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鸥
2020年3月的一天,迎来母亲百岁生日。时值新冠肺炎疫情严峻,医院严控探望,限时限人。我们兄妹三人早早约好,从不同方向赶到医院,挨个轮换进去陪伴母亲。
自疫情暴发,母亲就说不过生日了。她天天读报,一般先打量标题,有感兴趣的文章,再拿起放大镜细看。护理阿姨常逗她,问一些国内外大事,母亲基本都能答上。阿姨们都说奶奶脑子好,反应快,往事近事都记得。只是每每有老年人问起高寿几何?母亲总说忘了。她认为在比她小的人面前说一百岁,有点难为情。
母亲从没想过自己能活百岁。5年前她住进了医院,当时就对我说:人一旦生活不能自理,活着就失去意义了。我说有意义。她问为什么?不是有遗传基因一说嘛,你能活百岁,子女活个九十也不是难事。母亲笑了:那我打个瞌睡就是5年了。父亲去世后,母亲一直独居,不愿添子女麻烦,也只用钟点工,九五高龄还拄着拐杖开油锅,对于吃一点不马虎,什么时令上市吃什么。母亲是宁波人,18岁到上海,至今一口“石骨铁硬”的宁波话,保持偏咸的食性,鱼虾荤素都可以腌着吃。母亲的长寿似乎完全违背所谓的“养生之道”,她从不吃补品,有人送来转手就送人。她也从不锻炼,只是每天提着水壶浇浇花。有一次,她还在阳台上摔了一跤,我劝她让阿姨浇吧,母亲说:“不行!我只要活着,花也不能死。”有几盆花是父亲生前养的,哦,母亲这是浇花思故人。她晚睡晚起,往往看电视体育赛事到凌晨,尤喜排球、乒乓,一来一去对抗激烈,却不看足球,说盘来盘去一球难进。我们最反对母亲吃剩菜,回家见冰箱有剩菜就要倒掉,还搬出养生专家的种种理论。母亲急了,敲着拐杖掷地有声:“什么养生专家?到我这把岁数再开口,适合自己顶顶好!”
疫情期间,去医院探望很麻烦,有时还会白跑,母亲一再说不用去了,视频通话也可以,但我们怎么舍得呢?我每次去都会和母亲玩拍手歌,这也是母亲在我牙牙学语时教的,手掌互拍手掌,手背互击手背,和着节拍琅琅有声,按现在说法乃亲子教育。如今倒过来,母亲跟我学,内容都是现编的。比如阿姨说母亲近来胃口不好,我的拍手歌就成了:你拍一,我拍一,一顿饭要吃得饱;你拍二,我拍二,二两米饭不可少……再如阿姨说母亲喝水不够,拍起来说:你拍一,我拍一,一日开水要喝足……实为劝母拍手歌。末了,还要和母亲做“小鸟嘟嘟飞”,那是她怀抱着我时教的,一种奶毛头的开智,活动眼和手的协调。两根食指尖轻轻一叩,迅速分开,双臂成扩胸状,“飞呀飞呀”,母亲做出欲从病床上飞起来的样子。小鸟飞走了,坐不了多久,母亲就会催我回去,照例又说:“现在最好不要来医院,我活得蛮好。”阿姨立马操着大嗓门戳穿:“什么不要来?奶奶一直在看手表,还要我在病床四周洒上花露水,分分钟钟都盼着哪!”
母亲不忌讳谈死,坦然面对死亡,反而活得长寿。前年一个夏日午后,正好轮到我当班,母亲的双手突然抽搐起来,医生赶来一看,发高烧,体温42摄氏度。医院当即开出病危通知,高龄老人高烧凶险,打退热针挂点滴,关键还靠自身能否扛得住。第三天退烧了,母亲缓过来了,开口第一句话:“本来以为我这次总可以走了,但死不掉也没有办法。”其实,母亲对自己的后事早有安排,而且非常具体。从里到外,从头到脚,一件一件都关照好。母亲说起这些显得很平静,好似要出一次远门,轻装上路。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从不过生日,但每年都为父亲过生日,我们仿佛在父亲去世后才想到母亲的生日。今年是母亲实足百岁生日,我们从去年就开始酝酿,计划到时四世同堂齐聚医院,由第四代小朋友唱歌、朗诵,喜庆太婆大寿。母亲只提一個要求,准备100只小方蛋糕,分送给整个楼层的护士和护工,表达她的感谢之情。外地的侄辈给母亲送来礼金,但她要马上加倍退回,我说还是等找个由头再退,母亲不同意,说她这个岁数今天不知道明天,并要求我去邮局汇款,她要看到汇单才安心。
母亲是主意笃定的人,她的口头禅:“我的身体我做主。”她拒绝任何“动刀动枪”的抢救,也拒绝凡有疼痛的检查,即使卧床不起,也不容凡事听人摆布。她时不时会对我们说,你们只要按照我的心愿去做。母亲肺部出现积水,查病因要做穿刺检查,她一口回绝。医生也犯难呀,我只好去签“拒绝医疗书”,且对医生打招呼:我们对母亲做不到尽孝,也只能努力“尽顺”。类似的“拒绝书”已签了好几回,连医生也说,老人家太明白了。
最后,轮到我入病房,探望的时间已不多。我俯下身子,握着母亲的手,感受到她手的柔软和温暖,头凑到她的右耳,唱一曲改词的生日歌:“感谢妈妈生我,感谢妈妈养我,感谢妈妈哺育了我,感谢妈妈爱我……”我唱得有些哽咽,母亲的眼睛湿润了。又有人来催了,母亲挥手赶我走,“生日歌已听,我也心满意足了。”我倒退着离开病房,母亲朝我扬着V字手势(代表“胜利”),她的乐观感染着我:一定要为母亲补办一个热热闹闹的生日。(来源: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