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莉莉 刁秋宇 张姚真
Yakwool industry is now confronted with challenges and needs to explore for the paths of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Due to soft feeling, thermal insulation and breathability, yakwool can be combined with Chinese felt rolling technology, hand-knitting technology and traditional textile technology to roll out high-end luxury garments and household supplies. This article not only expounds on several development paths and innovative application fields of yakwool materials, but also gives full considerations to innovative design for the synergy with the revit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crafts.
一、中國高原地区牦牛绒资源及价值
中国是世界牦牛资源的发源地。在中国西北部的牧区,主要是青藏高原及周围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甘肃省、云南省等,拥有世界上85%的牦牛。此外在蒙古、原苏联中亚地区、印度等国家也有少量分布。
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草地畜牧业牛种,是高寒地区重要的生活基础和经济支柱,具有当地独特的人文自然图像。在神山圣湖的映衬下,牦牛就像牧民的生命线。牧民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烧牦牛粪、用牦牛毛做帐篷,用牦牛皮做鞋靴,将牦牛用于农耕和运输,也将牦牛视为财富的象征。
在过去长时期内,由于高原地区自然气候条件艰苦,加工制作和科技水平有限,对牦牛资源的应用处于粗加工应用阶段。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牦牛资源开始被深度开发,比如牦牛奶制成牦牛奶雪糕、牦牛奶酪等。牦牛绒这个原来被牧民忽视的原材料,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制成高端保暖服饰,并开始引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
牦牛绒非常珍贵,每一头牦牛平均每年只能生产100克牛绒。在高寒气候下,牦牛在每年秋季会长出细密的牛绒,供严酷寒冬保暖。到了春季,牛绒会自然脱落,牧民们将其采集下来,具有极高的保暖透气性。
牦牛产地为高原民族地区,也是重点文化生态功能区,面临精准扶贫、社会稳定、增收就业、生态保护等问题的严峻考验。牦牛绒资源的深度开发,是雪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可以与纺织产业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以与传统工艺相结合,作为当地文创产品的特色原料,形成当地传统工艺特色体验项目,推进当地文旅市场的繁荣和特色经济,帮助高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二、牦牛绒材料特性及产业发展情况
牦牛绒属于动物毛纤维,纤细柔软,保暖透气,比较轻,还有屏蔽紫外线的特别功能。首先,保暖是由于牦牛绒纤维的空心结构,加上纤维之间的空气,以及有某种疏水酸,形成了牦牛绒比羊绒更暖和的体感效果。其次,透气是由于牦牛绒纤维具有吸水并将水释放到空气中的能力,形成了比羊绒更舒适透气的体感效果。
牦牛绒色泽柔和,自然温暖,色彩基本以棕褐色系为主,常见的有深棕褐色、浅棕褐色、黑色、米白色。采用脱色工艺后,可以染色形成极为丰富的色彩。
目前,牦牛绒的纺织应用技术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不经分梳的粗加工,保留少量粗毛,纺织制成手感略扎的基础牛绒产品。这类加工大多聚集在牦牛绒产地企业,由于技术所限,目前面临着去脂去味、防霉防蛀、脱色染色等问题的困扰。第二种是经过分梳精纺,去掉粗毛,纺织制成柔韧细腻、手感滑糯、富有弹性的高端牦牛绒面料。第三种是牦牛绒精纺混纺技术,按比例加入羊绒、蚕丝、棉麻等纤维,形成的新型牦牛绒面料。
后两类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纺织企业,借助技术优势和研发力量,进行牦牛绒的精纺加工生产,开发高端产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江苏的中孚达科技。还有总部在嘉兴的唐古拉企业集团,是中国牦牛绒加工能力最大的企业,占全球牦牛绒加工产量一半以上。1996年,唐古拉于浙江温岭成立,打造了牦牛绒采集、分梳、水洗、染色、纺纱、织造、营销一体化的产业模式。此外,牦牛产地的青海雪舟三绒集团也是国内重要的牦牛绒毛纺企业,于1997年在循化绒毛综合加工厂基础上建成,已形成大规模牛绒分梳、牛绒服装设计研发和生产基地。
相比羊绒,牦牛绒在中国的认知度很低。大家都听说过羊绒衫、羊毛衫、纯羊毛标志、美丽诺羊毛这些词汇,但是却对牦牛绒感到陌生。羊绒的知名度来源于澳洲羊毛局在中国长期持久的推广宣传,有80%澳大利亚羊毛销往中国市场。由此可见,中国缺少牦牛绒系统性产业链的建设战略,包括从材料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推广和品牌塑造等环节。
令人欣喜的是,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创业力量开始介入牦牛绒材料。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原材料来自甘肃省甘南州的诺乐(Norlha)品牌,是由法藏混血的美国女孩德成和其母亲建立的。诺乐的牦牛绒织品,温暖奢华,被很多欧洲顶级品牌时装店订购,包括路易威登、爱马仕、浪凡等欧洲门店。另一个有代表性的是原材料来自青海省海南州的SHOKAY品牌,是由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台湾女孩乔婉珊创立的,品牌注重设计与销售,用创新研发和商业营销的系统战略,打造了一个年青的牦牛绒时尚奢侈品牌。
三、牦牛绒材料应用于传统工艺的历史及现状
游牧业和农业孕育了人类文明。牛羊驼是牧区重要的动物资源,与此相关的传统工艺也历史悠久,传承千年。与动物毛绒相关的传统工艺大致包括两种,一种是擀毡技艺,利用动物毛毡化特征发展而来;另一种是编织技艺或纺织技艺,建立在将毛纺成线的基础上。
擀毡技艺是人类历史记载中古老的非编织类织造工艺,制作早期游牧民族极为重要的服饰和家居用品。擀毡是利用动物毛鳞片遇热水时张开竖起,经外力的挤压和揉搓,产生相互纠缠紧缩的原理而来的。
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就有用棍棒碾轧制毡的工艺。周代史籍中有记载“毡,毛也,揉毛或毡”。《考工记》记载“毡之为物,无经无纬,文非织非衽”。到了唐代对于毡的使用非常普遍了,在丝绸之路的罗布泊楼兰遗址中,曾发现大量公元1世纪至3世纪时期的毡帽和毡片等。此外,土耳其遗址曾发现约公元前6500年的毛毡制品;近代俄国人用羊毛毡做厚靴子等。
近代中国,毛毡技艺被广泛学习应用,毛毡是我国出口的重要产品。在洋务运动时期,《北洋官报》记载了送家中贫困艺徒赴北洋教养局学制毡技术。光绪二十三年,圣路易博览会上便有一件中国制造的地毯,获得一等奖;1924年,天津学务俱乐部举办东方毛毡博览会;1948年,我国毛毡参加加拿大国际商品展览并全部出售。还有大量牛毛毡用于建筑地基,上海体育场、上海百老汇等著名建筑都应用了毛毡。
目前中国的擀毡技艺主要集中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包括四川、甘肃、青海、内蒙、宁夏等地区。毡是牧民生活用品,用于地毯、坐垫、包包、服饰等,也有用于做毡房和毡车的,材料以牛羊毛绒为主。中国共有四项被认定的国家级“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分别是藏族牛羊毛编织技艺(2008)、东乡族擀毡技艺(2008)、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2008)、维吾尔族花毡制作技艺(2011),此外还有青海省土族擀毡技艺(省级项目)、乌拉特蒙古族传统擀毡工艺(自治区级项目)等。
牦牛绒采用擀毡技艺能形成手感厚实柔软的上等毛制品,过程和技法在各地也略有不同。比如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的牦牛绒毡帽,在藏族牧民中代代相传,他们用传统工艺制作牦牛绒毛线,然后经过套模和上浆等七道工序、两天时间完成,其造型与质地与南美洲印第安人的毡帽很接近。目前,除了民族地区牦牛绒传统工艺开始得到复苏,许多国际品牌也开始研发尝试。爱马仕旗下的奢侈品牌“上下”,在2015年推出羊绒毡服,是采用制作蒙古包的羊绒毡制作工艺完成。一件毡服平均需要一周时间,采用一公斤左右的山羊绒,全手工制作完成,形成一件高端奢侈的民族手工制品。
除了擀毡技艺,牦牛绒同样适用于手工编织或纺织技艺。甘南的诺乐品牌坚持用古老的藏族编织技艺加工上等牦牛绒,生产纯手工制作的围巾和披肩,用纯天然矿物染料进行染色。牧民用四天制作一条披肩需要的纱线,再用四天完成一条披肩的编织制作。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牦牛绒产品,为保持当地牧区传统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当地人采用当地资源,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保的道路。此外,SHOKAY品牌在青海省海南州黑马河乡推进手捻牦牛绒产品,在上海崇明地区推进牦牛绒编织产品。
四、牦牛绒材料的深度研发和创新发展路径
牦牛绒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深度研发和创新路径,是基于文化流动上的。以牦牛绒材料为出发点,从传统工艺中获得动力,借助工业生产,依靠外部创新研发力量,带动西部牧区发展,概括起来包括“向外走”和“回到牧区”,两者同步并举。
从地域范围来看,还可以从三个地域圈层进行思考,分别是西部牧区产地、中国东部及城市、国际范围。这三个地域具有各自的文化审美和资源优势,从东西部合作的角度来看,西部要发挥牦牛绒产地的资源优势,东部要发挥城市和沿海地区创新研發力量和大市场的优势。用好牦牛绒这个“神赐的财富”,这对今天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向外走”的第一步,是让牦牛绒走出牧区,进入中国更广泛的城市市场,走进东部沿海地区的消费视野。牦牛绒的温暖透气性,以及材料触感带来心理治愈的感受,成为城市中人们新的物质和精神消费对象。借用城市中知识群体的创新研发能力,用城市视野和审美,保留相关传统工艺独特的制作方法,创作当代牦牛绒服饰和家居产品,使其成为城市生活更酷更环保的选择。
“向外走”的第二步,是让牦牛绒走向国际市场,发挥中国牦牛的优势资源,形成牦牛绒手工及制造产业链,带动青藏高原牧业文化的传播。除了诺乐、SHOKAY牦牛绒品牌已获得了国际关注,还有更多新品牌,以及传承人的微小合作社、工作坊正在成长中。我们看到中国艺术羊绒品牌Sandriver在巴黎时尚家居设计展(Maison&Objet)上获得了极大的关注,这个品牌采用以内蒙古羊绒为原材料的传统毛毡工艺,让世界又一次看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活力。
通过国际交流,我们发现毛毡制作技艺在古罗马时期流传到欧洲,并随着大航海时代的物贸交流传到澳大利亚。今天的欧洲和澳洲仍有一大批手工爱好者和纤维艺术家从事毛毡创作和制作,由于染色技术的优势,以及西方现代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因此逐渐形成了更丰富的制作技法和艺术表现手段。
目前来到中国进行欧洲毛毡技术教授的艺术家主要有两位。一位是澳大利亚毛毡艺术家露西纳(Lucyna Opala),2015年起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多次邀请她来到上海进行毛毡创作工作营的教授,以及与中国非遗传承人进行材料综合研发试验,她教授的湿毛毡技艺是从波兰流入澳大利亚的。另一位是定居京都的美国纤维艺术家乔里(Jorie Johnson),2018年她来到中国丝绸博物馆进行工作坊和学术演讲,她教授的毛毡技艺是芬兰传统工艺。这两位纤维艺术家在中国开设的工作坊,培养了一批城市毛毡手工爱好者和创业者,对当代毛毡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交流互鉴作用。
“回到牧区”的第一步,是建议在牦牛绒产地设立原料基地,建立起与合作社、牧民为单位的合作网络,进行牦牛绒采集收购和分检工作的标准化管理。其组织方式和管理流程可借鉴澳洲羊毛局的相关模式,吸取适用方法,同时进行人员教育培训,形成当地牦牛绒材料的优质管理体系。
“回到牧区”的第二步,是建议在牦牛绒产地建立加工基地和企业。一方面,结合当地传统工艺和文化特色,比如编织工艺和擀毡技艺等,带动当地就业增收,精准扶贫,形成高原牧区生态环境中人、动物、自然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引入制造设备和科技力量,与东部纺织企业联动合作,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协同创新,推动牦牛绒精深加工产业发展,促使牧区经济向加工增值型转变。
“回到牧区”的第三步,是建议逐步建立牦牛绒质量认证体系,发挥地方政府的监管职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青海省牦牛绒市场曾一度红火,最终由于假冒产品的冲击,牦牛绒产业此后陷入信任危机。当时全国牦牛绒衫年产量700多万件,而全国牦牛绒年产量1500多吨,只能生产170多万件,可见大多为假冒产品,信任危机使牦牛绒产业此后一蹶不振。因此建议在达成一定产业基础和社会共识的情况下,由政府牵头,推出“纯牦牛绒认证标志”,加强监管,形成健康的牦牛绒产业链。
五、牦牛绒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创新实践及思考
牦牛绒材料要走进现代生活,转化为当代时尚产品,在材料创新上至关重要。首先是材料至纯至真方面和染色技术方面,需要得到基础研发和监管保障,材料与材料之间的结合应用,以及材料与多种传统工艺的复合使用,给予牦牛绒这个醇厚温暖的材料新的可能性。
2015年,澳大利亚的露西纳给我们带来了羊毛毡和丝绸相结合的工艺技法。毛毡和丝绸这两种纤维,分别代表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毛毡醇厚稳重,真丝轻柔飘动,通过湿毡技术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奇妙的新材料织物。当然毛毡也可以结合雪纺和亚麻等纤维材料,形成多种织物相互叠加和拼接的效果。
牦牛绒与多种纤维相结合的方法同样适用。2019年上海大学承办的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果洛研修班)中,来自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雪山乡的五位制作牦牛绒的学员来到上海学习,他们会一些简单的牦牛绒加工技艺。为了帮助学员创新开拓和走进市场,我们邀请专业的毛毡设计师教授各类技法,第一次尝试制作了牦牛绒和丝绸结合的大披肩,也尝试了牦牛绒和色彩鲜艳的美丽诺羊毛混合使用的效果,在皮具设计师的帮助下,制作形成了一批时尚大气的牦牛绒包袋系列。目前,上海大学驻青海果洛传统工艺工作站正在围绕牦牛绒传统工艺,进行着新的尝试和探索。
更大范围的创新是与其他传统工艺结合,其中毛毡和各类刺绣工艺相结合比较常见,比如新疆的维吾尔绣花毡就是在毛毡上用锁盘针法绣出彩色纹样的一种传统工艺。又比如,毛毡和陶瓷材料、漆材料、玻璃材料等相结合,都会展示出材料对话融合的更多可能性。在应用过程中,一些现代流行的手工材料会使牦牛绒更为时尚,比如施华洛世奇水晶、日本米珠等手工材料。
牦牛绒材料的普及流行,还可以进入城市手工制作领域。近年来,毛毡技艺流行在城市手工艺爱好者这个群体中,主要包括湿毡、针毡、湿毡和针毡结合这三个类型。湿毡与擀毡技术的原理和流程基本相似。针毡也叫“戳戳乐”,是经过大量穿刺后,将蓬松的动物毛纤维相互纠缠联系,产生紧实的塑性效果。针毡适合制作体量较小的立体毛制品,手工爱好者基本用来制作玩偶等。城市毛毡手工爱好群体逐步带动了手工材料包市场、手工体验课程市场、手工制品市场的发展。牦牛绒可以提供城市手工市场一个新选择,比羊毛材料更柔软可塑更高端。
毛毡制作在今天之所以流行,主要来源于动物毛天然的温暖感和治愈性,这个特征曾被西方实验性地用在治愈肢体麻痹和精神问题方面。现代城市的情感疏离和精神紧张引发了很多精神问题,在欧洲和日本有手工艺缓解精神问题的课程,比如拼布和毛毡的制作过程,都是一種精神治疗的体验活动。毛毡工作坊的学员反馈常常是非常积极和正面的,这也证明了材料的治愈能力。
今天毛毡开始被用于东西方的艺术创作领域。美国纤维艺术家乔里曾创作羊毛毡纤维艺术作品《车窗系列》,澳大利亚毛毡设计师露西纳曾创作无数动植物主题的艺术披肩作品,并与中国艺术家金江波共同创作过中国风格的《毛山水》作品系列。也有中国青年艺术家对毛毡材料进行创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青年纤维艺术家殷越,还有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张姗姗等,他们尝试着将传统工艺技术和当代艺术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语境。
2018年,来自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草原的牦牛绒纺织技艺青年传承人索朗当周和足巴甲告诉我们,“牦牛绒是我们的太阳”。他们是上海大学承办的中国非遗研培计划(阿坝研修班)的学员,也是牧民的孩子,被我们称之为“牦牛绒兄弟”。那一年我们邀请了许多跨界设计师共同研发牦牛绒创意产品,也在中国原创鞋履品牌Sheme的支持下发起了公益活动“天赐计划”,帮助牦牛绒兄弟共同打造“诺尔央”牦牛绒品牌,让年青的牧民用双手创造草原上的美好生活。美丽的大草原,珍贵的牦牛绒。希望牦牛绒能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在现代科技和管理营销的帮助下,换发新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安建军.小小牦牛绒托起大企业.中国经贸导刊.2199(5):49-52
〔2〕小槿.Norlha牦牛绒是珍宝.中华手工.2013(11):73-75
〔3〕碧云天.乔婉珊:拔牛毛的百万富妞.劳动保障世界.2013(2):35-37
〔4〕出自东汉许慎《说文》中《说文·毛部》。现代版本:许慎.说文解字(附检字).北京:中华书局.2004
〔5〕张道一.考工记注译[M].西安: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
〔6〕文牍录要:商部咨送艺徒赴北洋教养局学习制毡文. 北洋官报. 1904(309):4-5
〔7〕王玉琴.打造藏区奢侈品,匠心美女年赚千万.金融经济.2017(7):54-55
〔8〕徐鸿伟、韩惠明.牦牛王国的霸主地位面临挑战.新闻周刊.1997(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