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配豪
原价一千五炒到四万八,暴涨三十一倍,说的是最近被热炒的国产球鞋。一度火爆的“炒鞋”风,借着爱国情绪刮到了国产鞋上,一时风光无两,一鞋难求。一双球鞋真的金贵到这种程度了吗?“炒鞋”不单纯是球鞋交易,被央行有关分行指出:实为击鼓传花式的资本游戏。
95后北京小伙刘东亮从大一开始接触“炒鞋”,到现在已有6年。他说,当初也是出于对品牌鞋的喜爱而加入“炒鞋”队伍,然而入行以后,才发现“炒鞋”并不简单。“这一行需要比较大的资金投入,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资金都压在库存里。每卖掉一批就要买入一批新的,要不断地囤货,资金都积压在库存里,风险很大。”
究竟何谓“炒鞋”?简单而言,就是把鞋买回来但不穿,等到价格上涨时再卖出。特别是一些限量款运动鞋,转手就能卖出高价。
部分品牌商使用“饥饿营销”的方式,通过发售高端球鞋限量款、明星设计款、不同品牌联名款等多种方式提升品牌价值,并使用“抽签”“预约”“排队”等办法对特别款球鞋进行销售,增加了稀缺性。为购买到限量款球鞋,消费者不惜加价购买,甚至使用“技术手段”进行抢购。加之各种中间商层层加价,不仅加剧了球鞋的稀缺性,更使得球鞋价格上涨。整个市场从普通消费者、少部分收藏爱好者,逐渐演变为球鞋投资者,变得供不应求,“炒鞋”由此诞生。
“炒鞋”市场从2011年底开始明显增长,到了2015年这门利润丰厚的生意就被“黄牛”盯上了,大量鞋贩子涌入市场,球鞋垂直交易平台也应运而生。交易平台每卖出一双鞋,要抽取一定的服务费、鉴定费、手续费等。在整个交易过程中,随着鞋价的升高,平台收益也在上涨。与此同时,交易平台与平台用户之间的矛盾也逐步凸显。
漫畫《“炒鞋”热的风险阴影》(新华社发,商海春 作)
互联网行业分析师赵亚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炒鞋圈有一个叫作预售券的东西。它相当于球鞋发售之前提供给用户交易的期货,首发价由平台决定,用户买了预售券之后可以随时转让,也可以等到发售的时候去提取现货。另外所谓闪购就是把球鞋寄存在平台仓库,用户交易的是所有权而非实物权。有的平台甚至会提供球鞋的K线图,就这样,球鞋不出仓库就直接空对空交易了。”
美国一家市场调查机构报告显示,2025年预计全球运动鞋市场的规模会达到950亿美元,在线上转售的推动之下,2025年二级市场的规模将会达到一级市场规模的15%—25%。
“炒鞋”热的背后,是近年来运动品牌通过联名制造热点。联名产品是21世纪最具活力的潮流引领方式和最成功的营销手段之一,不仅让品牌方赚得盆满钵满,也让美国的StockX、GOAT,中国的得物、Nice等球鞋转卖平台估值一路飞涨,正在或已经成为“独角兽”。但它们也因为鉴别、售后等问题一直饱受诟病。
2020年6月29日,中消协公布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其中特别提及“得物”在监测期内共被搜到8735条相关负面信息,主要涉及假冒伪劣、鉴定费、优惠券等问题。当时,微博上“中消协点名得物APP”话题,阅读量高达1.2亿,其中的产品假冒伪劣问题最受网友关注。
2019年10月,在“炒鞋”市场疯狂数月后,央行上海分行发文《警惕“炒鞋”热潮防范金融风险》指出,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并且点名批评了10余个“炒鞋”平台。一个月后,得物发布了“鞋穿不炒”的倡议书,呼吁行业自律。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岳屾山律师认为,为“炒鞋”提供交易的中介平台,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会发现有一些鞋的价格突然之间就涨起来了,这是真实需求导致的,还是人为操控的?这些交易数据和价格波动的数据是否真实,可能都需要从平台那里寻求真相。”
除了“炒鞋”平台之外,作为“被炒”的对象,国产球鞋品牌商家又该如何面对这一波突如其来的“疯狂”?
目前李宁公司表示会采取技术手段,限制“炒鞋”者多次购买,线下也进行身份的核对,并且还要进行抽签等。
“对于企业而言,‘炒鞋其实是一种负面影响。如果利用忠实粉丝或顾客对品牌信任的心理,将所有产品都做成限量款,对企业来讲不会带来良好的社会反应或者品牌价值。另外,如果经常做饥饿营销,对企业自身来讲也是一种伤害,有些消费者可能因为总买不到该企业的鞋,干脆就再也不买了。”岳屾山说。
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加入“炒鞋”队伍,也就意味着在这个行业里面能赚到钱的人越来越少。隐藏在“炒鞋”热潮背后的消费纠纷也逐步显现,甚至可能存在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融诈骗、非法传销等涉众型金融违法问题。
前不久,一位“炒鞋”圈传奇人物殷某就因诈骗罪被法院判处12年有期徒刑。殷某并没有真实货源,所谓的低价都是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手段高价买进。他先是进入“炒鞋”群,然后在群内购买几十万元的奢侈品,并在朋友圈中发出“炫富”的图片和视频,博取群中“炒鞋客”的信任。之后,通过微信等网络平台发布鞋源信息,并以货源充足、明显低于市场价为诱饵,向部分受害者出售“期鞋”。
2019年之后限量版球鞋的价格一直上涨,殷某便一直亏损,最终入不敷出。案发时,涉案金额已近600万元,这些钱基本被殷某挥霍一空。受害人以“90后”为主,还有不少在校学生。
除此之外,一些球鞋仿制工厂也想要入场分取一杯羹,联名球鞋制假售假案件时有发生。
扬州的张某想通过“炒鞋”挣钱。前一阵,他花8万多元买了24双热门款的鞋子,却发现被人坑了。这款热门鞋正品官方价格在1800元左右,市场上已经炒到了3000多元,还一鞋难求。张某判断在此基础上还有上涨空间。于是,便四处发消息、花重金找货源。很快,一个叫“叶凉心”的网友联系他,说有正品好货。抢到就是赚到,张某赶紧付款。但等货到之后,他才发现上当了。警方接到报案后,很快锁定“叶凉心”的真实身份。经调查发现“叶凉心”姓余,在深圳做保安,他的背后藏着一张售假网络。
网络“炒鞋”有很大的市场风险与法律风险。球鞋爱好者应理智买鞋,如购买之后出现问题要积极运用法律方式维权。球鞋经营者应通过正当的市场手段获得收益,共同抵制故意扰乱市场秩序和金融秩序的行为。
岳屾山呼吁:“一旦发现在‘炒鞋中出现相互串通、哄抬价格、操纵市场等行为,监管部门应及时出手进行干预,只有依法治理,才能让球鞋消费重归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