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家”具体有多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朱光辰说:“如果神舟飞船是一辆轿车,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就相当于一室一厅的房子,而空间站就是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算是‘豪宅了。”
“5、4、3、2、1,点火!”4月29日11时23分,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挥员一声令下,烈焰轰鸣,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中国空间站一旦建成,意味着中国人在太空有了一个“家”。明年,我国还将发射“问天”和“梦天”两个实验舱,完成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并再发射“天舟”货运飞船、“神舟”载人飞船各两艘,继续为空间站送去乘组和物资,最终完成中国第一座空间站“天宫”的建造。那么,中国空间站长啥样?有何功能?
“豪宅”空间站: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空间站核心舱结构分系统主任设计师施丽铭介绍,有别于国际空间站,也跟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不同,“天和”核心舱是中国发射的首个空间站舱段。它就好比是大树的树干,其他的舱段都会安装在它的接口上,如同大树的根、枝、叶,不断向外延伸。所以,“天和”核心舱有一个庞大的躯体和结实的身板。核心舱的体积非常大,长度比五层楼房还要高,直径比火车和地铁的车厢还要宽,体积比国际空间站的任何一个舱位都要大。航天员入驻后,活动空间非常大。此外,核心舱的重量相当于3輛大客车的空重重量,同样也超过国际空间站的任何一个舱段。
这个“家”具体有多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朱光辰说:“如果神舟飞船是一辆轿车,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就相当于一室一厅的房子,而空间站就是三室两厅还带储藏间,算是‘豪宅了。”
“豪宅”包括“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室和“梦天”实验舱3个舱段,整体呈T字型。“天和”核心舱全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是未来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相当于家里的主卧。既然是 “豪宅”,主卧面积自然不能小。“天和”核心舱供航天员工作生活的空间约50立方米,未来加上两个实验舱,整体将达到110立方米。
除了大,“豪宅”的功能也很重要。“天和”核心舱密封舱配置有工作区、睡眠区、卫生区、就餐区、医监医保区和锻炼区六个区域,航天员有独立睡眠环境和专用卫生间,而且就餐区还配置了微波炉、冰箱、饮水机、折叠桌等家居。同时,“豪宅”还配置了健身房,有太空自行车、抗阻拉力器等,完全满足航天员日常锻炼的要求——遨游太空一点儿不耽误成为健身达人。
“豪宅”生活:能“微信”聊天,还能追剧
身在“豪宅”,航天员如何休息与娱乐呢?
据了解,核心舱的智能显示器上有一个“天地交互”按键。只要覆盖卫星网络,天地间就能实现信息交互,基本没有延迟,就像平时微信聊天一样。此外,只要核心舱在轨运行,智能显示器的功能就相当于一台电脑,航天员可以看电影、看短视频、看资讯、畅听网络歌曲……“航天员在太空上网,跟在地面上上网没有什么区别,航天员还可以随时与地面通话。”张昊说。
那么,喝水的问题怎么解决?据了解,在核心舱有一套水循环处理系统。使用过的水由这个处理系统回收净化后,水质能达到矿泉水水质标准。
中国空间站或成2024年后唯一在轨运营空间站
“天和”核心舱升空后,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将其与天宫空间站的建设、嫦娥探月工程月背软着陆以及月球取样返回联系起来,称它们为中国空间技术实现重大跨越的标志性事件。法新社的报道将中国空间站首个模块的发射视为中国将人类永久送入太空雄心勃勃计划的一个里程碑,赞叹中国自1970年发射第一颗卫星以来,在航天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
最近两年,中国每年累计执行的轨道发射达数十次。对中国的航天发射活动,国际媒体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然而,近日实施的“天和”核心舱发射为什么还是引起了如此广泛的关注呢?原因很简单:“天和”核心舱的发射是中国空间站的奠基礼,以此为标志,一座由中国人独立建造的、长期有人照料的重大航天基础设施将在茫茫宇宙空间逐步建成并投入运营。建设并运营空间站与建设并运营全球导航系统一样,都反映了航天科技能力和综合国力,被看作是航天强国的标配。国际媒体密集报道本次发射,见证并记录了中国航天科技奋进、跃升的历史足迹。
据了解,建造空间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从发射载人飞船将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舱、发射空间实验室,再到空间站工程全面展开,中国正式迈入了“空间站时代”。目前,在地球轨道运行的是美国、俄罗斯、日本、欧洲以及加拿大等国家联合建造的国际空间站。国际空间站长73米,宽109米,重400多吨,是人类历史上第九个空间站,也是最大的空间站。不过,该国际空间站目前已出现老化迹象。按计划,国际空间站将于2024年退役。因此,不少专家认为,2024年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空间站将成为人类唯一在轨运营的空间站。专家预计,大约2022年,我国将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空间站预计运营10年以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表示,欢迎全世界各国科学家参与到中国空间站的科学实验项目中来。
(《潇湘晨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