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国平
摘 要:创新是河南“十四五”时期及更长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科学普及的广度和厚度决定着科技创新的高度。河南省的科普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期。通过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河南省科学普及发展现状,笔者从河南省科普载体发展中的优劣势、外部的机遇和风险等四个方面出发,运用SWOT战略分析模型全面深入研究河南省科普载体建设和发展现状,得出了四种趋向不同的发展意见,同时借鉴国内创新经济先进省份的科普载体发展成果,从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创新发展;地区发展建议;SWOT分析;科普载体建设;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68(2021)03-0147-05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opular Science
Carriers in Central China in the New Era
——Take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SU Guoping
(Henan High-tech Entrepreneurship Service Center,Zhengzhou Henan 450003)
Abstract: Innovation is the main theme of Henan'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a longer period of time, and the breadth and thickness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determine the heigh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r science in Henan Province has ushered in a new period of opportunity. Through in-depth study and implementation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ientific populariz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the author started from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external opportunities and risk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enan Province's science popularization carrier, used the SWOT strategic analysis model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study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opular science carriers in Henan Province, and drew four development opinions with different trends, and at the same time drew on the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of popular science carriers in the advanced provinces of domestic innovation economy,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politics,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Keywords: innovative development;suggestions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SWOT analysis;construction of popular science carrier;New Era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普与科研[1]工作。据统计,2019年,河南科普专职人员有1.2万人,科普兼职人员有7.7万人,注册科普志愿者有4.2万人,每万人口拥有科普人员数不足9.31人,低于全国12.79人的平均水平;河南省拥有57个科普场馆,平均每192万人拥有一个科普场馆(全国是每94.79万人拥有一个科普场馆),科普场馆全年接待参观人次达648万,占全国的3.24%;科普图书出版量达319.99万册,占全国的2.37%;河南省建设科普网站201个,创办科普类微博151个,创办科普类微信公众号606个;科普专业化人才队伍薄弱,科普投入及基础设施建设不足[2]。全国各个地区都在积极推动和发展科技创新工作,将科技創新转化为更加高效的生产率,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河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四五”时期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展现新时代科普工作的新作为。本文以科普载体建设与发展基础理论分析为基础,经过反复调研,罗列了河南省科普载体建设与发展现状,深入分析了影响其建设与发展的原因,同时收集并整理了省外科普载体建设与发展的典型案例和宝贵经验,以期在“十四五”时期科普发展的新形势下更好地提出面向2035年远景目标的河南省科普发展对策建议。
1 河南省科普载体建设的重要性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要求河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强调“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3]。中共河南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河南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意见》,明确了新时代河南工作的使命责任,提出了“統筹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打造国内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等重大任务。在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河南省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事关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河南要使创新成为最强发展动能、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从根本上说必须依靠具备较高素质的劳动者、拥有与机器生产相配套能力的技术工人以及大批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需要以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实现创新思想、创新成果和创新人才的不断涌现。科普通过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人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为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坚实依托和不竭源泉,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不可少的一环。有效的科学普及需要依赖及时高效的传播平台和形式多样的传播工具,因此,科普载体建设与发展的研究对于了解科普载体工作的现状,加强宏观调控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人们要对河南省科普载体建设的现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更准确地分析出河南省科普载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效可行的对策建议。
2 河南省科普载体建设的发展现状
2.1 河南省科普人员载体建设与发展现状
在科普产业发展过程中,最为核心的资源是人才[4],科普人才是科普事业发展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基础。河南省科普人员主要分布在基层,从省级、地市级和县级的科普人员分布来看,科普人员主要集中在县级以下单位,基层科普人员成为河南省科普工作的主力军。
2.2 河南省科普场地载体建设与发展现状
从类型来看,河南省的场馆类、社会公共场所类、科研院所类和生产设施类等科普教育基地主要分布在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中小学校、主题公园、重点实验室和有关企事业单位。从功能定位来看,河南省有大型综合性公益性科普场馆、地方特色科普教育基地、未来主题场馆等。从宏观布局来看,河南省科技场馆基本属于分散布局,特点是“大分散,小集聚”,北部科技馆数量较多,南部数量较少。从运行情况来看,各地市官方网站建设和维护不力;设备陈旧,缺乏维护,更新缓慢;开放过程中缺少工作人员指导;宣传力度小,知名度低;经费不足;专项科技馆发展迅速,数量多,但面积小,布展形式单一,布展手段少,展品少,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应用少;河南省科技场馆定位不够明确,展教功能不够突出;建设规模失当,展厅面积不合理;诸多科技馆同质化严重,缺少特色[5];陈列形式老化,体验性不强;信息化程度低,高科技应用少;欠缺市场引导,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场馆的安全措施有待加强;存在经费不足、创新不强等问题。
2.3 河南省科普媒体载体建设与发展现状
当前,科普传播形式不断创新,图书、报刊、音像电子、电视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科普内容、渠道、平台、运营和管理上深度融合,实现包括纸质出版、网络传播、社区传播在内的多渠道全媒体传播。要着力推进科普资源开发开放,依托郑州大学等16所高校设立全媒体科普创作基地。河南省不断加强新媒体科普传播,联合郑州大学、新华网举办各项活动,科学传播效果显著。
2.4 河南省创新创业中的科普发展现状
河南省内的科普工作主要通过两种类型的科普活动,助力创新创业的发展:一类是创新创业培训活动;一类是创新创业赛事。创新创业培训是指各类单位举办的创业训练营、创业培训等创新创业的培训活动。组织创新创业比赛,可以使参赛者获取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充分挖掘有价值的创新创业项目,引导资本投资。
3 对河南省科普载体发展现状进行SWOT分析
3.1 河南省科普载体建设与发展的优势
3.1.1 资源优势。科普载体设施建设、机构、人员及研究经费都是载体建设的资源。通过对载体建设设施、机构和人员及投入经费进行分析,人们可以发现,河南省在科普载体建设上的人、财、物投入近年来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3.1.2 现有的知识和科技存量以及可以体现存量的专业人力资源优势。河南省特别是郑洛新地区大力吸引高知人才,给予了足够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目前,中部地区人力资源存量不处于劣势。
3.1.3 历史传统文化优势。河南省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背景,在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潮流中不断创新发展,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河南省发展与建设科普载体,可以降低推广成本,提升资源的利用率。
3.1.4 区域地位优势。河南省在区域地理上位于中原腹地,位于国家交通大动脉交汇处,随着近年来全国高铁线路网的发展,南北贯通,东西相连,使得河南的区域地位越来越重要。区位条件足够优越,再加上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增强了河南省的经济创新活力,将对河南省科普载体建设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3.2 河南省科普载体建设与发展的劣势
3.2.1 应急科普载体机制建设[6]。疫情防控对科普载体紧密结合科学与公众的新关系提出要求;自媒体在科普载体传播中缺少内容资源;科普内容缺少日常生活化信息;科普载体定位不明确,细分不具体;科普权责不明晰、科普渠道少而慢、辟谣不及时等造成满意度偏低[7]。
3.2.2 科普政策体系深化发展缓慢,约束力和执行力不高[8]。从政策数量来看,刚性政策较少,规制约束力不强,科普主体贯彻科普工作要求的弹性区间较大;从政策内容来看,政策内容宽泛,针对主体履责情况缺乏明确考核和刚性规范要求,奖惩机制不够健全;从政策执行来看,缺乏具体实施细则、办法等配套政策法规,难以保证科普工作的贯彻落实,执行度较差,操作性不强,缺乏配套支持和效果评价[9],科普工作的规制和社会协同机制建设方面的研究鲜见[10]。
3.2.3 各级政府对科普载体建设创新发展的重视不够。一是大部分市县(区)科学技术局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工作力量薄弱、支撑不够,没有专职人员负责科普工作;二是由于科技计划调整的原因,省级科普载体项目设置极少,省级没有设立科普示范基地,仅郑州市每年认定一批市级科普示范基地,客观上造成了覆盖面变窄;三是系统错位,发挥作用不够,特别是河南省科学技术厅以及市级科学技术局直属单位作为科技工作的有效延伸,科普传播作用和潜力没能充分发挥;四是科普工作着力点的问题,各级科协作为科普主力军,发挥一定作用,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存在条块分割现象,重创新、轻科普,而且宣传力度不够,当前急需加强科普载体系列活动宣传,营造科普社会环境,同时政府规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规制和行政规制,而社会规制研究鲜见[11]。
3.2.4 科普载体运营创新活力不强。科普产品供给与大众科普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缺口[12];基层科普载体平台建设不完善,无法保证基础科普活动的正常进行;科普载体内容信息资源泛滥,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用。
3.2.5 科普载体建设工作缺少创新机制。一是科普事业的发展缺乏有效的领导机制;二是科普载体运营奖励机制不完善;三是影响科普事业发展的体系构建不足。
3.2.6 科普载体经费来源单一,缺少市场资本投入。财政拨款是河南省科普经费的主要来源。由于政府科普投入有限,市场反馈机制的不完善,投入产出比较低,市场资本对载体建设持观望态度,造成河南省科普载体总量不足,不能满足公众的基础科普需求。
3.3 河南省科普载体建设与发展的机遇
3.3.1 “十四五”时期新的科普建设发展机遇。随着河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新征程、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的全面开启,对创新发展的需求更加凸显,推进科学普及和公众科学素质达到新高度成为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河南省科普发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超过以往任何时候,河南省迎来了为新时代创新发展打造“科普之翼”的全新发展机遇期。
3.3.2 科普工作的国际化[13]。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实施,如何创造有利的条件,加强河南省的载体发展和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同样是当前河南省科普载体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3.3.3 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河南省加大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加大了对重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
3.3.4 科普传媒载体的爆发式发展。近年来,科普与高新技术呈深度融合发展态势,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拓展了科普传播的方式和手段,使科普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和充满乐趣,使科普展现的内容更加生动、深刻,使泛在、精准、交互式的科普服务成为现实。当前,中国与世界各国站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同一起跑线上,河南要抓住这一契机,将科普信息化作为科学传播的主要阵地和社会公众获取科普资源的主要渠道,深化5G、IPv6、人工智能、大数据和融媒体等技术在科学传播中的应用,拓宽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科学传播途径,改善科学传播环境,推动科普加速步入智能科普时代。
3.4 河南省科普载体建设与发展的竞争
3.4.1 国际间以先进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愈加激烈。先进的科普载体建设将会促进国家创新能力的发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没有基础科普设施的建设,就没法更好地发展自主技术的创新,更谈不上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
3.4.2 国外先进的科普载体形式存在文化入侵风险。国外先进的科普载体形式可能形成一种文化入侵,对载体尚未发展完善地区进行一种输入型的引导,影响群众的意识形态建设。
3.4.3 参与科普载体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将更易流失。目前,河南省的人事管理和工资制度对高级别科普载体建设人才而言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最终会造成人才的流失,缺乏一流人才的研究,必然难以产生一流的成果。
3.5 河南省科普载体建设策略选择
河南省科普载体建设的SWOT战略分析如表1所示。
4 类比其他地区载体的发展
通过对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河北省和四川省等河南省外地区科普载体建设与发展进行研究,笔者发现,这些科普能力发展指数较好的地区均有以下共同的经验可供参考。
4.1 政府主体责任明确
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三地均由当地人民政府领导科普工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科普工作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推动科普工作的开展。这样不仅做到了政府管理部門“不缺位”,也保证了政府及相关部门“不错位”“不越位”。科技部门在科普事业发展中发挥了组织管理、总体规划布局、制定规则、组织营造社会环境、推进社会体系建立和完善的作用。
4.2 组织建设完善
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河北省、四川省、广东省、湖北省和湖南省等地均建立了完善的科普阵地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参加的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议事协商机制作用,通过联席会议、成员会议、工作协商会议和专题协商会议等方式,指导和推动本地区科普阵地建设。
4.3 科普建设投入高
科普经费是开展各项科普活动的重要保证[14]。《中国科普统计》(2019年版)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地方科普经费投入不均衡,排名前五位的是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和江苏。这五个省市的科普经费筹集额之和高达73.23亿元。北京市2018年科普经费为26.18亿元,上海市2018年科普经费为18亿元,在全国仅次于北京市。2018年,上海市非政府拨款在科普经费筹集额中的占比已达到自身总筹集额的36.22%,辽宁省、天津市在此方面同样表现较为突出,更有助于激活社会资源投身科普的意愿。
4.4 科普载体建设多样化
北京市科普基地建设采用了“有分有合”的做法。“分”是分类命名,是为了进一步整合资源;“合”指的是从“单点”到“多点集聚”的新命名方式,并打造科普基地联盟。科普基地联盟的成立则让各基地不再单打独斗,而是成体系地开展工作。上海市在科普载体建设形式多样,其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整合力,围绕以活动为龙头、以资源为支撑的原则,整合集成科普口事业单位、各种学会和现有科普资源共享平台,向社会提供科普服务。
为进一步加强河北省科普能力建设,促进科普基地建设与发展,2019年5月,河北省科学技术厅印发了《河北省科普示范基地管理办法(试行)》,2020年4月确定首批102家河北省科普示范基地。示范基地分为综合场馆、专题特色、科研基地、公共服务和信息传媒等五类[15]。四川省科普工作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科技创新中心工作,不断丰富科普内容,采用多措并举的方式,推进科普工作,科普载体建设主要举措有二:一是构建四川特色科普基础设施体系;二是丰富科普工作的宣传载体。
5 结论
在河南省的科普建设过程中,一是应该在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吸纳社会资金的投入,引导科技创新,开展科普工作,多渠道增加对科普建设的投入,同时政府做好对科普活动组织的管理和监管,打造一套完整的产业链,为科普基地的建设奠定物质基础。二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支持科普阵地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通过政府项目购买、项目征集、项目补贴和项目奖励等主要形式给予扶持。三是要倡导社会力量共同支持科普阵地建设。要积极发动企事业单位开放公共资源,鼓励企事业单位、各类慈善公益基金及公民个人提供捐赠和资助,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并且在社会上引导创新的潮流,让更多的人参与科普建设。四是要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出能够发挥河南省资源优势的多元化科普载体基地。
参考文献:
[1]任福君,张香平.基础研究与科学传播相互作用探析[J].科普研究,2012(5):10-16.
[2]陈磊.2012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发布[N].科技日报,2013-12-26.
[3]周小苑,岳小乔.习近平的黄河足迹[J].决策探索,2019(10):7-8.
[4]李黎,孙文彬,汤书昆.科学共同体在科普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J].科普研究,2013(4):17-26.
[5]齐欣,赵洋,蔡文东.我国科技馆“十三五”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C]//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二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面向2020的科学传播国际论坛.2015.
[6]徐顽强,张红方.科学普及“嵌入”社会热点事件的研究模式[J].科普研究,2012(2):16-27
[7]李蔚然,丁振国.关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及其科普需求的调研报告[J].科普研究,2013(1):18-24.
[8]陈套.我国科普体系建设的政府规制与社会协同[J].科普研究,2015(1):49-55.
[9]袁汝兵,王彦峰,郭昱.我国科研与科普结合的政策现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5):21-24.
[10]强亦忠,张学光.浅谈科普“政府主导”与“政府推动”方针[J].科普研究,2013(2):95-98.
[11]王健,王红梅.中国特色政府规制理论新探[J].中国行政管理,2009(3):36-40.
[12]张仁开.“十三五”时期上海培育和发展科普产业的思路研究[J].上海经济,2017(1):32-40.
[13]張仁开.新时代科普发展的新战略:以上海为例[J].安徽科技,2018(9):5-8.
[14]钟燕燕.基于投影寻踪模型的区域科普能力动态评价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7:22-23.
[15]张子辰.安徽省级科普基地认定及评价体系建设初探[J].安徽科技,2019(9):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