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仕华
Thanks to the bamboo strip weavers unswerving efforts for generations in Malu, Jiading District, bamboo strip weav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in Malu. Malu Bamboo Strip Weaving is characterized by exquisite and refined technologies, delicate and beautiful patterns and ornaments and shapes with local folk characteristics of Malu. It is another folk craft treasure originated by the handicraft professionals for Shanghai.
马陆地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绿竹依依。马陆竹篾“质细而厚,多产南乡,城南有篾竹村,村人以制筛筐之属。”近代上海篾竹编织几乎遍及马陆村落,嘉定县数个自然村享有“篾作村”、“篾作弄”之称。马陆篾竹编织工艺精湛细腻,式样精巧美观,纹饰造型亦具有马陆当地的民俗特色,是近代上海工艺美术历史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工艺品类之一。
一、历史沿革
上海地区竹编以嘉定最为发达,其中马陆篾竹编织就是嘉定马陆地区一项传统民间手工艺,其历史发展起源于明末清初,时至今日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清代初期,嘉定马陆篾竹编织业的兴盛源于篾竹村,当时的篾竹村(众芳村)现属马陆、城西乡。清末民初时期,嘉定縣南门至石冈一带当地村民都以篾作为业并世代相袭,于是南门至石冈形成了闻名百里的“篾作街”,篾作街两旁的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几乎都以编织竹器为生。由于竹器编织与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所以篾竹业在当时得以迅速发展。1935年,嘉定县白墙、周家村、泥桥、棕坊桥、庙前等5个自然村,共计居民154户,其中142户操篾作业,故而在上海有“篾作村”、“篾作弄”之称。篾作村里的村民,常为竹林施肥、上河泥,对竹林亦呵护有加,他们从小学习编竹,几乎个个都是竹编能手。20世纪20至30年代,篾竹编织几乎遍及马陆村落,除却“篾作街”之外,龚家村、澄塘桥、小龚宅、罗行等处,亦有七成左右的村民以竹编为业,且能工巧匠辈出,编织的篾竹制品也从单一的生产、生活用品逐步发展到具有欣赏收藏价值的工艺制品,深受广大市民群众的喜爱。
进入21世纪以来,嘉定区政府、马陆镇党委等政府职能部门高度重视马陆篾竹编织这一上海本土民间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通过阵地建设、文教结合、文商融合等多项实践措施,多线联结,大力宣传弘扬马陆篾竹编织工艺独一无二的文化魅力。2007年,马陆篾竹编织入选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08年,被认定为上海市传统工艺美术品种;2009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马陆篾竹编织在其三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单一的日常生活用具,逐步发展成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工艺制品,是上海传统工艺美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品类,对于研究上海城市文化、民俗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二、工艺概览
马陆地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绿竹依依。篾竹是生长于马陆本乡的自然作物。马陆地区生长的竹子竹节细长,质地细密坚韧,削成的篾片可随意弯曲而不折断,故而适宜做竹器。清光绪《嘉定县志》上记载,嘉定的竹篾“质细而厚,多产南乡,城南有篾竹村,村人以制筛筐之属。”篾竹“节疏肉厚,本末停(挺)匀,细于蒸竹,作篾甚坚,石冈乡人种以制器,笋亦可作蔬食。”马陆篾竹竹质条理清晰、手感润滑,表面凹凸立体感强。细密的篾竹丝具有极佳的柔韧性,故而其工艺可塑性较强,可以塑造出各种形制的篾竹编织产品。经过马陆地区篾作艺人的几代相传,至清末民初,在嘉定地区形成了自石冈门向北至嘉定镇南门长达3公里的篾竹街,甚至一度向北延伸至南门吊桥,向南延伸至石冈南隅,后来延伸至马陆南张家村,总计不下数千户从事篾作业,篾竹编织成为了近代马陆当地农户最重要的家庭副业。
马陆地区的村民们用一双双灵巧的手编出的竹编品,诸如竹席、竹蓝、小匾、脚匾、糠筛、米筛、箬匾、栈条、簸箕、洗帚、竹筷、碗架、竹椅、小孩座车等物品皆是与当时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马陆篾作编织品在近代上海乃至周边地区使用极为广泛,鼎盛时期马陆篾作编织的品类达到一百余种。马陆篾竹手艺人还会将篾丝染成橙青色或褐色,编成各种动物、花朵图案,再制成花篮、面包篮、竹盘、竹丝灯罩和竹橱。其中以花篮编织工艺最为精湛,从篮底到篮身,直至篮襻,都编有环龙花、链条花、小梅花等图案花样,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与此同时,在保留传统竹编产品的同时,不断创新,制作各种专供摆设欣赏的鸟兽竹编工艺品。
马陆篾竹编织工艺精湛细腻,式样精巧美观,纹饰造型亦具有马陆当地的民间手工特色。民国初年,村民张荣祥是当时最著名的能工巧匠。他的作坊名为“香山作”,香山作的制品美名远扬。张荣祥以制作女红竹编用具见长,他制作的针线匾,旧时常用作婚嫁的妆奁。这种针线匾的篾,细而均匀,薄而有光,里外两层,精制细编。内层编有飞禽走兽、吉祥如意等各种小巧玲珑的图案,如:编牡丹凤凰的称之为“丹凤朝阳”:编龙凤相依的称之为“龙凤呈祥”:编上如意的,则称之为“吉庆有余”。
马陆篾竹编织的竹编产品,用料讲究、制作精良、一丝不苟,在市场和业界都有着极好的声誉。马陆篾竹编织品种丰富多样,除了日常生活竹器用具之外,马陆篾作手艺人还能编制出各种样式的花篮、摆设、玩具等具有工艺价值的竹编产品,在兼具实用性的基础上,也最大限度地表现出艺术美感,将实用性、适用性与装饰性三者相互结合,朴实之中亦包含了篾作艺人的工巧与情趣,体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性。
三、以适用性为主的器型形态
马陆篾竹编织属传统手工编织技艺,所编织产品类型多为百姓日常劳作、生活所用之物。为了满足日常使用的功能,竹器外观形态均需要遵循实用性、适用性的原则,篾作艺人也需要在充分了解竹材性能与竹材结构特点的情况下进行编织。
马陆篾竹编织以适用性为主的器型形态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以左右对称为首要原则编制器形
以左右对称原则编制的产品,其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器物的平衡性与稳定性均优于其它不对称的型制,因此,在马陆篾竹编织的竹编产品中,无一不遵循着此原则进行整体器物的编织。
2.以扁平和柱形为主要器形形态
在马陆篾竹编织的编制过程中,当器物横向尺寸大于纵向尺寸时,常以扁平型塑造整体器物,而当纵向尺寸大于横向尺寸时则以圆柱形塑造,整体造型的编制遵循横向扁平和纵向柱形的形态特征。诸如,在厨房用具和农用晾晒类竹器中,常常需要将所盛物品摊开进行晾晒、扬簸、洗涮等,因此所用竹器常以扁平的器型进行编织塑造,这也体现了马陆篾竹编织品的实用性、适用性。纵向柱形竹编器型则主要使用于盛放、储存、搬运物品等,此类产品需要较大储存空间和较好的承载功能以适于日常使用,其中以箩筐类竹器最具代表性。
3.以穿插组合构造为主要编制形式
马陆篾竹编织的编制过程中,常将底部、身部和敞口处依使用方式的不同而编制成不同的方形、圆形、梯形、椭圆形等几何形,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在保证产品器型稳固的同时,增加使用的便捷性。比如,在农作器具中的箩筐,其造型的编制形式十分多样,包括有圆形、倒梯形和方形等多種几何形的组合构造:圆形开口较大且易于装倒粮食等作物,部分体积较大的圆形器物,多用于盛载、存放食物,以穿插组合构造为编制竹器的底部,则进一步保证了器物放置时的稳定性,编制所成整体器型也更加适于存放粮食等作物。此种以穿插组合构造为主要编制形式的器物,既满足了其本身的使用功能需求,也丰富了竹器造型的艺术形式。
4.以模仿“原型”的造型创新
马陆篾竹编织的竹编工艺品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器物为原型,模仿其形态特征而进行造型的编织塑造。如马陆篾作摆件中,工艺花瓶是以仿照日常花瓶的造型而编织成型,对于瓶身的编制是在基础编织形式之上加以变形,再经过对彩色竹篾进行4至5层的编织装饰,方能成型,成品亦是十分精巧细致;动物类工艺竹编摆件中,则是以模仿自然界动物原型的形态特征为主,再用细篾丝进行编织,从而展现出其活灵活现的神态特征;提篮、宫灯等用品类工艺竹器,其造型特征与生活中所使用的器物形态基本相似,在注重使用功能的同时也常常将多元丰富的装饰效果融入其中,增加了器物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四、技艺流程
1.选用材料
篾竹是生长于马陆本土的地方特产,与普通的竹子相比,马陆篾竹竹节细长,质地更加细密、坚韧,削成的篾片可随意弯曲而不折断,是制作篾竹的理想材料。
2.选用工具
马陆篾竹编织的主要工具有:篾竹刀、匀刀、刨刀、引针、凿刀、竹锯、篾尺等。
3.具体工序
马陆篾竹编织小到放针线的针线匾,大到竹蓆、竹篮,每一件竹器都要经过选料、取料、锯竹、削节、破竹、起间、开间、劈篾、劈丝、抽篾、抽丝、刮篾、刮丝、编织等工序。
篾作艺人们先将选取的篾竹劈剖成厚薄约一毫米的竹片,最外层的竹皮称之为篾青,竹皮下第一层称之为头青,头青下面一层称之为二青,二青以下几层都称为篾篁。
劈剖有平劈和侧劈二种,平劈以竹皮为第一层,竹皮以下为第二层、第三层,根据竹子肉质厚薄,少则劈剖五至六层,多则可达十多层。侧劈也称侧篾,以竹子圆径粗细竖直劈剖。篾竹的头青、二青的韧性最好,一般用来编织较为精细且容易受弯折的竹器制品,如竹蓆及一些工艺鉴赏品。二青以下的竹篁则较头青、二青粗糙,韧性也较差,一般用来编制一些较粗糙的生产用品如晒谷用的竹蓆、竹囤等。
剖劈好竹片后,要根据制作的竹器进一步加工,将竹片削成约0.3毫米的篾片,有的篾丝则要用特制的纹刀将其打磨光滑后才能编织。各种编织动物、花卉图案的摆设、玩具等工艺品编织精致、小巧玲珑,美观秀丽、唯妙唯俏。
五、作品赏析
1.松柏长寿篾篮42cmx28cmx32cm
此件松柏长寿篾篮是马陆篾竹编织竹篮中的代表食篮,亦称“饼盒篮”,通常用于盛放食物、菜肴、点心等,篮内还可依层摆放盛有菜肴点心的盆盘碗碟。通常为上下两格,也有重层多格。此件篾篮外形呈方柱状,扁平的竹片提梁上雕有花卉图案,还镶铆有铜制环襻,十分精致。松柏长寿篾篮器型皆由马陆篾作艺人用篾条编制而成,篾条细而均匀,薄而有光,里外两层,精制细编,篾篮细节之处亦密实无缝。器身还编织了各种纹饰和几何图案,篮体篾竹部分绘漆成朱红色,做工甚是细致考究,可谓马陆篾竹编织精品佳作之一。
2.菜篮25cmx48cmx32cm
菜篮,亦称挽篮,是几百年来嘉定地区百姓最常使用的竹器,老百姓将菜篮用作于买菜、农作物收割的盛具。此件菜篮器型较大,形制为椭圆形,上有篮环,扁圆形,四只环脚钉在篮腰。使用时,用手臂挽着,因其是扁圆形,所以篮环的高度刚好贴合人的腰部,不会左右晃动,便于固定,具有良好的实用性,直至今日仍有许多市民群众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3.“福禄寿喜”针线匾高10cm,直径38cm
此件“福禄寿喜”针线匾运用了寓意吉样的“福禄寿喜”四字编法,篾作艺人巧思妙想,将马陆篾作技艺糅合于中国书法艺术,篾竹编织的全新字体,字体古朴隽永、独具一格。针线匾器型外观清秀淡雅,神形兼具,“隐匿”其中的篾丝文字,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出不同的虚实、明暗变化,具有强烈的装饰感,亦充分展现了马陆篾作艺人独特、高超的编织技艺。
4.花瓶高39cm,瓶口直径26cm,瓶底直径15cm
此件篾竹编织而成的花瓶,造型高雅简洁,给人以高贵而不失活泼的设计美感。马陆篾作艺人采用了多种色彩的竹丝进行编织,编织的竹篾疏密有致,具有细腻、柔顺的韵律感。整件作品完美地展现了马陆篾竹丝自由、舒展的线条形态,将马陆篾竹材料的柔软性表现到了极致。再搭配几何造型图案作为装饰,几何图案排列规整,竹丝经纬穿插的变化和重复,更加凸显出花瓶精致文雅、浪漫大气的视觉美感。
六、结语
通过对近代马陆篾竹编织历史沿革、工艺特征、技艺流程、经典作品赏析等多角度的研究,以此解析归纳出在近代上海的社会面貌、历史背景、市民审美趣味的综合因素影响下,近代上海工艺美术所体现出的:题材及工艺技法的创新性;对国内各地方工艺的吸收与再生;对外来工艺美术的借鉴与变革;富有民俗趣味的崇实性;极具实用主义的商业性几大艺术风格特征。
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马陆篾竹编织,以其独具匠心的艺术特色承载了几代手艺人的智慧结晶,成为近代上海乃至江南地区重要的工艺美术品类。精编细作的马陆篾竹编织不仅成为近代上海工艺美术出口外销的重要工艺品,而且马陆篾竹编织成为入选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手工技艺。马陆篾作艺人代代传承的工匠精神,是上海城市文化建设之需要,是延续中国传统文化根脉之需要,更是振兴中华传统工艺文化精神之需要。
基金项目:2019年度上海市教育委員会、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资助“晨光计划”项目“近代上海工艺美术的艺术风格特征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CGB19)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辑.上海地方志物产资料汇辑[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研究所经济研究室编.沪郊百宝 上海农村特产资源集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习文,季金安.上海群众文化志[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
〔4〕郎丰盈,盛亚飞.上海郊县工业志[M].上海:上海新闻出版局,2001.
〔5〕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通志(第8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赵明,刘骏.蹄印如花 马陆人文历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7〕邵志清,贺寿昌.上海传统工艺美术品种技艺[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
〔8〕荒砂、孟燕.上海妇女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9〕徐昌酩. 上海美术志[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
〔10〕熊月之. 异质文化交织下的上海都市生活[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11〕林家治. 民国商业美术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12〕张仲礼. 近代上海城市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