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研读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以上海大学“语言学优秀论文研读”课程为例

2021-05-19 07:29王淑华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优秀论文语言学论文

王淑华

(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 200444)

上海大学钱伟长校长指出,我们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有创造性的人,不是背书人”。基于上述观点,上海大学从2002年开始逐步对研究生培养体系和课程教学进行重大改革,大幅度压缩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课程,广泛设置文献阅读研讨课,使该类课程占到总学分的50%~60%。[2]随后几年,在本科教学中,也相继进行了一系列新的尝试,如开设读书会、原典精读、新生研讨课和高年级研讨课等,这些以精读原典或文献为内容的小班制课程,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开拓学术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笔者自2015年起,在中文系开设了“语言学优秀论文研读”课程,选择若干篇优秀的语言学论文,指导同学们进行研读,帮助他们了解学术论文的基本特征和规范,掌握研读学术文献的一般方法,夯实专业基础并了解相关研究的前沿概况。现将该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展示出来,以就教于方家。

一、“语言学优秀论文研读”的教学过程

(一)文献选择——教师指定和学生自主选择相结合

开课之前,笔者以现代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语用等专题为纲,根据经典性和时效性相结合的原则,每专题选择3~5篇论文,装订成册发至学生手中。要求所有人需通读专题中的所有论文,做课程报告的同学在通读这些文献的基础上从中选取1篇精读,并根据问题相关的原则自行补充2~3篇文献进行精读(扩充的精读文献同时成为其他同学的通读文献),形成课程报告。

学界发表的论文很多,如何快速选择出质量比较好、价值比较高的论文呢?

1.用“名家名刊名作”的原则初筛论文

初筛知网上的论文有一个比较方便的原则是“名家名刊名作”,其中“名家”指的是本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名刊”指本专业研究领域的重要期刊,也包括一些非专业的综合核心期刊(如一些高等院校的学报和社科院办的杂志等),“名作”指引用率高的论文。“名家名刊名作”的原则虽然略嫌简单粗暴,也肯定有所疏漏,但对入门者来说,不失为一种初筛论文的有效途径。

2.细读论文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

通过“名家名刊名作”的原则初筛出一批论文后,细读论文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等信息,确定是否符合自己本次的阅读需求,符合则进行下载。

3.通读论文的引言、结语和各小节标题

下载论文以后,用几分钟的时间先浏览论文的引言、结语和各小节的标题,大致了解本篇论文的研究背景、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和行文逻辑,据此进一步确定是否作为精读篇目。

(二)文献阅读——通读和精读相结合

“语言学优秀论文研读”课程采取小班制教学,每次选修同学一般不超过12个。上海大学每学期有12周,其中前10周是教学周,后两周是考试周。假如每次课程有3位同学做课程报告,每学期每位同学至少会轮到两次报告机会。不做课程报告的同学通读论文,做课程报告的同学在通读基础上再进行精读。通读或精读文献的任务均在课前完成,无论是通读,还是精读,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1.通读文献的要求

以表1中的问题为指导,对教师指定和学生自主选择出来的论文进行通读。

表1 通读文献需要关注的问题[3]

以上的问题并不要求通读每篇文献以后都一一回答,但至少要对其中70%以上的问题有所思考,并在思考的基础上,提炼出若干问题一起研讨。

2.精读文献的要求

对于需要做课程报告的学生要求精读3~4篇文献,具体要求如下:

(1)了解所研究问题的研究概况

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文本外的信息,如以往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程度,每年发表了多少篇论文,哪些学者就该问题进行了研究或一直在持续关注该问题,该问题经常和哪些问题一起被关注或进行比较研究等。利用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该问题的研究概况。

(2)吸收内化所精读的文献

确定了3~4篇需要精读的文献以后,研读者需要将文献的内容吸收内化,按自己的思路,做一个关于该问题的综述性课程报告。

(3)查阅资料,做好答疑工作

通读论文的同学会就论文提出相关问题,或涉及对基础概念和指导理论的理解,或是关于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的存疑之处,因此,作报告的同学事先还需就相关问题查阅资料,做好答疑解惑工作。

(三)文献讨论——学生报告、集体讨论、教师评点与拓展相结合

“语言学优秀论文研读”的课堂时间是进行文献讨论,由以下3个环节组成:

1.学生报告

学生课前精读文献,做好PPT,在上课的时间进行报告,时间为20分钟左右。同学或老师关于报告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当时提出,也可以报告完毕再提。

2.集体讨论

上文我们提到,做报告的同学精读的文献,其他同学需按表1的要求进行了通读。而每篇文献精读的基础也是表1中的相关问题。因大家专业水平较为接近,研读思路基本相同,所以在某同学提出问题以后,其他同学能较快地参与讨论。

3.教师评点与拓展

教师评点与拓展其实并不是单独的一个环节,而是融合在前两个环节之中。教师对论文中涉及的重要概念、理论、创新之处、可以借鉴的地方进行阐述,对同学们讨论得不够深入或不太准确的地方进行补充说明,并将问题向纵深处引导。

(四)课程考核

上海大学鼓励教师重视和加强课外教学,鼓励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规定课程总评成绩的构成和比例,平时成绩(出勤、作业、课程报告、课堂发言等)最多可以占到总评成绩的50%。

本门课程采取的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40%)和课程论文(60%)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由出勤(5%)、课程报告(20%)、课堂讨论(15%)3个方面构成,课程论文有明确的进度要求,如在第7周提交2~3个题目备选,第8周课堂讨论后确定选题,第9周提交论文大纲,考试周的第2周提交论文。由于在前几周的论文研读训练中,学生已经对论文的基本结构、表述方式和写作规范等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进行了深度思考,因此,基本上所有学生都可以较快地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并按教师所要求的进度完成课程论文。交上来的课程论文在写作规范方面都表现良好,等级差异主要体现在选题和具体的论述方面。

二、“语言学优秀论文研读”课程的学习收获

“语言学优秀论文研读”课程进入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本科课程体系已有6年。最开始的时候课程性质为一般专业选修课,后来调整为高年级研讨课,选修的学生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高年级本科生为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也有。每次课程结束后,教师随机选择几位学生进行座谈,了解他们对本门课程的看法和建议。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学完这门课程以后,收获较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术论文本身有了基本、直观的认识

上海大学采取“大类分类”的招生方式,第一学年在社区学院,修读的是一般通识课和公共课。第二学年进入各学院,开始进入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本门课程的开设时间在大三学年的秋季或春季学期。在这之前,大部分学生的阅读行为多以兴趣为引导,以人文社科类图书为主,对于较为抽象、专业的学术文献接触较少,系统地研读更谈不上。

修完这一门课程以后,学生反映,按照表1的要求认认真真地通读或精读了若干篇文献以后,对论文这种比较特殊的文体的特点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论文结构的模式性,内容的科学性、逻辑性、创新性,表述语言的客观性、准确性、抽象性、理论性等诸多特征经由具体的论文在他们面前一一呈现。关于论文写作的这些理论认识和储备直接指导着他们撰写课程论文的实践,同时对后期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撰写也能起到指导作用。

2.掌握了通读或精读学术文献的方法

学术论文的研读不同于一般人文社科书籍的阅读,其阅读方法若直接迁移至学术文献的阅读,收益甚少。研读学术文献需要读者集中注意力,认真思考。读一篇论文,并不意味着作为读者要全盘接受作者的观点。我们提倡的是带有一定批判意识的阅读,对作者的观点持审慎的态度,在与同类文献的比较中,了解所研究问题的历史脉络,并寻找充足的理据支持或反对作者的观点,然后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进一步深入。

带着批判意识研读完文献以后再撰写的读书报告,就不会类似于中学生读文学作品时的“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我觉得”“我认为”“我感到”“我发现”之类的表述出现频率大幅降低,参考文献也规范很多,其来源不再是单一的百度等搜索引擎搜索的结果。在读书报告中,能较为清晰地提炼出作者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研究结论、研究启示或不足等信息。这样的读书报告,为他们撰写学术论文,进入学术研究领域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3.提升了学习者的语言学素养

本门课程中,我们按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语用等专题,选择了一批比较经典的和发表时间比较近的论文作为研读对象,一方面旨在增进学习者对现代汉语本身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希望他们关注较为前沿的热点问题。经过一轮轮的研读、报告、发问、答疑和讨论等环节的锤炼,学习者增强了对身边语言现象的敏感性,发现问题、表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得到了较大提升。

4.增强了专业兴趣和专业归属感

本门课程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吸收了“翻转课堂”模式的优点,在文本、学生、教师之间构建了一个具有多种交互形式的立体教学框架。课程建有微信群,学生们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也会在群里提出并进行讨论,老师或其他同学看到了问题,会随时解答,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都非常频繁,课堂上的气氛也因此而变得热烈。在和谐的氛围中,同学们夯实了专业基础,加深了对专业本身的认识,因为了解而提高了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并进一步提高了专业认同与归属感。

可以说,在“语言学优秀论文研读”课程的教学中,我们真正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经过这一门课程的训练,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方面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进步。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充分地说明了文献研读可以拓宽大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当然,面向本科生的文献研读和面向研究生的文献研读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本科生的文献研读除了了解论文内容以外,可以侧重于对论文写作规范、方法和流程的掌握,对论文各组成部分内在逻辑的了解等,研究生的文献研读更多地应侧重于对论文内容的评价、反思和再利用,对论文在所研究问题发展历史中的认识等。

猜你喜欢
优秀论文语言学论文
关于评选优秀论文的公告
2021年度《青年探索》优秀论文评选结果
关于评选优秀论文的公告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2017—2018 全国计算机教育优秀论文评比获奖名单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