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彦超 张振铎
(1 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陇海马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郑州450004;2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三区 郑州450002)
在中医学领域,脑卒中被称作中风,致残率、死亡率高,预后差。现如今,我国呈现人口老龄化趋势,中风发病率较高,倘若未及时治疗,很容易留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意识不清等后遗症,增加社会及家庭负担,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 当前临床主要通过给氧、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中风患者,但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甚至会因为药物作用诱发不良反应。研究证实,在脑梗死、缺血性卒中治疗中,补阳还五汤疗效显著。 本研究简要评估中风后遗症患者补阳还五汤加减的治疗效果。 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急性期过后转诊到本服务中心继续康复治疗的60 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色球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 例。对照组男14 例,女16例;年龄57~72 岁,平均(64.52±3.81)岁;疾病类型:脑梗死8 例,脑血栓12 例,脑出血10 例。 观察组男15 例,女15 例;年龄56~73 岁,平均(64.51±3.77)岁;疾病类型:脑梗死9 例,脑血栓10 例,脑出血11 例。 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经CT、MRI 检查确诊;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诊断标准[2];自愿参与配合本研究。(2)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等脏器疾病;合并免疫系统疾病;由其他原因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伴恶性肿瘤。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包括扩张软化血管、抗凝、营养支持等,共治疗30 d。 观察组实施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 基础组方:当归15 g,葛根30 g,川芎10 g,桃仁10 g,黄芪60 g,丹参15g,赤芍10 g,川牛膝15 g,地龙10 g。 合并上肢运动障碍,加桑枝15 g,桂枝、姜黄各10 g;合并下肢运动障碍,加川续断15 g,木瓜10 g,桑寄生15 g;伴便秘加郁李仁12 g,苦杏仁10 g,火麻仁12 g。 300 ml 水煎服,取汁100 ml,每天1 剂,于早晚各服用1 次,15 d 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依据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情况,划分显效、有效、无效。 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无语言表达障碍,肌力恢复正常;有效:经治疗,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语言表达、肌力提升;无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未见任何改善,甚至加剧[3]。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率中量表(NIHSS)评分[4]:0~42 分,分值越高,提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3)自理能力评分:应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5]评价,共计10 项,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如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总分100 分,≤40 分表示重度依赖,41~60 分表示中度依赖,61~99 分表示轻度依赖,100 分表示无需依赖,分值与患者的自理能力呈正相关。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 组NIHSS、BI 评 分 比 较 治 疗 前, 两 组NIHSS、B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BI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NIHSS、BI 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NIHSS、BI 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NIHSS BI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 治疗后30 30 t P 17.22±1.31 17.18±1.34 0.117 0.454 13.66±0.52*14.03±0.49*2.836 0.003 59.54±3.22 59.52±3.19 0.024 0.490 77.36±3.88*74.49±3.62*2.962 0.002
中风起病急,病情进展快,预后差,近年来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升高。 该病不仅病死率高,还会诱发各类后遗症,导致社会及患者家庭负担加剧。 虽说常规西医治疗方案能够使中风患者急性发病期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但无法消除和改善后遗症,不能够实现预期治疗目标,取得理想的临床效果。 在中医学领域,中风后遗症被归于“偏枯、偏风”范畴,是气虚血滞、脉络瘀阻而致,表现为四肢无力、半身不遂、言语意识不清等,自理能力丧失[6]。
在气虚血瘀型患者中补阳还五汤加减应用普遍,其具有活血祛瘀、益气补血的功效,可明显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症状。 基础方中,黄芪具备益气健脾、补气生血等功效,当归可活血化瘀,与川芎、桃仁、赤芍等配伍,能进一步增强当归、黄芪的功效。 加减治疗主要依据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症状适当增减、调整方剂,使临床治疗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如针对上肢运动障碍患者,加用桑枝、姜黄、桂枝,有助于疏通、温养经络,增强患者的上肢运动能力;针对下肢运动障碍患者,加用川续断、桑寄生、木瓜,可滋养肝肾、增强骨骼、恢复下肢运动能力[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BI 评分高于对照组,与徐建娟[8]研究一致,提示在中风后遗症患者中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 既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还能够增强其自理能力。综上所述, 中风后遗症患者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效果显著,可在临床上做进一步推广及应用,为后续同类治疗及研究工作开展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