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媛媛,徐雯
(曹县人民医院儿科,菏泽曹县 274400)
小儿脑性瘫痪是因非进行性脑损伤引起的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儿科疾病[1],俗称脑瘫。脑性瘫痪作为一种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主要发生在小儿时期,其病变部位位于脑部,可累及患儿四肢,常伴随癫痫、智力缺陷、精神障碍、语言障碍、听觉障碍及行为异常等症状,可导致患儿肢体残疾,给患儿的儿童生活带来严重困扰的同时,也加重了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小儿脑性瘫痪发病原因与孕期感染、多胎妊娠、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及窒息等因素存在一定关联[2],由于当前临床对小儿脑性瘫痪尚无根治方法,常采用认知功能锻炼等康复训练,但效果并不理想。中医对小儿脑性瘫痪具有大量临床经验,在现代医学理论支持下,已逐渐摆脱了以往仅凭经验的治疗模式。近年来,将针刺应用于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中,能够促进患儿脑功能恢复,改善其肢体功能障碍,备受家长们的信赖。该研究选取2019年6月—2020年8月该科室收治的脑性瘫痪患儿60例患儿为对象,观察针刺康复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该文选取该科室收治的脑性瘫痪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前者接受康复治疗,后者基于康复治疗采取针刺治疗。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0.5~5岁,平均年龄(3.34±0.43)岁;病程1~13个月,平均病程(8.33±1.24)月;痉挛型患儿19例,不随意运动型患儿11例。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年龄(3.46±0.52)岁;病程2~14个月,平均病程(8.12±1.53)月;痉挛型患儿18例,不随意运动型患儿12例。两组患儿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患儿家属自愿参与该次研究,且知悉研究内容,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了该次研究。
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满足小儿脑性瘫痪临床诊断标准与分型;患儿均合并智力与认知障碍。
排除标准:由进行性疾病引起的智力与认知障碍患儿;治疗期间存在感染性疾病患儿;难以配合针刺治疗患儿。
对照组患儿采用康复治疗。按患儿患病类型、临床症状不同,由康复治疗医师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方案。利用患儿兴趣爱好,选用踢球、吹泡泡及躲猫猫等方式,对其进行有效的认知功能训练。为提升患儿舌头灵活度,可在锻炼时使用棒棒糖。为提升患儿空间方位能力与计数能力,可利用积木或卡片进行锻炼。锻炼时间一般为30 min,每日锻炼3次。训练过程中,可使用形状、数字等多种方法,协调患儿注意力的转移性与选择性。
观察组患儿在康复治疗基础上采取针刺治疗。患儿取俯卧位,选取百会、大椎、四神聪、脾俞、肾俞、曲池、合谷、足三里、神庭、阳陵泉与三阴交等穴位,使用酒精常规消毒上述穴位。头部穴位选用1寸头针,保持针与患儿头皮角度为15°~30°,将针刺入患儿帽状腱膜下层,使用捻转手法,维持2~3 min,并留针30 min。每隔15分钟行针1次;再选用1.5寸体针,进针后行提插捻转法,得气后留针30 min,仍每隔15分钟行针一次。施针频率为1次/d,疗程30 d。
(1)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依据,从咀嚼无力、言语迟缓、头项软弱、立行迟缓四个方面,评估患儿症状体征。分值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2)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从延迟记忆力、命名力、记忆力、执行功能、视空间等方面对患儿认知功能进行评估,满分3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儿认知功能越好。
(3)临床疗效:计算患者MoCA评分提分率,提分率>20%,则判定为显效;提分率在12%~20%之间,则判定为好转;提分率<12%,则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Mo-CA评分等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采用t检验;总有效率等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经针刺康复治疗,患儿咀嚼无力、言语迟缓、头项软弱、立行迟缓等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诊治后症状体征评分对比表[(±s),分]
表1 两组患儿诊治后症状体征评分对比表[(±s),分]
?
对照组治疗后MoCA评分(21.96±3.15)分,低于观察组的(24.35±3.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MoCA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儿MoCA评分对比[(±s),分]
?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后疗效对比(n)
小儿脑性瘫痪是一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儿科疾病,患儿多伴随各种功能障碍,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构成严重影响,增加了患儿家庭的心理与经济负担[3]。
中医将小儿脑性瘫痪归为“五软”“五迟”“拘挛”等范畴,一般可分为脾肾两虚、风痰阻络、肝肾不足、心血不足、肝风内动5种证型。脑性瘫痪患儿受痰、风、虚、瘀等因素影响,出现活动不利、生长发育迟缓症状,或受气血瘀滞、气虚精亏及筋脉失养等因素影响,出现认知功能障碍[4-5]。
针灸是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已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关注与认可。由于针灸具有益气生血、补肾填精及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够补益先天,不仅对儿童认知功能障碍具有改善作用,还有助于促进患儿脑部发育[6]。康复治疗属于一种常见干预方法,需结合患儿年龄、病情制定适宜的训练方案,以提高患儿注意力、理解力、空间及运动认知力。
由该次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经针刺康复治疗,患儿咀嚼无力、言语迟缓、头项软弱、立行迟缓等评分分别为(0.83±0.15)分、(0.88±0.17)分、(0.72±0.13)分及(0.95±0.1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吕昭琼[7]的研究结果相近,提示脑性瘫痪患儿经针刺康复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患儿的智力及认知功能,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景国栋[8]的研究结果相符合。这提示针刺治疗利用疏通经脉、醒脑开窍、行气活血,刺激患儿局部穴位,逐渐恢复了患儿受损的神经细胞,通过兴奋脑电活动,达到增加神经递质分泌、改善脑组织血液循环的目的。由于患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中枢神经功能并不成熟,对其开展认知功能康复训练,不光有助于提升患儿的认知功能和智力水平,还可改善患儿发育情况,进而提升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治疗后MoCA评分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性瘫痪患儿经针刺治疗,能够有效恢复其认知功能,配合一定语言训练、特殊教育、手部精细功能训练、生活资料能力训练等康复治疗,能够取得理想疗效。
综上所述,将针刺康复治疗应用于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治疗中,患儿认知功能与恢复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