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兰
(甘肃省民勤县人民医院,甘肃 武威733399)
血液中红细胞生成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铁元素,以保障红细胞充盈,但因铁元素不足导致血液中红细胞含量低于正常水平则被称作缺铁性贫血,是临床常见贫血类型。发病后病状长时间得不到改善,容易导致患者体内铁元素严重缺失,引发微量元素失衡,靶器官出现严重损伤。缺铁性贫血早期发病临床症状表现并不明显,且其与地中海贫血发病机制存在一定相似性,诊断容易出现错误,需通过科学检测以具体指标值对病情做出诊断,因此,检测方法的合理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血常规检测在筛查缺铁性贫血中的价值,以验证其效果,实现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入院治疗的45例缺铁性贫血患者与45例正常体检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形成贫血组与健康组。其中贫血组中有男性19例、女性26例,年龄在19~47岁,平均年龄为35.69±4.23岁;健康组中有男性20例、女性25例,年龄在18~45岁,平均年龄34.97±4.17岁。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本次研究对象均要求年龄在18岁以上,且健康组研究对象身体各项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无任何心理与生理上疾病;贫血组患者均为缺铁性贫血者,排除其他类型贫血患者、重大精神病患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重大感染类疾病患者、语言障碍患者、重大传染病患者、不配合研究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与医院签订知情同意书,在获得本人许可及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展开研究。
两组均接受血常规检测,要求研究对象在清晨空腹条件下进行静脉血采样,3~4 mL即可,采样后使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7387、生产企业:上海输血技术有限公司)做抗凝处理;再经过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液检测,获得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1]。
对比两组血常规指标值,主要包括六项指标:血常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各项指标正常值见表1所列。
表1 血常规指标正常值标准
使用SPSS23.0软件分析所获数据,计量资料检验应使用Student’s test工具;计数资料检验使用χ2test工具。P<0.05,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本次所获数据均为计量资料,使用Student’s test检验工具。
经过对比分析表2,贫血组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指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血常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四项指标低于健康组,P<0.05;两组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差异并不明显,P>0.05。
贫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其致病因诸多。不同致病因导致贫血症状在病理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上都存在较大不同,而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人体铁元素储量不足造成,可能与人体日常摄入铁元素较少有关,也可能与人体铁元素吸收功能异常有关。缺铁性贫血发病后常出现头晕、四肢乏力、心悸心慌、易疲倦等症状,年轻群体患缺铁性贫血后,注意力不集中情况十分突出,临床上又将缺铁性贫血称为营养性贫血[2]。此外,还有地中海贫血、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等类型,临床治疗中需先诊断贫血致病因,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3]。
目前,贫血筛查主要有三种手段:血常规检测、骨髓检测、贫血发病机制检查,其中血常规检测主要用于判断贫血以及贫血严重性,适用于判断是否伴有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变化贫血,通过检测可获得红细胞详细参数,包括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以此了解红细胞分布形态,作为诊断的可靠依据[4]。骨髓检测通过骨髓细胞涂片反应骨髓细胞组成成分、形态变化、增生程度、比例情况,主要用于某些贫血、白血病等病状的诊断中,但其存在缺陷,贫血检测中经常与血常规检查结果出现矛盾[5]。贫血发病机制检查主要适用于原发病检查当中,如缺铁性贫血铁代谢及引起缺铁原发病检查、失血性贫血原发病检查[6]。
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因红细胞生成中铁元素含量不足引发的贫血症状。红细胞发展过程中将从原始细胞向成熟细胞发育,共经历四次分裂,每次分裂过程中细胞核与细胞浆都将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最终发育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细胞浆变化受血红蛋白的影响,血红蛋白主要由珠蛋白、卟啉、铁三种元素组成,其中任何一种成分含量不足都会影响红细胞最终充盈程度,而铁元素不足则会导致缺铁性贫血,属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一种[7]。由于缺铁性贫血与地中海贫血同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临床诊断中极易出现错误,而且两种贫血治疗上存在极大差异,误诊容易造成病情加重,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而从其他贫血类型来看,营养不良贫血由腹泻以及饮食失调造成,其临床症状多为腹泻、食欲不振、口疮、舌炎,病情较轻;失血性贫血常出现在患者大出血后血液流失过多情况下,多见于女性;溶血性贫血常出现在感染、药物中毒群体,该类型贫血患者血红蛋白尿与黄值情况明显,但该类贫血发生几率较低;巨幼细胞性贫血,该类贫血由于患者体内缺少叶酸以及维生素B12造成,微量元素匮乏影响机体细胞核正常合成脱氧核糖核酸;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由多种发病原因造成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碍,该疾病患者骨髓造血能力差,导致机体内血细胞减少,引发感染、出血、免疫功能障碍等情况[8]。上述类型贫血与缺铁性贫血从发病机制上、临床表现上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可以将每种贫血病症的表现作为判断依据,准确诊断缺铁性贫血。
表2 血常规指标对比结果(xˉ±s)
从缺铁性贫血发病机制来看,通过红细胞指标检查就可以对其进行准确诊断,而在贫血检查手段中,血常规检测以反映红细胞情况为主。本次研究对比缺铁性贫血患者与健康体检志愿者的血常规指标,各选择45例研究对象,形成贫血组与健康组,两组均接受血常规检测,统计检测结果显示:贫血组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指标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血常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四项指标低于健康组,P<0.05;两组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差异并不明显,P>0.05。由此可见,指标水平差异可为缺铁性贫血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血常规检查可得到各项指标准确值,为准确判断缺铁性贫血提供可靠依据,筛查效果理想,可作为临床检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