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学习的学生语用素养培育

2021-05-20 10:48吕松和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朱自清比喻课文

吕松和

摘   要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项目学习,让学生在充满实践性的活动中,提高“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促进阅读与表达素养的提升。教学中,运用“在内容还原中感受语言”“在词句涵泳中品味语言”“从具体细节中揣摩语言”“在迁移运用中实践语言”等一个个小项目,让学生在项目序列实践探究中,提高语用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阅读教学  项目学习  语用实践  核心素养

项目学习源于杜威和他弟子的“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美国教育家克伯屈创建的“设计教学法”是它的前身。项目学习突出的特点就是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在真实的操作实践中,发展和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项目学习,运用“学习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大项目,细化出若干个小项目,让学生在具体可感、触手可及中,逐步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在内容还原中感受语言

学生语言的学习和运用,离不开真实的语境,唯有将他们学习和积累语言文字的过程与生活现象相联系,方能构建起积极的语言体系,提升语言的表达力和表现力。因此,在学生的语文阅读中,我们可以在学习语言文字表达时进行内容与生活映照的项目学习。

如学习朱自清的《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如果我们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在想象文字所描绘的情境中感受景美和声韵之美”和“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将课文描写的小草之旺盛、茂密、柔然,花儿的争奇斗艳、沁人心脾,风儿雨儿的诗意等等,从内容的理解、特点的概括、画面的还原中,突出了春的活力,教学目标也能落实,但总显得浮于表面,学生对朱自清语言表达的秘妙并没有真正解码。

以项目学习的开展来进行本课的阅读实践,则可以让学生走进课堂阅读和学习的中心,在“主动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中,让阅读真正成为他们个性化的行为。课堂上,教师以“我和朱自清一起赏春”为话题,引导学生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探究性话题,而后围绕这个话题,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画面想象感悟的实践。学生在静心思考、热烈讨论中,提出了这样的探究问题:朱自清笔下的春天,和我们所看到的春天是一样的吗?这一问,指向的是文本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对比。这样的项目化探究,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和真实性,且有了学生的兴趣为动力,因此,他们探究的过程是积极的,其阅读的感受也是深刻而且个性化的。他们通过文字的阅读,想象生活真实的样子,在感受文字的魅力中,产生审美的愉悦,生发了与作者的共鸣。

二、在词句涵泳中品味语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里的“充分读”,当应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因此,在学生初读感知课文之后,教师引导他们围绕书后的“思考探究”二提出的“品味诗一般的语言”,在小组内讨论、确定一个研究项目,而后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一组学生确定了“叠词”这一项目学习任务。通过阅读发现,《春》这篇散文节奏舒缓、读起来轻松流畅的原因,是朱自清先生用了许多如“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软绵绵”“欣欣然”“眨呀眨”“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披着蓑、戴着笠”等等各类叠词或结构相似的短语。他们将文中结构相似的这些词,根据描述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学习体悟。教师引导他们反复朗读体会,并相机渗透了阅读中重音和停连的概念,辅以相关段落的练读,加深理解。如此专题项目探究,让阅读教学的目的潜在中得以实现。

另一组学生则确定了“比喻句”研究这一项目,并结合书后的关于比喻知识链接,将“明喻”称之为“很明显,一眼就能看出的比喻”,将“暗喻”解释为“隐藏起来的、不容易看出的比喻”,而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的“借喻”,被他们戏称为“暂时借用一下其他称呼的比喻”。即专业化的术语,在他们大白话般的描述,变得亲近可感,明喻、暗喻、借喻三类比喻各自的特点也较为清楚地加以区别。

最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对文中的比喻句也做了一番探究分析,认为朱自清选择的喻体跟本体之间有着互相映衬的作用,如把遍地散落在草丛里的野花比作眨呀眨的“眼睛”“星星”,这样花儿在风中摇曳、在阳光下闪亮的动态特点,就呼之欲出了。同时,“眼睛”“星星”因为跟各种颜色的花儿攀上了关系,似乎也变得五彩斑斓起来。这样,相互映衬的自然之景,让文字有了诗情画意,在阅读中品味语言的魅力,进行创意性阅读。

语言探究给大家带来耳目一新的成果展示,学生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这样的自主实践,深度涵泳,个性解读,远比教师支离破碎的追问和告知式的阅读分享效果好得多。

三、在具体细节中体悟语言

细节是文章的灵魂。关注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真实而丰富的画面,欣赏到文字的灵动。《春》一文中有着许多精彩的细节描写,如写花儿,作者从“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挤挤挨挨,写到“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色彩具象,再到由甜味儿想象中的果实累累、蝴蝶蜜蜂的穿梭飞行以及野花儿的摇曳闪烁,等等。熟悉的繁花似锦,在这样的文字表达中,动静结合,色色俱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有意识地探究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对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现力大有裨益。

在文本细读中,可以围绕“说说课文中让你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这一话题,让学生自主进行项目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极大的选择空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一个片段,进行个性化地创意阅读,完全不必拘泥于所谓的标准答案。在充分的阅读体悟后,学生们有了自己的见解。如有一组学生探究的是文中被作者赋予了情感的词语,他们发现:“混着青草味儿”的“混”虽然是表达“夹杂”的意思,但与后面的“酝酿”结合起来看,仿佛就让人看到了春风这只无形而又温柔的大手,在进行着一项类似于调酒师的工作,各种各样的味道被她信手拈来,和谐地融于一體,生成了沁人心脾、给每个细胞都灌满活力的春之韵。

唯有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发掘他们“天才诗人”的潜能,作者的匠心才能被发现,学生语言表达力和表现力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四、在迁移运用中实践语言

人与人之间因为阅历的不同,必然存在着经验和体验的差异,这也给文学作品带来了多样化、丰富性的解读。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时会跟着作者的情感节拍共振共鸣,有时又会自我放飞,个性理解,获得属于自己的那份阅读的感悟和满足。这份“被引导”和“自创造”,让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变得丰富多姿。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根据文本的表达特色,选择自己的项目进行语用学习,以便让他们获得属于自己的语言表达形式。如有两个小组都选择了对文中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景物写活的句式的研究,但迁移、表达出来的语言却有所不同。其中一个小组重于对自我感受的倾吐,他们仿照课文中的描写,合作完成了对景物的描写,其描写形象生动、灵活,激活了学生的语言天赋,是文本表达语言的再运用,因其有了学生自我独特感受和体验的参与,表达更具有了多样性和丰富性,促使了学生语言的再创造。

项目学习,让学生始终处于课堂学习的最中央,充分拥有着个性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辟更为具体可感的小项目,在一个个小项目的达成中,促进学生语用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孔瑞瑞.浅析美式课堂上的项目学习[J].基础教育参考,2020(03):36-37.

[2] 詹明静.“导学学案”教学模式的问题设计应遵循的原则[J].教学与管理,2007(24):121-122.

[3] 刘梦宇.统编本《语文》深度阅读教学不良倾向及其应对[J].教学与管理,2020(24):73.

[4] 范晓东,何惠渟.我国“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政策目标的变迁[J].教学与管理,2020(21):74.【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朱自清比喻课文
动物喻人的惯用语
买椟dú还珠
朱自清的较真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朱自清的蝉声
朱自清自轻不失重
比喻
那一抹诱人的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