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编辑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25 条改革举措,涉及产业工人思想引领、技能提升、作用发挥、支撑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创新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进一步鼓励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激发技术工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020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2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指导意见》,从做实产业工人培育载体、加强建筑工人技能培训、保障建筑工人合法权益、改善建筑工人生产生活环境4 个方面明确了11 项主要任务。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20年约占我国GDP 份额的26%左右,然而支撑起这一行业生产力的却是一群年龄在40-50 岁的劳动者。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农民工监测报告》,我国农民工平均年龄持续走高,已升至40.8 岁,50 岁以上农民工占比从2015年的17.9%增至2019年的24.6%,与之相对的是30 岁以下农民工占比从2015年的32.9%下降到2019年的25.1%。老龄化的加剧成为目前建筑业由规模化向高质量、可持续化发展的瓶颈。
同时,随着BIM、人工智能、装配式建筑等新技术全面推广,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越来越多,这些项目具有高、大、深、重、急、难、险等特点,对施工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来解决这些难题。
要实现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新型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探索建立符合新时代建筑工人队伍建设要求的体制机制,加快促进劳务人员向产业工人转变,推动产业工人由“工”变“匠”,是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要让更多产业工人从“工”变“匠”,一方面需要加强建筑工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并不断完善建筑业技能鉴定体系、建立技术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依法切实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不断健全社会保险保障机制,让广大建筑工人有更多发展空间,有更多职业保障。
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建筑工人培育基地,大力推进建筑劳务产业园区发展。支持大型施工企业与劳动力输出地政府合作,建立建筑产业工人培育基地,以建筑工人培育基地为依托,培育相对稳定的工人队伍,解决建筑劳务企业用工短缺、工人专业技能水平不均、建筑产业工人转型升级滞后等问题。
此外,建筑业的人才发展和人才培养方式也要随之改变。过去,企业和高校之间已经搭建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实践;今天,企业和高校之间不仅仅要用传统的1+1 方式进行校企合作,还应该加入数字化,甚至其他专业之间的融合,在融合的情况下形成沉浸式的人才培养。不仅仅培养人才的专业能力,还需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实战能力,培养更多的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专家型产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