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05-19 08:17:12李春宝
医药前沿 2021年4期
关键词:汀钙脑血管阿托

李春宝

(山西省大同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山西 大同 037006)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多发作于中老年人群,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和患者自身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存在密切的关系[1]。在长期的高血压、高血糖状态下,机体脑组织供血区会出现明显的缺氧和缺血的情况,随着病情的进展,对机体的神经功能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在初期时患者主要表现为偏身麻木等典型的症状,影响患者日常正常的生活和习惯,对患者的行动产生明显的阻滞效果,在后期将会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肢体功能等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且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需要给予患者及时的干预和治疗。而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个体差异明显,不同的患者大脑受损的部位和血管缺血的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治疗时需要仔细分析患者的具体病症情况,给予患者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予以治疗[2]。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控制血脂等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改善患者不良血液循环,调节血脂血压浓度是临床治疗的主要原则。阿托伐他汀钙是常用降脂药物,对于脂质斑块的稳定,血管内皮的功能的稳定具有显著的效果,可以通过调节其血脂有效控制稳定患者病情,给予患者生活质量有效保证[3]。和阿司匹林联合使用效果显著。我院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中应用了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钙联合使用的治疗方法,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1—12 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0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 例。观察组中男33 例,女27 例,年龄40 ~72 岁,平均(63.41±2.13)岁。对照组男31 例,女29 例,年龄40 ~72 岁,平均(63.34±4.23)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医学诊断,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本研究。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血液循环改善、神经调节、降血压等基础治疗,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生产厂家: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号:J20080078)单独治疗方法进行治疗,100 mg/次,1 次/d,晚间睡前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阿托伐他汀钙片(生产厂家: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号:H20093819)进行治疗,20 mg/次,1 次/d,晚间睡前口服,两组患者均连续服用1 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在血脂水平在变化上的差异,血脂指标主要观察TC、TG、LDL-C、HDL-C,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C 反应蛋白、神经功能损伤发生变化差异,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采用NIHSS量表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损失情况,分值和患者的神经损伤功能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变化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TC、TG、LDL-C 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变化情况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变化情况比较(± s)

组别 例数 TC TG LDL-C HDL-C观察组 60 4.61±1.13 1.13±0.12 1.33±0.22 2.34±0.25对照组 60 7.32±1.55 2.50±0.32 2.63±0.35 1.46±0.28 t 值 10.944 31.051 24.358 18.195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C 反应蛋白变化情况比较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分和C 反应蛋白水平,观察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和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C 反应蛋白变化情况比较( ± 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C 反应蛋白变化情况比较( ± s)

组别 例数 CRP NIHSS观察组 60 7.26±1.31 8.13±1.12对照组 60 15.32±1.63 12.53±2.32 t 值 29.855 13.230 P 值 <0.001 <0.001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例)

3.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多发作于中老年人群,高血脂、高血糖等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影响因素,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脑组织缺血缺氧存在密切的联系,导致神经去极化,脑神经元死亡,威胁患者的生命。血流通常是脑组织功能的必备条件,因此在临床上给予患者治疗时常采用改善脑血液循环,控制患者的血脂和血压,增加脑组织细胞供氧和预防脑水肿发生的一系列联合治疗的方法,改善患者的脑血液循环,改善其血脂血压的状态是治疗的基本原则,能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的控制,稳定患者病情,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阿司匹林是常用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对于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血脂血压的改善和降低,血液循环的改善和调节具有显著的降低和控制的效果。能够有效的使血小板环氧合酶乙酰化,并降低血栓素A2 含量,有效抑制其诱导血小板聚集,降低患者发生血栓的几率,有效稳定患者的病情,控制患者情况,因此阿司匹林是临床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治疗常采用的治疗药物。但是阿司匹林长期使用后患者常规出现药物抵抗的现象,用药效果减弱,继续治疗治疗效果较差,难以符合患者病症治疗的需求,且单独用药效果较差,因此,在治疗时多采用联合用药的治疗方式,联合用药成为临床上用药趋势,我院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时采用了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治疗的方法,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4]。

研究显示,血脂异常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发生几率原因分析中属于高危影响因素,高血脂状况患者颈动脉中存在不稳定的斑块,伴有再出血的风险,容易导致血栓的形成,而血栓会增加疾病的发生风险性,改善机体血脂水平在患者的治疗中存在重要的意义。降血压、降血脂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而阿托伐他汀钙则具有很好的控制血脂的效果,阿托伐他汀钙属于羟甲戊二酰辅酶A 还原酶抑制剂,对机体内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合成具有有效的抑制作用,对于机体血小板膜胆固醇含量的降低和改善存在显著干预价值和效果,对血小板的聚集也产生较好的调节和稳定作用。当机体内血小板出现聚集情况后,可增加5-羟色胺、花生四烯酸的释放量,导致其收缩血管,诱导病症,而阿托伐他汀钙则对血小板的聚集同样有抑制的效果,能减弱环氧化酶的活性,同时还能保护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栓形成,和阿司匹林联合使用效果突出,可有效的增强药效,给予患者更为有效的治疗。且在其安全性观察和研究中,研究显示,联合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也较低,和单用阿司匹林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安全性也较高。如本文研究所示,观察组患者的TC、TG、LDL-C、CRP 水平、NIHS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HDL-C 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证明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效果较单用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更为突出,对血脂指标水平的控制和C 反应蛋白水平的调节具有显著的价值和意义,可有效降低神经功能损伤,药效突出,疗效突出。而在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中,两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 >0.05),证明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安全性较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血脂、C 反应蛋白水平,稳定患者情况,降低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情况,疗效突出,且在安全性观察中,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不良反应发生几率较低,和单用阿司匹林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高,价值突出。

猜你喜欢
汀钙脑血管阿托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阿托伐他汀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探析
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梗塞的临床观察
阿托伐他汀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治疗观察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1例冠心病伴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钙引发的思考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
尼麦角林注射液治疗脑血管功能不全观察
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致肌酶升高2例
中国药业(2014年12期)2014-06-06 02: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