,去看待历史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这个新文化。

(二)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毛泽东“历史地看问题”的方法,我们应注意“从原则、道德等观念的东西出发研究社会历史”“脱离一定的歷史条件、历史范围研究社会历史”“对待历史文化的全盘否定、全盘肯定或全盘西化”等三个主要问题。

1.从原则、道德等观念的东西出发研究社会历史的问题

运用毛泽东“历史地看问题”的方法研究社会历史的问题,我们应做到“尊重历史、从历史实际出发研究历史的问题”。与之相反,历史唯心论者往往是从某种“原则”“道德”或“正义”的观念出发,去言说、评判社会历史的相关问题,从而犯了从抽象的观念出发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错误。因为一定的原则、道德、正义等观念,是人们理性思维抽取出来“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的一种观念性的东西,它们本身是一定历史的产物。从这种“抽象的观念出发”去言说、评判历史的问题,就是用思维去推论存在、用观念的东西去裁剪实践的东西,这正是历史唯心论“不尊重历史、不历史地看问题”的失误所在。如恩格斯曾指出,在18世纪法国启蒙时期的哲学家那里,“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2]。他们从永恒正义的观念出发去评判历史的问题,将封建社会、封建观念统统宣判为“不合理的”。又如在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人们也曾基于“自由、民主、科学”的观念,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等。这些都是“从原则、道德等观念的东西出发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表现。

2.脱离一定的历史条件、历史范围研究社会历史的问题

运用毛泽东“历史地看问题”的方法研究社会历史的问题,我们应做到“把‘问题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研究”。与之相反,历史唯心论者往往是脱离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范围去言说、评判社会历史的相关问题,从而犯了脱离一定的历史条件、历史范围去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错误。因为任何历史的问题都是在人的具体的历史性实践中所生成发展的问题,脱离了历史问题的、为实践所规定的“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范围”进行分析研究,就不可能揭示出一定历史问题的真实面貌。如在关于“中国革命领导权”的问题上,右倾机会主义以“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观念去言说、评判问题,认为中国革命既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这个革命的领导权就应由资产阶级来掌握;“左”倾机会主义以“苏联式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观念去言说、评判问题,认为中国革命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而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这个革命的领导权当然应由无产阶级来掌握。显然,“左”“右”倾机会主义在表现形式上看似相互对立,但其实是两极相通的,它们都是“脱离中国革命实践所规定的一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范围”,去言说、评判(研究)“中国革命领导权”这个历史的问题。

3.对待历史文化的全盘否定、全盘肯定或全盘西化的问题

运用毛泽东“历史地看问题”的方法研究社会历史的问题,我们应做到“批判地吸取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与之相反,历史唯心论者往往是采取全盘否定、全盘肯定或全盘西化的态度与方法,去言说、评判历史文化的问题,从而犯了“对待历史文化的全盘否定、全盘肯定或全盘西化”的错误。因为历史文化是人类在历史性实践中创造的,它作为对一定历史时代社会存在的反映,通常是精华与糟粕共存的,所以对历史文化是不能搞形而上学的“全盘否定、全盘肯定”的。对历史文化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即认为历史文化一无是处、没有任何精华可言,这是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文化持“全盘肯定”的态度,即认为历史文化一无非处、没有任何糟粕可言,这是历史迷信主义。毛泽东批评的“全盘西化”是当时一部分资产阶级学者的主张。这部分学者认为,应抛弃中国封建主义社会的一切(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都应模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这种“全盘西化”论,从历史文化的维度说,也是一种“全盘否定中国历史文化、对中国历史文化没有一点自信”的历史虚无主义。

参考文献:

[1]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M]//毛泽东选集:第2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46.

[2]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14.

Abstract:As the theoretical (practical) rudiment and forerunner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ao Zedongs new democracy theory is creative thinking and answers to the major issues of Chinas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new democratic society for Chinese communists. It is not only a world view theory about Chinas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new democratic society of Marxist philosophy sinicization of Chinese communist, but also a methodological theory about how to analyze and solve a series of major issues of Chinas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new democratic society. In this paper, some issues a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from the methodology dimension, such as the method of “class analysis” and the “historical approach” in Mao Zedongs new democracy theory. It is believed that learning to apply Mao Zedongs new democracy theo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core of new democracy theory and to develop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siniciz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Mao Zedongs “theory of new democracy”; methodological analysis

(编辑:蔡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