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辉
(安丘康宁精神病医院,山东潍坊 262100)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精神类疾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行为障碍、知觉障碍、情感障碍等,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1]。50%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精神疾病药物,导致患者认知功能进一步受到损害。目前临床已证实,相较于健康人,精神分裂症患者平均智商水平明显偏低,并且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知觉运动技能、注意能力以及语言理解能力方面均存在一定缺陷。该病患者存在语义记忆及执行功能不对称损害的情况,且具有显著炎性症状的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更加严重[2]。当前,临床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提出了综合、全程治疗理念,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为其中之一[2],其针对患者某一方面的认知功能缺陷进行训练,将心理治疗、社会认知训练、思维力训练和注意力训练相结合,弥补了单一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的空白。为了全面探讨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该文选取2017年4月—2020年4月该院收治的8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中40例患者实施了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现报道如下。
选择该院收治的8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关于慢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诊断标准[3],患者病程在2年以上,不存在严重躯体性疾病,患者家属自愿参加实验调查,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其他器官器质性病变者,家属拒绝参加实践调查者,晚期癌症者,严重躯体性疾病者。按照干预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均值为(38.19±5.72)岁,病程均值为(6.22±0.14)年。观察组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均值为(39.28±5.31)岁,病程均值为(6.46±0.15)年。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实验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口服氯丙嗪(广东彼迪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1428,规格:25 mg×100片),从小剂量开始,25~50 mg/次,2~3次/d,每隔2~3天增加25~50 mg/次,治疗剂量400~600 mg/d,并对患者进行服药观察。患者接受为期3个月的干预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具体方案如下:(1)组建训练小组 组建慢性精神分裂症疾病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小组,成员包含心理咨询师、高年资护理人员、精神科医生等。在正式训练之前,责任护士及医生对患者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估,了解当前患者的康复情况及其治疗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与其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4]。(2)心理素质训练。心理疏导:采用小组治疗的方法,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疏导。心理暗示:通过放松训练提高患者的自信心,使其积极面对病情,并主动参与康复训练。(3)思维能力训练。对患者开展数学和阅读训练,帮助患者提高头脑灵活度,如从简单的个位数加减乘除开始,逐渐过渡至多位数加减乘除,让患者做一些简单的分析、判断、推理训练;每日提供报纸和书籍,训练患者的阅读能力,建议患者每日坚持写观后感。整个训练要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合理安排脑力活动的时间,训练患者的思维能力[5]。(4)生活技能和社会技能训练。训练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告知患者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督促其自行整理床铺、衣着,料理个人卫生,自觉按时按量服药,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同时引导患者主动参加手工制作、绘画、运动等活动,提高患者的劳动技能。社会技能训练主要培养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在院内设计学习交流活动、娱乐互动等,鼓励患者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多与他人交流,互相帮助,使其重拾自信心,获得社会认同感。(5)以上工作均由从事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10年以上的护理人员负责。每周一至周五开展训练,训练总时长为3个月。
(1)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urses’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NOSIE)各因子分数。该量表共计30个选项,具体调查项目为抑郁、退缩、精神病表现、激惹、个人整洁、社会兴趣、社会能力。分数越高表明积极因子越好,消极因子越差[6]。
(2)采用康复状态量表(morningside rehabilitation status scale,MRSS)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康复状态加以评价。分数越低表明康复状态越好。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性别等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NOSIE各因子分数和MRSS总分等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干预前NOSIE各因子得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激惹得分外,观察组患者干预后NOSIE各因子得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OSIE各因子分数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OSIE各因子分数对比[(±s),分]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a P<0.05;与对照组干预前比较,b P>0.05
?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MRS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MRSS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MRSS总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MRSS总分对比[(±s),分]
?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病程缓慢的慢性精神疾病。该病患者会表现出特殊的情感、思维以及行为障碍,对患者的心理和身体均产生直接的不良影响。临床上针对该病通常采取药物治疗,但只有约33%的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不会出现复发情况[7]。复发患者虽然相关症状大多已经消失,但仍存在幻觉、妄想、认知障碍等情况。有研究表明[8]:认知功能为评价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情况的重要指标。如果该病患者认知功能下降,极有可能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与自我护理能力。因此,通过有效的方法维持及恢复患者的认知功能为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目标。
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长期住院治疗,而精神科病房往往为封闭式管理。患者长期处于该环境会导致其自身记忆力、注意力、判断能力、执行能力下降,社会功能减退。该研究结合患者的实际临床症状、体征及病因等分析其认知功能障碍类型,并开展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让患者了解精神分裂症相关疾病知识、急性发病应对方法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9]。通过心理放松训练引导患者重新认识自身病情、改变既往对疾病的不良看法。同时,鼓励患者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提升其治疗依从性。通过思维能力训练,提升患者的头脑灵活度,改善其精神状态。通过生活技能和社会技能训练强化患者的自我管理力,提升其自律、自理能力;通过和其他人交流,患者的共情能力和社会认知功能均有所改善。该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除激惹得分外,观察组患者其余各项NOSIE因子得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MRSS总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能够提升患者的认知功能、社会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可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