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ET/CT的分子影像技术在淋巴瘤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2021-05-21 07:20殷艳海陈春如戴儒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淋巴瘤生存率阴性

殷艳海 黎 芬 陈春如 戴儒奇

海南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海南 海口 570311)

淋巴瘤是血液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可累及全身各组织器官,常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晚期会出现贫血、恶病质等现象[1]。近年来,淋巴瘤发病率逐渐上升,年发病率在肿瘤疾病中占前五位。手术治疗、放化疗及生物治疗等方法的应用,使淋巴瘤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但仍有一部分患者病情缓解效果不佳,导致预后不良[2]。及时了解肿瘤患者对治疗的反应,监测治疗效果,对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法及提高患者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影像学在肿瘤诊断、随访中发挥重要作用,但CT、MRI、B超等传统影像检查技术存在一定局限[3]。近年来,随着分子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由CT和PET两种设备融合而成的PET/CT技术,该技术对早期发现病灶、鉴别肿瘤复发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目前大量应用于于淋巴瘤诊断、分期及预后预测[4]。本研究将探讨基于PET/CT的分子影像技术对淋巴瘤个体化治疗疗效的评估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经海南省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淋巴瘤患者73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2例,女31例,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46.23±3.09)岁;弥漫大B细胞型40例、NK/T细胞型16例,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型17例。

纳入标准:符合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标准[5],并经病理或细胞学穿刺活检资料确诊;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合并全身免疫系统或血液系统疾病;有严重器质性障碍。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73例淋巴瘤患者根据自身情况,接受个体化治疗。化疗主要采用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和ABVD(阿霉素-博来霉素-长春碱-氮烯唑胺)方案。对于不敏感患者更换化疗方案或采用放疗、放射免疫疗法及手术等。其中单独采用化疗者46例,单独接受放疗者2例,同时接受放疗、化疗者11例,手术结合化疗者14例。

1.2.2 检查方法 治疗前及治疗6个疗疗程后 ,行PET/CT显像:检查前禁食4~6h。检测空腹血糖,确保血糖浓度<8.0mmoL/L。口服胃肠道造影剂泛影葡胺后,静脉注射0.15~0.18mCi/kg显像剂18F-FDG,注射完安静平卧50min,排尿后上机,从颅顶至大腿中上段行PET/CT扫描,对头部单独采集。先行螺旋CT透视扫描,参数为:电压120kV,电流250mA,层厚5mm,旋转速度0.7s/周,床速29.46cm/s,矩阵512×512。后行PET扫描,采用3D采集,矩阵128×128,每个床位采集3min,共采集10个床位,头部单独扫描采集1个床位。PET图像经CT图像矫正后,应用3D LOR法进行重建,重建层厚5mm,最后利用syntegra软件进行融合,最终获得横断、矢状、冠状面CT、PET及其PET/CT融合图像。并测量感兴趣区域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值。

1.3 观察指标(1)比较PET/CT、CT对淋巴瘤的诊断价值及对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2)比较弥漫大B细胞型、NK/T细胞型、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型患者治疗前后SUVmax值变化;(3)随访2年,分析ΔSUVmax对近期无进展生存率(PFS)、总生存率(OS)的预测价值。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软件对本研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诊断结果 PET/CT:73例淋巴瘤患者,59例经临床随访证实,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共240个病灶,恶性病灶230处,良性病灶10处。PET/CT检出238处病灶,其中1处假阳性,1处假阴性。1处假阳性为胸骨体大B细胞,治疗结束后经PET/CT检查无异常高代谢。1处假阴性为肺内小结节高密度阴影,伴有异常高代谢,最终确诊为肺内炎性病变。

CT评价:对192处病灶进行准确评价,假阳性12处,包括脾脏侵犯5处,但随访阴性;治疗后淋巴结增大4处;考虑鼻腔内软组织肿块;肺内炎性病变、局部病灶残留各1例。假阴性36处,淋巴直径<1cm30处,肺内小点状高密度阴影7处,骨侵犯6处,肠壁侵犯、脊髓侵犯各1处,CT显示未见明显异常。

PET/CT对CT检查的12处假阳性和36处假阴性中11处假阳性和35处假阴性做了明确诊断。

表1 PET/CT与CT对淋巴瘤疗效的评估价值

2.2 比较PET/CT与CT对淋巴瘤疗效评价结果73例淋巴瘤患者经6个疗程治疗后,PET/CT阳性53例,阴性20例。随访结束时,53例阳性患者中,29例完全缓解,剩余24例患者有8例在随访期间死亡;20例阴性患者中,17例完全缓解,3例复发。CT检查17例假阳性,9例假阴性,准确率分别为62.29%、45.00%,见表2。

表2 PET/CT与CT对淋巴瘤疗效评估结果

2.3 不同类型淋巴瘤治疗前后SUVmax值比较三种类型淋巴瘤患者治疗前后SUVmax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不同类型淋巴瘤治疗前后SUVmax值比较(±s)

表3 不同类型淋巴瘤治疗前后SUVmax值比较(±s)

?

图1 淋巴瘤患者PET/CT、CT影像学表现。男性,31岁,弥漫大B细胞型Ⅳ期,1A为化疗前 PET/CT显像,显示胰体多发肿大淋巴结、多发骨骼代谢增高;1B为化疗6个疗程后 PET/CT 显像,显示左侧锁骨上区多发小淋巴结,代谢无明显异常;1C为化疗后CT显像结果,右侧腋窝存在小肿块。

2.4 ΔSUVmax与治疗疗效之间的关系ΔSUVmax>78.9%对预测患者生存率的特异性和准确率较高(PFS:86.74%、81.06%;OS:84.52%,80.96%),见表4。

表4 ΔSUVmax与治疗疗效之间的关系(%)

3 讨 论

淋巴瘤主要源于淋巴结或其它各部位的淋巴组织,是淋巴细胞恶性转化所致的一组异质性恶性肿瘤[6]。淋巴瘤不限于淋巴结或淋巴瘤组织,还可转移至身体不同部位并迅速生长,最终导致局部组织器官发生肿大。淋巴瘤治疗方法较多,需根据淋巴瘤的类型、分期和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选择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案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重要环节[7]。临床治疗过程中,往往需要及时评估病情进展及治疗效果,据此正确指导治疗顺利进行。因此,评估疗效在淋巴瘤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

PET/CT是目前最先进、最高端的医学成像设备。该设备是PET和CT有机结合,PET通过病灶对示踪剂的摄取了解其功能代谢状态,对早期发现病灶具有一定优势,而CT能够显示病灶形态、大小等结构特点[8-9]。常规的影像学技术只能局部显像,提供淋巴数目数目、大小及淋巴结结外组织形态密度等信息,无法获取病灶代谢活性信息。而PET/CT能够对病灶进行定位,显示肿瘤组织活性及代谢情况,因此在肿瘤放化疗疗效评价中具有较高的价值[10]。本研究中,73例淋巴瘤患者,59例经临床随访证实,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共240个病灶。PET/CT检出238处病灶,其中1处假阳性,1处假阴性,而CT检出192处病灶,其中假阳性12处,假阴性36处,两种检查方法诊断淋巴瘤的敏感度、特异性具有显著差异。CT检出的11处假阳性和35假阴性病灶均被PET/CT确诊。人体淋巴组织遍布全身,因此评估其疗效时需做到全面、客观及准确。肿瘤细胞较正常细胞对葡萄糖代谢率高,肿瘤恶性程度与葡萄糖社摄取量呈正比[11-12]。PET的显像剂是18F-FDG,该物质是一种葡萄糖类似物,可在肿瘤细胞内大量聚集,PET技术正是利用该原理显像,进而清晰显示病灶位置、大小、分布情况及代谢状态[13]。6个疗程后,采用PET/CT、单独CT评价所有患者疗效,PET/CT显示阳性53例,阴性20例,随访结束时,53例阳性患者中,29例完全缓解,剩余24例患者有8例在随访期间死亡;20例阴性患者中,17例完全缓解,3例复发,阳性组和阴性组随访结果比较有显著差异。而CT检查显示,17例假阳性、9例假阴性。SUVmax是PET/CT检查中常用评定指标,是高风险淋巴癌的预测指标,对评估肿瘤对治疗的反应程度有参考价值[14-15]。本研究测定了三组不同类型淋巴癌患者SUVmax值,发现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减小。分析了ΔSUVmax对淋巴瘤患者生存率的预测价值,发现ΔSUVmax>78.9%时,预测患者生存率的特异性和准确率较高。

综上,基于PET/CT的分子影像技术对淋巴瘤诊断价值优良,能有效评估患者治疗效果及近期生存率,对淋巴瘤个体化治疗具有较好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淋巴瘤生存率阴性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玉簪属种质资源收集筛选及耐阴性研究
以皮肤结节为首诊表现的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肿瘤复发,为何5 年是一个坎
卡培他滨对复发转移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分析
当心! 淋巴瘤会伪装
“五年生存率”不等于只能活五年
影响胃癌术后5 年生存率的因素分析
日本首次公布本国居民癌症三年生存率
肿瘤专家眼中的癌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