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辉,牛晶晶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81)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颁布,我国博士生招生形成了报考录取的基本模式。进入21世纪,教育部于2001年发布《关于做好2002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明确我国博士生招生录取方式分为公开招考、直接攻博、硕博连读、提前攻博的四种方式[1]。2009年,《2010年全国招收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将博士生招生方式调整为普通招考、硕博连读、直接攻博三种方式。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2014 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中,博士招生方式依然保持2010 年的三种方式[2]。直接攻博与硕博连读旨在分别从本科生、硕士生中遴选具有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优秀生源,提高博士生生源质量,探索进行长学制贯通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科直博与硕博连读博士生本质上都属于长学制培养,本科直博生在硕士入学前从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中确定,而硕博连读生在硕士学习阶段遴选,其培养目标、过程基本一致,二者异曲同工,可以并入一个范畴。公开招考的学生与本科直博、硕博连读的学生哪一个群体更优秀呢?在博士生招生的过程中不同群体对此的观点不尽相同:一种观点认为,公开招考以笔试成绩为录取依据,考试内容多为机械记忆的知识点,可能招收到会考试但缺乏科研潜力的考生,难以对博士生今后的科研学习能力进行衡量[3],而直博与硕博连读的招录方式可以更好地考察博士生的科研素养,能够选拔出比公开招考更优秀的学生[4];另一种观点认为,直博与硕博连读的培养模式存在制度缺陷,限制了制度功能的发挥[5],招收比例过大使得其他有意读博学生难以获得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机会,不利于社会公平[6]。两种不同的观点基于经验与理论假设,缺乏定量实证研究的支撑。
博士生的教育收获满意度与博士学习经历有关,影响着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此外,经同行评议的期刊论文发表也是衡量博士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是教育收获的客观评价指标。对不同招生录取方式博士生教育收获的差异进行研究,有助于从博士生培养的视角评价不同招生录取方式及其成效,为今后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现代意义的博士生教育源于德国,美国在借鉴德国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博士生教育,成为博士生教育强国[7]。美德两国广泛采用贯通式的培养模式,世界其他各国纷纷借鉴学习其博士生培养模式,使得贯通培养成为通行模式。我国相关研究者近年来开始对博士生不同招生录取方式进行关注。刘宁宁[8]以33所研究生院高校为样本,研究了不同招考方式博士研究生在科研创新能力的差异,发现硕博连读博士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显著高于本科直博与公开招考的博士生,且人文学科、工学类与理学类之间存在差异。牛梦虎[9]对全国52 所研究生院高校教师进行调查发现,不同学科所适合的招生录取方式也不同。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方面,郭海燕[10]研究发现,本科直博、硕博连读的博士生与公开招考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有显著差异。李文慧等[11]以西部某“985 工程”高校博士生为样本,研究了长学制博士生学业压力、自我效能与学业坚持之间的关系,发现自我效能对学业坚持有正向的显著影响。王慧、仲建峰等[12]以河海大学为例,从系统论的视角对直博生培养模式的实践进行探索。然而,刘宁宁等人的研究对象仅限于33所研究生院高校,样本不具有全国范围的代表性。此外,影响博士研究生论文发表数量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例如户籍所在地、学校类型、导师交流时间、学生性别等,都会对回归系数产生影响,缺乏相应的控制变量,相关的研究结论不具备稳健性。为此,本文运用OLS 回归分析与标准负二项回归分析对参与“全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的62 所博士生培养单位的13264 份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数据进行分析,对生源户籍所在地、与导师每周交流沟通时间等变量进行控制,以检验不同招生录取方式与博士生培养质量(包括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和博士生教育收获满意度)的关系。
本科直博、硕博连读相较于公开招考(含申请-考核)博士研究生在教育收获方面具备多种优势。作为博士生培养的入口,招生是选拔优秀生源的关键环节。本科直博与硕博连读的学生从本科生与硕士生中遴选的优秀生源,其研究兴趣专注,具有强烈的求学上进心[13]。本科直博与硕博连读学生的科研胜任力高于公开招考博士生。另一方面,高品质的生源质量结合顶层设计的培养目标,长学制更容易得到导师的认可,贯通式培养有利于系统性地学习专业知识,持久地进行科研训练,适应人才发展的规律。因此,提出研究假设1:本科直博、硕博连读博士生对博士生教育收获满意度评价高于公开招考博士生。
博士生科研成果的发表有赖于高水平的科研训练。本科直博、硕博连读学生与公开招考(含申请-考核)的博士生相比,可省去较为烦琐的升学备考环节,利于集中时间与精力从事学习与科学研究。此外,本科直博、硕博连读博士生整体上缩短了学制,博士培养周期更加紧凑,长学制的学习可以保证科学研究的连续性,深耕科研的某一领域,与导师培养目标一致,产出科研成果的可能性更大,论文发表率更高。因此,提出研究假设2:本科直博、硕博连读博士生的论文发表数量高于公开招考博士生。
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2020年“全国研究生满意度调查”的学术型博士研究生部分。该调查由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开展,总计回收有效样本109253 份,其中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样本数为13264份。调查院校涉及全国62所博士生培养单位,样本的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样本的省份或直辖市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调查样本涉及13 个学科门类,覆盖我国的21 个省份,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被解释变量为博士研究生教育收获的主观评价——教育收获满意度,教育收获客观评价指标——博士研究生论文发表数量。对博士生学术论文产出的评价既要考虑数量又要结合其质量,鉴于此,研究对论文发表数量进行赋权,结合学科差异,人文社科类测算发表数量=国外核心期刊论文篇数+国内核心期刊论文篇数×0.8+国内一般期刊论文篇数×0.3;理工类测算发表数量=国外核心期刊论文篇数+国内学术期刊论文篇数×0.4[14]。解释变量为博士研究生的招生录取方式。在分析过程中对博士生性别、年级、生源户籍所在地、学校类别、学科门类以及与导师见面沟通的时间进行控制。研究变量的相关说明如表3所示。
表1 样本的基本特征描述
博士生教育收获满意度由9个题项构成,9个题项的α 系数为0.964,表明每一题项内部信度很好。另外,博士生教育收获满意度的结构效度分析结果显示,9个题项的因子载荷位于0.853~0.915之间,样本适应性指标KMO 值为0.954,Bartlett 球体检验X2为135293.326(P<0.001),形成一个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解释率达78.511%。综上,可以采用这9 个题项来计算博士生教育收获满意度。
表2 样本的区域分布情况
表3 变量的定义与描述统计分析
如表4所示,不同招生方式博士生与户籍所在地、学校类别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不同招生方式与其存在显著相关。通过独立样本T 检验显示,无论是导师沟通时间、教育收获满意度还是论文发表数量,不同招考方式群体均存在显著差异。
表4 不同招生方式博士研究生群体描述统计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被解释变量的类型结构有关。博士研究生教育收获满意度为连续变量,博士生第一作者(含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论文发表数量是计数变量。于是,研究使用Stata15.0 统计软件,运用线性回归方法(OLS)来检验博士研究生录取方式对博士研究生教育收获满意度的影响差异,运用标准负二项回归来检验博士生录取方式对博士研究生论文发表数量的影响差异。
不同招考录取方式影响博士生教育收获满意度的OLS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从博士研究生的人口学变量来看,相较于原始户籍所在地在省会/首府/直辖市的博士生,户籍为农村的博士生教育收获满意度显著更低。二、三、四年级及以上博士生相较于一年级博士生的教育收获满意度低。博士生与导师每周交流的时间越长,博士研究生教育收获满意度越高。从学校类型看,其他高校博士生的教育收获满意度要高于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博士生招生方式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意味着相较于公开招考(含申请-考核)的博士研究生,本科直博、硕博连读的博士研究生教育收获满意度评价更低。
表5 不同招考录取方式影响博士生教育收获满意度的OLS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公开招考博士生与本科直博、硕博连读的博士研究生在教育收获满意度方面的具体差异,对博士研究生教育收获满意度的9 个题项分别进行了独立样本T 检验。由表6 可知,相较于公开招考博士研究生,本科直博、硕博连读的博士研究生对理想信念、专业基础、专业知识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团队领导能力、与他人有效沟通合作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口头表达与报告能力的评价显著更低。
由表7可知:与男性博士生相比,女性博士生的论文发表数量更低;来自农村的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发表数量显著高于来自省会/首府/直辖市城镇的博士生;高年级的博士生论文发表数量高于低年级博士生;从学科类别来看,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的博士研究生论文发表数量显著高于哲学;与导师学术交流时间长的博士生论文发表数量更高。博士生招生方式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意味着与公开招考(含申请-考核)的博士研究生相比,本科直博、硕博连读的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发表数量更多。
表6 博士生教育收获满意度各个题项的独立样本T检验
表7 博士研究生论文发表数量的负二项回归分析
第一,相较于公开招考(含申请-考核)博士生,本科直博、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的教育收获满意度更低。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与本文提出的假设1 相反。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本科直博与硕博连读的博士生在“追求真理理念”“专业知识”“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团队领导能力”“有效沟通与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口头表达与报告能力”方面显著更低。理论上来说,长学制保障了专业学习的连续性与科研训练的系统性,有助于博士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但研究结果否定了这一判断,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重视了博士研究生生源质量而忽视博士生培养过程。本科直博、硕博连读博士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存在重复性。运用2020年研究生满意度调查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招生群体课程满意度评价差异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公开招考生源对课程评价满意的比例(82.4%)显著高于直博与硕博连读学生(75.0%)。进一步对课程作用的评价差异进行检验,公开招考生源认为课程提升思想道德(74.7%)、丰富人文素养(73/9%)、夯实专业知识(85.6%)、了解学科前沿(84.2%)、学习科研方法(82.8%)作用大的比例显著高于直博与硕博连读学生,后者的这一比例分别为65.8%、60.3%、81.8%、76.9%、76.9%。这与前人的调查结果一致。以往研究发现,长学制的博士生对专业课程学习内容存在重复的认同度显著高于公开招考的博士生,对专业课程内容前沿性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满意度显著低于公开招考方式录取的博士生[8]。向智男等人在对M 大学工科直博生的调查中也发现,直博生对组织协调、语言表达等个人发展能力培养提出了更多期望[15]。
其二,长时间单一导师指导更容易僵化思想。我国导师制以单一导师指导为主。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2020 年研究生满意度数据中不同招生群体导师指导满意度评价差异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公开招考生源对导师指导满意的比例(90.6%)显著高于直博与硕博连读学生(88.3%)。进一步对导师指导经历的满意度评价差异进行检验发现,公开招考生源对导师指导能力(88.9%)与导师学术水平(91.3%)满意的比例显著高于直博与硕博连读学生,后者的这一比例分别为85.1%、88.2%。对导师指导作用的评价差异进行检验发现,公开招考生源认为导师指导对提升科研能力(88.8%)、激发学术兴趣(87.3%)、明确职业规划(84.6%)评价作用大的比例显著高于直博与硕博连读学生,后者的这一比例分别为84.7%、82.1%、79.0%。张国栋[16]的研究指出,本科直博、硕博连读学生长时间接受单一导师的指导,更可能陷入较为封闭的学术环境氛围,使得各方面能力提升缓慢,思想僵化。
其三,对长学制博士生的过程管理匮乏。前人在对工科直博生的调查中发现,部分直博生认为自身主观能动性没能得到充分发挥[15]。在博士生教育中期考核分流与毕业要求等刚性制度培养下,本科直博、硕博连读学生可能在培养周期前期就达到了考核与毕业的要求。在调查访谈中发现,部分优秀的本科直博生提到,自己在前两三年较为努力,满足了培养制度考核的要求,后期学习缺乏动机。博士生培养在制度层面未能建立有效的监督,培养进度随意性大,培养环节缺乏合理规划,不利于多种能力的培养。
由此,建议我国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在重视高质量生源选拔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培养优秀生源,发挥贯通式人才培养连续性、系统性的优势,合理设计本科直博生与硕博连读学生课程教学体系,使得各个学习阶段有机衔接,从专业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教学方法等方面着手,全面促进学生的学习与科研训练,提高本科直博、硕博连读学生的教育收获满意度。在本科直博与硕博连读学生群体中,合理拓展运用双导师与导师组的指导方式,激活学习氛围活力。此外,相关考核管理制度应不局限于评估博士生的目的,更需要对博士生进行鞭策与激励,“脚手架”的支持和“导航仪”式的引导作用相结合,调整相关质量保障制度,强调学术性的同时不忽视与社会环境相匹配的灵活性与适应力,丰富拓展博士生能力提升途径,使本科直博生与硕博连读学生怀有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博士学习过程中。
第二,本科直博、硕博连读的博士研究生科研论文发表数量高于公开招考的博士生。该研究结论与假设2是一致的。长学制博士生表现出了其知识生产高效率的优势。一方面,贯通式的培养模式选拔了具有研究兴趣的高质量生源,缩短了直博生与硕博连读学生博士学位学习周期,避免了在毕业、准备入学考试或就业等方面的时间消耗,有利于集中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与学习中去。另一方面,长学制的培养过程也保证了博士生研究的连续性与系统性,可以参与周期长、挑战度高、意义更重大的科研项目,从而保障长学制博士生的高积累、高创造。此外,这一方式减少了直博生与硕博连读学生对环境以及与导师了解的适应期,使学生能获得更完备的知识与科研锻炼、更深厚的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积累,使学生科研成果质量得以提高,从而增加了论文发表数量。在访谈中,不少直博生表示贯通式的培养避免了本硕与硕博衔接的时间空当,有利于自身的学术积累。
当前,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科学技术创新方面。博士研究生教育身处学历教育的顶端,代表着我国人才培养的水平,对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具有重大意义。本科直博、硕博连读学生相较于公开招考(含申请-考核)博士研究生来说,可较早明确学习目标,投入个人学习时间与精力,具有学术积累连续性与系统性的优势,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培养环境僵化、专业学习重复的劣势。如何扬长避短,将学生科研写作、专业知识学习与多种可转移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更好地对长学制博士生进行培养,发挥贯通式培养的优势是我国博士生培养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也需要高等教育学界进行更充分的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