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叙事

2021-05-18 14:22李计亮
上海工艺美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桃花坞杨柳青年画

李计亮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seek after the lost emotions in image narrative through the comparison for New Year pictures of the northern China and the southern China, and present the unique visual content and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reby giving inspirations and reflections over todays lifestyle.

年画看中国,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体现着“生活的艺术”审美趋向,也是传递情感的综合体。从今天看,按照中国人的生活习性,“年味”已是淡漠,诸多生活的故事也没有了。在过去,长辈所馈赠的礼物是我们最为看重的。今天一代,馈赠的方式省略了尊重和敬畏之心,这不仅是社会习俗的变革问题,还是文化的迁移问题。希冀通过南北的年画比较,在图像叙事中寻觅失去的情感,呈现传统文化特有的视觉内容与精神内涵,以给今天的生活方式带来启示与反思。

年画史略

年画是民间文化的经典,宋代被称为“纸画”,明代称为“画贴”,清代称为“画片”“画张”“卫画”等,据《中国年画发展史略》的释义,其诞生与雕版印刷相关联:“年画是中国人民最喜爱的造型艺术。年画的大量印制,是与雕版印刷技术分不开的。唐代已经开始雕版印书的方法,根据史料,从明代起,随着木刻版画的发展,年画正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北宋以来,诸多地区都有雕版印画可考。“纸画”在民间多以儿童喜乐为主,为年画发展之借鉴。明代的木刻年画是一个“序曲”时代,其直至清代雍正、乾隆、道光年间才繁盛起来。工艺印制分为“绘、刻、印”三个程序,装饰方法各有不同,主题类型也十分丰富,可看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正如美术史论家王树村先生的评述:“总计画样,约两千多种,无异于一部民间生活百科全书。”

年画与绘画的关系紧密,绘画有展子虔《游春图》、杨子华《邺中百戏图》、李昇《姑苏市集图》、周仿《游春仕女图》《九子母图》等名录。同样,年画也离不开宗教壁画的影响。南方年画的中心是苏州桃花坞,也是“姑苏版”开始流行的时代。《清嘉录》记载:“《吴志》谓。门神才画五色,远方多贩客去,今其市在北寺桃花坞一带。”“婴戏图”赤身红肚兜儿的大粉娃娃画法,桃花坞与杨柳青相近。创作技法上,其一,接近了绘画,甚至难以区别;其二,铜版画“线法画”的运用。不论桃花坞还是杨柳青,其内容意趣表明了年画的主要对象是城市家庭和知识分子。清末转向农村,但制作成本也降低了不少。此时,桃花坞年画均用套色版印刷。北方以天津杨柳青为中心,始于明末,盛于清初。一是继续使用人物为主的技法,二是加强了背景的氛围。刻工精细,套版印色之外,面部敷粉开脸,衣饰勾描讲究。同治、光绪年间,上海画家钱吉生、钱慧安等对彼时年画创作的构图和着色颇有贡献,也出现了《天津图》《北海图》等风景画作。清末民初,其风格愈接近民间画,以适应大众需求。戏曲画于此时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多具装饰特征的年画开始兴起。工商业的发展促使年画式的“广告”出现,在城市与乡村形成较为广泛的影响。

遗憾的是,太平天國运动、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接踵而来,手工开始走向衰落。其画、刻、套色、敷色等影响着年画的品质,加之石印和胶印彩色年画的兴起,年画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环境,其风格走向装饰化。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馆长吴光荣讲述:“上世纪50年代后,出现了新政权领导下的一批新年画,有些虽说是年画,但与‘年已没有太多的关系。”值得说明的是,明代与清代的年画迭代,可以看出年画从未离开时尚;民国与新中国的“新年画”转变,则反映时代背景下的意识与风向变迁。张映雪在1957年编写的《杨柳青木刻年画选集》中有言:“这几年来,从群众对年画作品反映的意见中,发现新年画有脱离群众的倾向,这是画家们忽视传统和人民的实际爱好的结果,是目前年画创作中需要及时警惕引起重视的问题。”新年画与传统年画相比,已不再以满足人的生活与审美为主要使命,因此,也给人们客观地认识传统年画造成了不少误读。通过对桃花坞与杨柳青年画比较,寻觅它的多重文化价值。

“姑苏万象”桃花坞

苏州为“百工”之地,文人文化滋养桃花坞年画。以“民艺中国——桃花坞与杨柳青年画展”桃花坞年画《百子图》《一团和气》《开市大吉》为例,可见端倪。

“百子图”以象征文王治世之瑞兆,辛弃疾词有“来看红衫百子图”。解缙、张居正均有题《百子图》诗,可见此题材由来已久。百子嬉戏,有弹琴奏乐、学书画画,有放风筝、坐飞梯,还有舞龙灯、斗蟋蟀等,其构图饱满,寓意丰富。年画《百子图》取暖色基调为主,又见生活与园林意境,营造了千姿百态的福寿氛围。透过回形纹装饰框景呈现的《百子图》中,拱形门洞和朱漆木柱、木梁、木窗的种种图像反复出现,其有意分布构成了一幅幅局部呈现的框景图像,增强了景深的视觉效果。

《一团和气》创始于明代,朱见深(宪宗)画慧远送陆修静、陶渊明“虎溪三笑”的故事,将晋代的三位高士画成一团,用一头脸作正、侧三面观看,如三人团抱一体,题诗道:“伟哉达人,遐观高视;谈笑有仪,俯仰不愧。合三人为一,达一心而无二;忘彼此之是非,霭一团之和气。”故谓僧、道、儒《一团和气》。后人加以改画,绘制成一童子蜷作一团,手捧《一团和气》彩字卷轴,又加“致祥”花边匾额,其绘制手法使人物塑造具有夸张的设计感和饱满的气韵,并富有装饰趣味,为桃花坞年画之代表。《考工记》记载有:“圆者中规,方者中矩,立者中县,衡者中水。”即设计圆形图案时要“中规”,设计方形图案时要“中矩”,设计图案的垂直线或垂直面绘制要“中悬”,横列线或横列面绘制要“中水”。《一团和气》直接反映出自古以来“中”的设计理念。

《开市大吉》是文财神身穿大红绣花官服,手托如意。武财神披甲皂袍手持铁鞭,分左右端坐,脚踩金元宝。上方悬挂“开市大吉”,左右仙侍手持障扇。文武财神下方,左边“利市仙官”右手怀抱笏板,左手高托一颗宝珠。右边“回回进宝”身披铠甲,左手托一只金元宝,右手高举一枚金钱。图像与文字的结合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符号,加之民间传说与吉祥寓意叙事情境更为饱满。中间聚宝盆上站立“聚财童子”,右手托一银锭,左手高举令旗;盆内则装有红珊瑚、铜钱等“宝物”。此为商家春节后开市必供奉的图像,以祈盼新年大吉大利。《开市大吉》与《百子图》的色彩用法相近,制版同为清代,但套印为不同时期,前者是民国,后者是上世纪50年代,略有差别。

“福祥喜瑞”杨柳青

天津毗邻北京,宫廷文化影响杨柳青年画。以“民艺中国——桃花坞与杨柳青年画展”杨柳青年画《福自天来》《加官进禄》《庆赏元宵》为例,可见一斑。

《福自天来》又有“福寿”之意。图中描绘室内几上,儿童持折枝桃枝,红蝠从空而降,图像信息为谐音,意谓福自天来。两妇人鬓簪鲜花,身着锦裳罗裙,十分华丽。室内陈设,金壶朱瓶,玉杯磁盂等,具有“明式”特点;尤其是枯根椅案,取天然曲折木材制成,自有日常生活的真实场景,反映富贵人家闲适而安逸的生活。左端童子身上,有“巳朱”二字,是画工感到色淡,应改为朱红标记。整体设色、构图典丽匀满,而竹木桌几样式,瓶壶杯碗陈设,仍存古时布置特色。色彩讲求韵律,红、蓝相对称,黄、灰做平衡。人物关系与造物之间表现了文房雅趣与文人内心的生活希望,反映生活中女性与儿童内在的角色。器物与服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应为明末清初的典型。此为《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篇21·民间年画》的封面。

《加官进禄》是两个儿童一手举太子冠,一蹲坐于梅花鹿旁,两人喜逐颜开,画面氛围活泼可爱,十分有趣。画中取义借鹿与“禄”,冠与“官”谐音,组成“加官进禄”之画题。此图为画行中的“细活”,专销北京及东北王府大户。其色先有古法,后有化学染料,或进口染料。以手工绘制者,木版套色印制者,或相结合者,以墨线版印轮廓再进行手工绘制完成。其特点不仅儿童头脸、开眉、开眼须十余道工序,还有敷粉施金的晕染,设色十分讲究雅气。杨柳青年画以套印出黄、灰、绿等色外,多用笔彩加工,所用颜料要加蛤粉,画上人物衣装才显得柔丽雅洁。以图像叙事的方式来看,结构新颖、色调素雅是杨柳青早期年画的独特风格。

《慶赏元宵》图中描绘内宅,元宵佳节众人吹号打鼓、敲锣击镲闹元宵的节日活动。府内可见具典型北方官式建筑特征,施以红绿重彩的花窗曲廊等背景建筑,更加烘托出大户人家奢华喜庆的节日氛围。宋代程大昌著《演繁露》:“湖州土俗,岁十二月人家多设鼓乱撾之,至来年正月半止,相传云:此名打耗;打耗者,言惊去鬼踪也。”此举在宋代已约定俗成,只是击鼓除踪,没有娱乐性。随着除踪思想的淡薄,迎祥祈福的希望增强,闹元宵到了清代演变成喜庆的活动。花灯寄寓,灯笼与神有关,赋予许多象征意义。娃娃手中的“金鱼”以及屋檐下的灯笼,便是一种寓意。对于图像叙事印证了“杨柳青年画接受了宋、元、明的绘画传统,并受清代画院木刻年画及透视画法的影响,这是明末清初杨柳青之最大特点,也有靠近北京之地缘或画院的影响。”

结语

年画蕴含着人的精神以及对生活的回归和理想的追寻。基于王树村、王进先生的年画收藏与研究,结合笔者执行的“民艺中国——桃花坞与杨柳青年画展”和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当代手工艺典例研究”(项目编号20YJC760040)为契机,共同讨论年画的图像叙事,有益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当代诠释。以苏州桃花坞为代表,是文人、市井与乡村文化的延续,以天津杨柳青为典型,是宫廷、乡村与市井文化的交织。两者一是主题文化的多元,二是色彩美学的衍变。三是装饰寓意的趋向。特别是清代由刻工刻成墨线雕版,当代手工技艺能否与其媲美,仍是一个很大的疑问。今日而言,年画不仅是“年味”的情感寻觅,更是中国当代文化史的造血方式。

参考文献:

〔1〕阿英,中国年画发展史略[M].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1954

〔2〕王树村,刘建超,艺林拓荒广记——王树村文集[M].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2008

〔3〕张映雪,杨柳青木刻年画选集[M].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7

猜你喜欢
桃花坞杨柳青年画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承研究
Politeness in Language
喜气吉祥的杨柳青年画
苏州桃花坞与日本浮世绘比较研究
互联网时代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
羊年画羊缪印堂
缪印堂的“年画”
牛年画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