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铃
我去英国留学的时候,“钱”的概念在我的脑海中,与“生活费”无异。
2010年,英镑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比现在高多了,1英镑可以兑10块多人民币。初到英国时,我暂住在朋友家中,卡里只有父母给的30万人民币。这不到3万英镑,是当时我一整年全部的学费和生活费。
交完了17000英镑学费后,我需要把每月的生活费严格控制在1000英镑之内,这样才能在英国顺利生存下去。然而,超市中一瓶矿泉水要1.2英镑,换算成人民币就是13块多;一小盒圣女果要5英镑,在国内用同样的价钱能买大半筐。只要看到价签,我会立即把数字都乘以11用人民币结算,每一样都贵得让人灰心。更让我沮丧的是,仅仅在我刚到英国的第一个星期,我在生活用品上就已经花费了200多英镑!这样算来,除去每月房租和保险的600多英镑,我根本不可能用剩下的钱生活到月底。我开始意识到钱在卡里总是不知不觉就被划走了,这种数字形式的消费使得我忽视了花钱的过程,我需要做些什么来理理财了。
可是,当时的我只是个初出国门的大学生,资金有限,精力有限,平时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哪儿懂得什么高级的理财技巧?在我的理解中,“理财”就是“开源节流”——“开源”我是做不到了,但“节流”,我却可以把它发挥到极致。
为了避免钱以非直观的形式被“无辜”花掉,我把第一个星期所有消费后的小票排列好,一项一项把它们归类为“必买组”和“非必买组”,每组按照降序从最贵的物品开始排列,这让我能够清晰明了地意识到自己在哪些物品上花了冤枉钱。比如,牛奶、白菜、酱油这些是必买的,即便酱油价格偏贵,要2.5英镑一瓶,但这个星期花了,在接下来的N个星期便省了这笔费用;而在非必买组,我羅列出的明细有饼干、香薰棒等货品,为此我决定零食从此谢绝,不吃又不会饿着;香薰这类家居小物件也免了,没有它也不影响实际生活。不过,即便减去了非必要的物品,第一个星期的必要花费也不少。在那之后,我每个星期从卡中取出50英镑,去超市用现金结算,真切地感受钱在手中变少的感觉,消费时才能更加克制。除此之外,我在第二个星期开始记账,每两至三天复盘一次,看看自己是否在不该“剁手”的时候“瞎剁手”。
为了省钱,我几乎把自己“抠”到了极致。我所居住的埃克塞特是一个山城,我家正好住在山顶,而市中心的商场和超市均在山脚下。到了买菜的日子,空着手下山还好,拎着大包小包爬山的话,从脖子到脚背都非常酸爽,只得花上1.8英镑坐车。坐了几次之后我发觉这趟人民币20块钱的公交车极其不划算,不仅贵,而且实际上也并没省掉太多的路程。于是,我开始了负重爬山的日子,最辉煌的成绩,是双手共10公斤的物品,背上还能背个2公升的牛奶,累得我每走几步就要放下来喘口气。三年后我毕业的时候,已经可以轻松负重10公斤来个800米长跑了,身体素质也达到了顶峰,堪称我理财路上的意外之喜。
在理财上,如果有个同伴能一起琢磨新路子,自然是十分幸运的。大二那年,和我同专业的中国留学生骁哥也开始了理财计划,在他的带领下,我对“钱生钱“终于形成了初步的认知。骁哥是个京圈富二代,自小熟习商贾之术,与我一味地省钱不同,骁哥深知,钱不是省出来的,是挣出来的。为了1.8英镑,我放弃公交走路回家,但却浪费了将近半小时时间。我本可以在这段时间内做更多事,因为时间的价值远超过1.8英镑,所以这种“节流”是不科学的,在理财中便是典型的“因小失大”。
随即,我开始跟着骁哥把精力放在“开源”上。我们发现,在每年6月的毕业季,许多毕业生会非常着急出手掉自己的一些二手物品,像脸盆、地毯、锅碗瓢盆、花瓶等等。这些都是生活必需品,毕业后又没法带走,于是要么送人要么丢弃。如果想卖掉,这些二手物品的直接买家们——即新一届新生,要在9月份才能到英,这个时间差就导致了毕业生们的二手货根本卖不出去。新生初到时又没处买新的。我和骁哥发现了这个商机:如果能以低价回收毕业生的二手货,3个月后用稍高的二手价卖给新生,以我们本城的中国留学生数量来看,这将是一笔利润丰厚的买卖啊!我们只需找到一个临时贮存二手货的场所。
说干就干。当年还没有微信,我们在当届的QQ群中发布了收购毕业生二手货的消息,很快,愿意出手物品的学生们纷至沓来。来英国念书的留学生大多都家境优秀,他们卖货不是为了钱,只是希望能够物尽其用,大部分便直接送给了我们,还帮我们打广告。我们在QQ群中也早早锁定了即将赴英的买家们,像电饭锅、吹风机等物品,更是掀起“抢购”的热潮,甚至引得几个学生竞价了起来。那一年,我和骁哥用最初的资源轻轻松松赚了几百英镑,初战告捷。
在接下来的两年,我们的运营更加熟练和具有规模。骁哥为了生意,特意从学生公寓搬出来自己租了一个大别墅,就是为了堆放那些收购来的二手货。我们不仅仅拘泥于毕业季和开学季,无论何时,只要埃克塞特的中国留学生想要买二手货,最快捷的方式就是找到我们。后来有了微信,我们又成了第一批建立微信公众平台的人,创建了一个叫作“埃克塞特小分队”的公号。在这个公号中,我们不仅发布二手货买卖信息,同时开始拓宽商圈,利用我们积累的留学生资源,在全城的餐馆、酒吧、超市等到处拉赞助。从华人到老外,他们都知道中国留学生强大的购买力,于是纷纷掏钱,让我们帮他们打广告,吸引客源。2013年新生开学周,我们的公号循环发布“埃克塞特吃喝玩乐”系列文章,不仅向新生们介绍在英国学习、生活、旅游的一些小tips,也暗戳戳地推荐我们的合作商家给大家,达成双赢。骁哥主管销售,我负责撰文,另外两位同学兼顾公号维护和后勤,我们配合默契,应该是微信公众号最早期成功运营的范例了。只可惜,2014年我和骁哥纷纷硕士毕业离开英国后,这个公众号就慢慢凋零了。
2018年,已经工作了三年的我重回象牙塔深造。落地荷兰时,我手里有比较丰厚的资金,也有足够的留学和在国外生活的经验,这一次,我要大展理财的拳脚!
然而,现实却让我感到十分困惑。初到荷兰之时,我的理财想法与当年在英国无异,准备先买卖二手货试试水。经过我的调查,各种微信里的大学公众号虽然很多很火,但没有一个做二手货的。打定了主意,我加了好几个中国留学生微信群,开始求购二手货。
不过,很快我發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当年在英国时我们能以极低的价格收购二手用品,最主要的原因是去英国的留学生,绝大多数都家境优渥。而来荷兰留学的学生恰好相反,他们大多数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甚至拿了奖学金的贫困孩子也大有人在,在卖货的时候,他们舍不得用低价卖出。如果我在收购时想压价,他们宁愿把锅背回国去,也不愿意降价卖出,交易进行得非常不顺;而入学的新生们在买卖二手货时的谨慎更甚,一个二手电饭锅,原价可能70欧元,我艰难地以50欧元收入,但在新生的理解中,这个二手锅只值5?10欧元的低价,只要高于这个价格,他们宁愿一整年不吃米饭,也不愿意多花冤枉钱。截然不同的消费观念使得我的理财生意在最初就被杀了个下马威。我意识到,理财这件事,也需因地制宜。
荷兰与英国不同,在英国,学生宿舍非常昂贵,但在荷兰,学生宿舍要比自己在外面租房便宜一倍不止,只要满足特定条件,还能申请荷兰政府为学生提供的房屋补助。但我在申请学校的时候,先入为主地直接拒绝了学校提供的宿舍,转头花1450欧元的房租,租了一个老破小的“学区房“。
荷兰学区房的概念与国内不同,通常指的是大学城中,在“学生多、房子少”现状下紧俏的房源。以我所就读的莱顿大学为例:莱顿大学在读学生约38000人,莱顿市人口10万人,可整个莱顿能够提供的住房最大量,不过12万人左右,那么剩下的1万多人,要么用高价抢购有限资源,要么居住到临近的海牙、华森纳等城市,上下学需乘坐火车通行。随着莱顿大学的扩招,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愈发严峻,使得整个莱顿的房价水涨船高。我想,为什么要把这笔钱贡献给房东呢?买房子在全球来看都是非常有保障的一笔投资,择日不如撞日,就在莱顿吧!
就这样,买房这么一件人生大事,被我用5分钟就做了决定。而我的房子所在的同楼层房价,在我签字交付订金的第二个星期,就暴涨了2%。两年后,我房子的市场价已经涨了10万欧元,我就这样在无心插柳的情况下,完成了目前人生中最重大、最成功的一次理财。
2019年毕业后,我陆陆续续地做一些兼职工作养活自己,平时也和其他中国留学生们聚一聚、周末打个牌,因此与象牙塔的联结仍然紧密。如今的95后、00后,比我们90后在留学时有更活络的脑瓜及更加开拓的思维,他们不再把生活费看成死数字,而是可以经营的本金,只要本事够,就能钱生钱,让自己留学的日子更加舒适。
与传统的兼职工作出卖劳力不同,现在的95后留学生,更懂得如何让自己的特长最具效益化,不仅赚了钱,对自己的能力也是一种提高。懂得摄影的同学建立了自己的线上摄影工作室,为毕业生、情侣拍摄纪念照片,包拍包修,让留学经历不留遗憾;懂得手工的同学去老外同学处开辟自己的市场,很多老外对中国的刺绣、编织都非常感兴趣,她们便开设了价格优惠的手工课程,不仅包教还赠送从国内海运来的材料,让老外们在短短几堂课就能拥有一个自己制作的中式手工件;还有文笔优秀的同学,运用自己的英文和荷兰语能力,为一些中荷企业、中荷报设撰写广告,三种语言随意切换,是不需要翻译证的“在野”译者,实惠且高效。
责任编辑: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