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 白晓娜
你多久没有收/写过信件?
不知是怎样的感触,提笔写信,骤然不知怎么写,也不知怎么去写,更不知该去写给谁,于父母,虽处异地,到家也不过两个小时的路程,于朋友,网络似乎更快更方便的表述明白自己所需,于其他人,可能更无写信的必要,不过一时情怀泛滥,不知所从。
那么,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在那个交通并不是很便利的时代,在那个手机还没有流行的时代,各在一方的人,满腔的情意只能靠笔下的文字来抒发,心里的情谊即是信中的情谊。那时的书信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时的通讯那时的信。
木心曾有诗:从前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下面是一封两位革命者之间的通信,乍看两个人外表并不是很符合才子佳人的形象,但情投意合、志同道合和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让他们走到了一起,而且这一走就是一辈子。
来:
正以你为念,接到泰隆信,知你昨夜睡眠好,不曾受日间多人谈话的影响,悬念着的心,如一释重负,而感到恬适轻松!
真的,自从你入院,我的心身与精神,时时是在不安悬念如重石在压一样。特别是在前一周,焦虑更冲击着我心,所以,我就不自禁地热情地去看你,愿我能及时地关切着你的病状而能助你啊!
现在,你一天比一天好起来,而且快出院了,我真快活!过去虽不应夸大说度日如年,但确觉得一日之冗长沉重——假若我未曾去看你的话。我希望这几天更快地度过去,企望你,欢迎你如期出院。我想你一回来,我的心身内外负荷着的一块重石可以放下,得到解放一番,我将是怎样的快乐呢!
明天不来看你,也不打算再来,一心一意地在欢迎你回来,我已在开始整洁我们的房子迎接你了。现仅提你注意,出院前定要详细问下王大夫,以后疗养应注意的各种事项,勿疏忽为盼!
白药已搽了么?是否还分一点留用?我拟明晚去看乃如兄并送药给他。情长纸短,还吻你万千!
颖妹 手草
七·七前夕
最好在出院前一二日试下地走动走动为宜,不知你以为如何?望问王大夫!
这是邓颖超1942年7月7日前夕写给周恩来的信,选自《周恩来邓颖超通信选集》。抗日战争期间,周恩来长期在重庆主持中共南方局工作,邓颖超陪伴在他左右。1942年6月下旬,周恩来患病住院,直至7月13日出院。我们能从这封信中,感受到妻子邓颖超对丈夫病情的担心着急,也能感受到她因丈夫病情好转而激动高兴。邓颖超写好这封信的落款后,还不忘提醒周恩来询问医生出院前能否下地走动,体现了她对丈夫无微不至的关怀,革命者的浪漫,大概就是这样的吧。信中提到的“王大夫”,指的是周恩来的主治医生王励耕,“泰隆”指的是时任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副官处副官长颜太龙,他曾长期负责周恩来的保卫工作。
在《胡适家书》中,这篇是写给胡祖望的书信。10岁的胡祖望要去苏州读书时,胡适给他的第一封书信,教导他一些朴素却又每条近乎真理的人生道理。
祖望:
你这么小小年纪,就离开家庭,你妈和我都很难过。但我们为你想,离开家庭是最好办法。第一使你操练独立的生活;第二使你操练合群的生活;第三使你自己感觉用功的必要。自己能照应自己,服侍自己,这是独立的生活。饮食要自己照管,冷暖要自己知道。最要紧的是做事要自己负责任。你功课做的好,是你自己的光荣;你做错了事,学堂记你的过,惩罚你,是你自己的羞耻。做的好,是你自己负责任。做的不好,也是你自己负责任。这是你自己独立做人的第一天,你要凡事小心。
你现在要和几百人同学了,不能不想想怎样可以同别人合得来,人同人相处,这是合群的生活。你要做自己的事,但不可妨害别人的事。你要爱护自己,但不可妨害别人。能帮助别人,须要尽力帮助人,但不可帮助别人做坏事。如帮人作弊,帮人犯规则,都是帮人做坏事,千万不可做。
合群有一条基本规则,就是时时要替别人想想,时时要想想:“假使我做了他,我应该怎样?”“我受不了的,他能受得了吗?我不愿意的,他愿意吗?”你能这样想,便是好孩子。
你不是笨人,功课应该做得好。但你要知道世上比你聪明的人多的很。你若不用功,成绩一定落后。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在一班的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的最高一排。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但志气要放在心里,要放在工夫里,千万不可放在嘴上。千万不可摆在脸上。无论你的志气怎样高,对人切不可骄傲。无论你成绩怎么好,待人总要谦虚和气。你越谦虚和气,人家越敬你爱你。你越骄傲,人家越恨你,越瞧不起你。
儿子,你不在家中,我们时时想念你,你自己要保重身体。你是徽州人,要记得“徽州朝奉,自己保重”。
儿子,不要忘记我们,我们不会忘记你。努力做一个好孩子。
爸爸
十八年八月廿六日夜(一九二九年)
高尔基曾经说过:“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从孩子出生那一刻,无论是什么时代,父母永远是为孩子谋划一切。名人除了在自己的领域地位显赫、成就卓越以外,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也一样不马虎,认真对待。
这是一封中华民国三十年一位在外游子给家里父母写的平安家信。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处于兵荒马乱的时候,百姓流离失所,亲人之间的一个转身即天涯。这一封信,从在外游子写成寄出,到父母收信,要等多少个日日夜夜。等待的每一天都是焦虑,都是不安。
信的内容如下:
叩禀
父母亲大人,膝下万福金安,玉体康健,进禀者儿在外平顺勿劳挂念。
令此信不为别事,只因上月捎去家信壹封,但是不知家中收否。
儿在外有贰个多月,每(没)见家信,但不知为了什么缘故呢?
儿在外非常的挂念。要是家中见字来信,提前告知,这是我所盼望的。
再者我上月捎的钱,不知家中那个收否?要是收见来信告诉。
再者家中钱项很困难时候,家中先上邻借借。只因我们X上每月请求。儿要是能请求下来便能往家捎方盖这个月又快下来了。
家中等钱的时候,先跟别人借借也可,儿一定能往家捎。见字千万放心,再往后是(时)常给儿通信告诉告诉。
只因儿在外很忙,所以不能是(时)常往家捎信,最好家中是(时)常来封信给儿告诉告诉。儿在外见了家信就比到了家的日是。
要是父亲忙的时候,叫我天吉弟是(时)常给来封信告诉告诉。这是我所盼望的。
见字勿劳挂念,等到下次再来信禀告,另信再祥。
福安
壹月拾陆号
儿天明叩禀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在,不远游。字里行间里充满着在外游子对家中父母的挂念以及愧疚之情。见家信便如归家,见字便如见人。透过这封信,我们似乎能看到父母在想儿子的时候,坐在家门的屋檐下,看着夕阳缓缓下落,泪眼婆娑地看着儿子的笔迹,期盼着儿子的来信,期盼着家人的团圆。
信,满载着深情厚谊,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如同面聚,因而显得特别珍贵。自古以来,书信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那个网络并没有出现的时代,人们的联络只能靠一封封手写的信维持,红笺小字,字字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