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宝堃烈士牺牲70年祭

2021-05-19 16:16王文玉
曲艺 2021年5期
关键词:段子曲艺天津

王文玉

今年是常宝堃先生(艺名“小蘑菇”)去世70周年。笔者知道的第一位相声演员就是“小蘑菇”,自记事起,一直到常先生离世,听了、看了不少他的相声节目。那时,电台节目都是直播,每天都会播出他的作品。笔者从事曲艺工作后,又从其他师辈特别是赵佩如和常宝霆两位先生那里听到过常宝堃先生的一些轶事。特撰此文,以资纪念。

一、挑帘即红 黄金搭档

常宝堃先生于1922年出生,五六岁时即随父亲常连安“撂地”变戏法,间或也能说个小笑话,或和父亲说个相声小段,颇受观众欢迎。9岁时,常宝堃经评书名家陈荣启介绍,得拜相声名家张寿臣为师。常宝堃学艺本就机敏,又很刻苦,所以基础十分扎实。张寿臣先生得此佳徒,喜之不尽,故倾囊相授。常宝堃一边学艺一边演出,父亲给他捧哏。这对父子相声初登天津曲坛即获好评,但常宝堃到十几岁时,一对亲父子再说一些伦理哏(相声老段子有许多是父子哏),观众听着、演员说着都不太舒服。常连安决心给常宝堃物色一位捧哏演员。终于在“三不管”连兴茶社发现一位青年演员赵佩如,外表、台风、表演都好。加上赵佩如之父赵希贤和常连安还是结义兄弟,事情更好办了。自此,“小蘑菇”常宝堃、赵佩如这哥俩成为黄金搭档。当时,常宝堃14岁,赵佩如22岁。赵佩如是那一代演员的大师哥,所会节目多,常宝堃对赵佩如极其尊重,在剧场上表演什么段子,大多听赵佩如的。演出时,基本上是常宝堃逗赵佩如捧,但是《福寿全》《大审》这些段子就是赵佩如逗常宝堃捧。自常宝堃、赵佩如合作后,他们的艺术水平和声誉就有了质的飞跃。在天津,提起“小蘑菇”常宝堃、赵佩如的相声可以说妇孺皆知。

二、钻研节目 求新创新

凡是一个成功的演员,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中都有些革新和创造,这样作品和名声才能流传下来。常宝堃、赵佩如搭档后,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切磋技艺,既要把传统节目演好,又要力求搞些新东西以符合时代精神。现有他们二位留下的《父子词》《改良数来宝》等唱片为证。过去,许多演员都录过唱片,老前辈也录过相声唱片,如万人迷、张寿臣、焦德海等,但每人不超过5、6段,而常宝堃竟然录制过20多段节目,和他同时代的相声演员则很少有录制唱片者。众所周知,唱片公司是需要赚钱的,你的唱片销路广,它才给你录。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常宝堃先生的作品是极受观众欢迎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常宝堃和赵佩如推出了一些新节目,如《影迷离婚记》《明星灯谜》等。《影迷离婚记》是说夫妻二人都爱看电影,后来二人感情破裂,打算离婚,二人在辩理中所说的话,均由影片名组成。而《明星灯谜》更有巧妙之处,如:常说“大海里的小船。打一位电影明星。”“猜不着。”“这是——‘周璇。”“怎么周璇呢?”“小船就是小舟(周)。一刮风,小舟(周)悬(璇)起来了。周璇。”“这么个‘舟悬啊!你听我这个,大海里的小船,打一位电影明星。”“跟我学的,周璇啊!”“不对。”“啊?不对,您这位是——”“周曼华。”“怎么是周曼华呢?”“小船在海里就得慢点划。”“要是快划呢?”“船就翻了。”虽无大“包袱”但令观众听来新鲜、奇巧,饶有风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编的《我的历史》《柳堡的故事》等都是从《影迷离婚记》衍化而来的。

三、迎新送旧 满怀豪情

1949年1月15日,红旗插上天津城头,广大劳动人民,尤其是艺人有着强烈的翻身感。在旧社会,有的演员在台上红红火火,其实在有些人的心目中仍瞧不起他们,没有真正的社会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事情处处都为人民着想。因此,激发了常宝堃极大的政治热情,尤其在1949年他作为天津文艺界代表,参加了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常宝堃在会上亲眼见到了人民领袖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这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作为旧社会的一个江湖艺人,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能不令他心潮澎湃吗?由北京返回天津后,常宝堃和赵佩如再次投入新节目的创作。实事求是地说,那时的创作最容易的做法就是“旧瓶装新酒”。能写出一段新相声在政治性、艺术性上都好,还能被观众欢迎,实在是太难了。常宝堃这样做其实是饱满的政治热情所激励的,想尽快推出新作品。

当时,常宝堃可以说是很早演出新相声的演员,他的《新灯谜》到现在还为一些老演员津津乐道,主要是这个段子的“底”注入了新内容。《打灯谜》是一块老活,有许多的底可以采用。常宝堃用的是“二人见面忙拉手。谜底是一个字。乙听罢认为这个字是‘好!,甲不承认,于是二人在台上演示。最早的台词很简单。乙问甲:‘老爷子好?‘死了。‘老太太好?‘病了。‘大哥好?‘枪毙了。‘大嫂子好?‘嫁人了。......”以后台词虽有所发展,但没有大的变化。而常宝堃、赵佩如的新台词是把家庭成员安排为工、农、商、学、兵,已显示出普通百姓解放后的幸福生活,歌颂美好的新社会。这个节目在观众中也引起了相当反响,至今笔者还记得段子当中的新谜语。“锅贴儿没熟来一碟——打个新名词。”“猜不着。这个新名词?”“生产。”“对!生的就铲(产)下来了。”“您听我这个,马路上的钟表?”“这个?”“打个新名词。”“猜不着。”“这个是?”“群众观点。”“怎么呢?”“马路上的鐘表,大家伙全能看钟点,群众观点嘛!” 那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普通百姓对一些新名词感到新鲜,像什么“批评、表扬、思想问题、检讨、群众路线、努力学习”等词语,过去根本没听过,更别说用过了。人们对新语言接受得极快,而这些新段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完成了它的艺术使命。

四、逝后哀荣 艺界楷模

1950年10月,美国对朝鲜悍然发动侵略战争,野心昭然若揭。中国与朝鲜只有一江之隔,又是我国友好邻邦,唇亡齿寒之理人尽皆知。中央决定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援助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蓬勃展开。1951年春节刚过,中央决定组成中央慰问团赴朝慰问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慰问团中有一支曲艺大队,由北京曲艺界人士组成,并无天津的任务,但是常宝堃闻讯后给天津有关领导写信,表示赴朝慰问志愿军是自己的决心,恳请上级批准。时任天津市委书记兼市长的黄敬知情后深受感动,当即请示中央,表示天津也要派一支曲艺队伍赴朝慰问志愿军,最终得到中央批准,天津也成立了一支曲艺队伍。北京和天津两地曲艺工作者共同组建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曲艺服务大队。大队长由连阔如担任,4个支队长分别由侯宝林、曹宝禄、侯一尘和常宝堃担任,这4位支队长同时担任副大队长。常宝堃的支队有赵佩如和魔术演员陈亚南、陈亚华、郭少泉、谢起福以及滑稽大鼓演员富少舫和弦师程树棠(两位均为白云鹏先生徒弟)。

常宝堃和其他曲艺演员一样,以极大的政治热情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献上精彩的演出,受到全体指战员的欢迎。在演出任务圆满完成后的回国途中,1951年4月23日凌晨5时左右,突遇敌机扫射,常宝堃、程树棠壮烈牺牲在朝鲜沙里院。天津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们人民艺术家、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

常宝堃和程树棠二位烈士的灵柩于当年5月12日抵达天津,由时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副局长马彦祥、时任天津市文联主席阿英等领导及二位烈士家属到天津东站迎灵。治丧委员会由时任天津市委宣传部长黄松龄为主任,阿英和白云鹏为副主任。委员30位左右,都是天津各界的代表人物。公祭日定于5月15日至5月17日,共3天。

公祭大会在天津第一公墓举行,祭棚设在公墓门前。正中悬挂常宝堃、程树棠二位烈士巨幅遗像和“为国捐躯”的横额,祭棚四周挂满挽联素幛。胡乔木、周扬发来唁电,时任第一届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慰问团总团团长廖承志、副总团长陈沂,田汉,时任天津市委书记兼市长的黄敬和各位副市长均有题词。

前来公祭者莫不悲痛,尤其是常宝堃的师父张寿臣先生,撰写祭文并亲自诵念:

大哉长城! 壮哉常、程!

噩耗传来,雷震心惊。

令人伤痛,令人心疼,

宝堃之死,使我痛不欲生。

想他幼年,如在目中,

那年你辞师,年方九龄,

处处可爱,不可多得的灵童……

朝鲜慰问,为国牺牲,

永垂不朽,万古英风……

我要向你学习,师生反作师生……

张寿臣先生在云板声中念时几乎是一字一泪,众人也都含泪听着,最后张寿臣先生已泣不成声了。3天公祭,每天除了有组织的公祭,还有一些自发而来的群众,甚至还有年迈的老太太。常宝堃先生的生前艺友李少春、裘盛戎、袁世海、白凤鸣、新凤霞、言慧珠、李万春等人也到现场悼念。至于曲艺界的京津两地同仁更是不计其数。

当年5月18日出殡,天津文艺界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誓师游行。仪仗队由天津文艺工会组成,共有3个总队,几乎全市文艺工作者全部参加。四面铜鑼开道,金瓜钺斧朝天蹬,200枝雪柳;一队吹鼓手、一队管弦乐乐师;双人大杠,大红缎子棺罩覆于棺上,两抬杠上各有4条四五丈长的绸拂。黄敬和田汉亲自执拂拉灵,廖承志、陈沂也亲自送殡。棺木由公墓抬出,一直到国光影院结束,最后回到第一公墓。沿途路边所站群众成千上万,现场群众都心怀悲伤,更有人掩面而泣。

常宝堃烈士其人,其艺,其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始终是曲艺界的骄傲,也是文艺界的楷模。他值得我们广大曲艺工作者所敬仰,我们永远怀念他!

猜你喜欢
段子曲艺天津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守护天津卫 “疫”线显担当
天津之旅
《曲艺泉城》
家中段子手(二)
《天津之眼》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段子手”老李
漫画段子
段子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