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珍
母亲已离开我们有相当长的时间了。去年,父亲已续弦数年。深夏时节的一天,我们兄妹几个聚集在父亲大通塔儿乡的家中,一圈坐在客厅窗前藤椅上,阳光暖暖的,啜着香甜的八宝茶,安逸闲适。
对面大块玻璃隔着的阳台外,是碧绿的田野,高挑的玉米,还有花圃里灿烂的花朵,边上网围栏里几只色彩斑斓的鸡,一派田园气象,可以入诗入画了。真是很应景,赏心悦目。
这所屋子是刚建起不久的新房,二层小洋楼,是父亲继子两口子赴内地开饭馆数年后的成果,倾其所有筑起的,父亲也跟着操了不少心。地基垫得高,面积大,装饰洋气,很是阔绰。让我们几个自诩为城里人的人羡艳不已。
我们享受着难得的清闲时光,还有这难得的乡村美景,及一家人相聚在一起的融融的亲情,身心愉悦。平日里一奶同胞的兄妹几个也是各忙各的,很少像今天这样聚在一起唠唠家常的。茶杯见底了,添着茶水,磕着瓜子花生,单等父亲归来。
父亲去挡牛了,我们还没有彼此照个面,心上就有了一份牵挂。闲谈间,外间稍有动静,不由竖起耳朵留意。没一会儿,屋外响起一阵啪嗒啪嗒的跺脚声,随后父亲解着衣扣进屋来。我们站起身道了声赛俩木,打着招呼。
父亲像平日一样板着脸,波澜不惊的,并没有见了我们而露出多么欢喜的神情来。父亲一向如此,我们都习惯了,互相回回眼神,抑着笑意,传递着一份彼此领会的意味。
父亲脚上趿着一双泥布鞋,走过长长的过道,在光鉴照人的地板砖上留下一个个湿叽叽的脚印,等走到沙发边来,一串泥脚印清晰地拓在了地板砖上,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他兀自一屁股落在沙发上,和我们搭起话来。
父亲越老越是倔犟了,那不管不顾的劲儿,让我想起历来他的个性,真是一点没变。我和妹互相努努嘴,苦笑一声,偷偷拿眼瞥继母。继母拎了热水壶过来,轻轻扫一眼父亲,没出声。她依旧脸上带着笑,那笑里也带了点苦笑,她大概习惯了这个邋遢的丈夫,或是不愿说,也许顾忌着我们。毕竟我们也不是隔三差五就能来串串门的。
我们一直称呼继母姨娘。姨娘进厨房后,妹按不住性子,埋怨父亲也太不讲卫生了,看那几个大脚印子,把姨娘刚拖过的地弄脏了。父亲好像才发觉问题,低头看了看,嘿嘿笑一声,那脸上存了点不好意思,然后轻描淡写地说一句,拖一下就行了。真让人无语。妹去卫生间找拖布。
亏了继母人厚道,这样跟着屁股收拾,也是蛮累的。我揣测,我们不在的时候,父亲也许不这样,也说不定。在我们面前,父亲爱摆点架子,这我们是知道的。
继母的为人我们也是清楚的,厚道,包容,做妻子是最好的。父亲也算母亲走后,真主又让他遇上了一位贤妻,命倒是不错。这是我和妹闲了调侃父亲的,也是为他高兴。饭后,哥和弟出去转了,我和妹打扫了房间,坐在窗前的椅子上喝茶,欣赏窗外无边的风景。
在高高的窗子外边,远处几棵高大杨树的荫凉里,父亲牵着一黑一白两头牛,在那儿觅草。我盯着父亲的身影一直在看,父亲虽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但看上去情形还不错,他已经七十岁过了,并没有显出老年人的暮气来。我发现,他的个性并不是没变,还是有所变化,比以往温和多了,看他对待牛上,这一点更是明显。
父亲拽缰绳的力度总是有一下没一下的,没使多少劲儿,不时哄孩子一样拍拍牛的腰身,再拉一下绳子,慢慢调转牛硕大的身躯,让它们离开恋恋不舍的草丛。牛踏着碎步走几步,然后停下,甩打着尾巴将头低下去,触到新一片的草地里。
父亲似乎很满意牛的配合,将缰绳撂脱了,到一旁的树墩上坐下。不远处,一条泛着清波的小河,在哗哗地流淌。我小儿子涵看外公在窗外,就说要去摘包谷,跑了出去。
一会儿蓝白色格子衣衫出现在窗外,活活泼泼跑进宽阔的绿野里。身后跟着守院的黄狗,左右甩打著尾巴,也是欢天喜地。
外公牵起外孙的小手,嘀咕了几句,到玉米地里去。玉米扬着柔软的穗,俩人齐心协力掰玉米,一颗颗搂在怀里。然后又去摘葵花,葵花身架高,花盘正在坐籽,毛绒绒黄灿灿的花瓣在边上已呈颓势。父亲为了满足外孙的愿望,还是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给摘了一个大花盘下来。
俩人头对头说着什么,父亲脸上一直是笑嘻嘻的,而外孙,一张灿烂的小脸,更是欢喜无比。旁边黄狗蹿上蹿下起着哄。俩人拐过屋角,向家而来。
父亲又拖着泥脚印进屋来,孩子鞋上也是泥土,俩人抱着玉米葵花,一古脑放到餐桌上。父亲交待我们把玉米煮上,一会儿吃。看着那几个泥脚印,我也是无语,又不忍心说。父亲额头上出汗了,他用袖子擦着汗水,说去看会牛,带了涵出去了。我和妹又一番无奈的笑,默默拖净了地。
继母挤了一盆子牛奶进来,浓白的奶沫上漾着水汽,散发着牛奶的甜香。这盆奶足有三十多斤,到了傍晚,另一头牛也能挤三十多斤,这些奶父亲一早会送到牛奶收购站,每月下来也是一笔不错的收入,补贴家用,也挺好的。
但我们一致觉得他俩这样辛苦不值得,固然继母年轻些,只有五十多岁,但父亲是一大把岁数的人了,养牛是操心活,累人,而且每月他还有一份退休工资领,何苦呢!对父亲的辛苦付出我们是反对的。
我对牛可不感兴趣,总是一副死样子,对人爱理不理的。我一向见了牛,总是躲着的。记得小时候,父亲养的一头牛特倔,我一走近,它就低了头支起犄角,要对付我。为此,我可不愿跑到牛跟前,和它交流什么。
姨娘和我们坐下来寒暄,东拉西扯中就提到父亲的牛,我们有意见,就拐弯抹角地讲了出来。还不知道继母的意思,不敢明了说。继母讲,本来养着这两头牛也就算了,前两天又从别处牵了一个怀了犊的母牛回来。我们一听,嗯?又买了一头牛,有点蒙。
我和妹面面相觑,问,牛呢?继母说,在牛棚里呢,看情形,十天半月就要生产了。我俩反应过来不禁唏嘘,说你都需要人照顾,你还想着去照顾人家娘儿俩,这明显多此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