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民间传统银饰种类丰富多样,其装饰题材内容广泛,有着明确的主题思想,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作为服饰装饰的一部分,中国民间传统银饰反映了高度集权的社会等级制度,具有强烈而持久的教化功能。
关键词:中国民间传统银饰;装饰图案;教化功能
中国很早就已经开始重视教化的作用,孔子、孟子先后提出德治、礼治社会的主张,荀子更是直接提出“教化”一词,“广教化,美风俗”[1]。教化的形式随着社会文化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发展、完善,其传播形式也随之变得多种多样,涉及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主要传播方式一种是以较为直接的形式通过口传心授、文字记载将所要表达的内容直接传播给人们;另一种则以较为间接、内隐的形式,以家族聚居地为媒介,依托于多种渠道和载体,如通过伦理环境装饰的营造、通过民谣和戏曲等文化娱乐的感化、通过祭祀活动仪式的体会等,潜移默化地规范着人们的日常行为举止,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善恶判断[2]。其中多是以纹饰图案的方式被广泛地应用在人们日常生活环境中,不仅起到了美化生活环境、提升生活品位的作用,还极大地推动了封建等级观念与伦理观念的传播,从而完成既定价值的植入与传承。
一、中国民间传统银饰中的教化功能体现
中国传统教化最重要的是“化”,它把各种思想观念以无形之态置入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征。中国古代有“垂衣裳而天下治”的传统,而传统民间首饰作为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此成为教化施行的重要载体。等级制度下的饰品不仅满足了美化功能,更承担了等级差异的象征意义,历朝均有其形式、装饰等明确规定的相关法令,并加以严格管控。统治者之所以如此看重服饰制度,是因为服饰最能“辨贵贱,明等威”,从而有力地维护等级森严的封建政治体制。《贾谊新书·卷一·服疑》中记载:“贵贱有级,服位有等……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3]。这种等级观念和礼仪规范成为体现人们社会关系的具体表现,也成为统治者标示等级和管理社会的工具和推动力,影响深远。作为传统服饰装饰的一部分,传统首饰在材质、造型、工艺等方面都严格遵循了儒家“礼”制要求,通过耳饰、颈饰、手饰等配饰的数量、材质和纹样的差别来体现佩戴者的地位。传统首饰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被装饰了大量具有教化功能的图案,不仅仅具有美化服饰、使人欣赏的功能,还承载着更多的文化精神内涵,是文化视觉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
二、中国民间传统银饰装饰图案社会教化的题材
中国民间传统银饰装饰图案具有独特的象征性和寓意性,这些图案受封建伦理道德、宗教、各地民俗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图案内容包罗万象,既满足了人们的心理和情感的需要,又隐藏着深厚的封建政治体制文化。
(一)植物类题材装饰图案
植物题材在中国装饰文化体系当中一直都是主要的装饰图案,因为中国古人确信天地山川、花草树石有某种德性,并力图借助它们砥砺自己修德。人们将对植物的形态、习性上的种种认识和感受反复描写和引用,赋予它们人格类型和道德伦理象征,久而久之植物纹样中就蕴含了象征品行修养的思想,如松竹喻人品、梅花喻傲骨,莲菊喻高洁等。因此植物类题材被人们视为能够代表中国文化气质和道德教化功能的符号,以单独或组合的形式形成程式化的装饰图案形象,在民间传统银饰装饰中被广泛运用。
(二)动物类题材装饰图案
在中国传统儒家的思想语境下,施教者充分利用自然中飞禽走兽的一些外表特性、生活习性以及名称的谐音,予以“忠孝仁义”的象征意义,用来教育感化民众,促使民众克己修身、遵守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另外,在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统治阶级借用动物形象来宣传礼制教化思想,动物进一步被赋予了标示封建礼制等级的作用,飞禽走兽成为封建等级制度尊卑高下最突出的代表。如自明代开始,动物图案应用在官服上并有严格的规定,文官用禽、武官用兽,并且以不同的动物区分官阶。同时古人常用动物图案来寄托个人的道德情操、人生理想与生活追求。在民间传统银饰装饰图案中动物图案占据极大的比例,动物题材除美化和表达吉祥之意的实用功能以外,也起到了正教化、兴人伦的作用。
(三)人物类题材装饰图案
中国民间传统银饰装饰图案的教化内涵大部分体现在人物题材图案上。人物类题材图案的共同点是借助历史人物及事件,通过故事典故表达出的精神内涵来教化世人[4]。此类图案是带着教育目的选材的,如岳飞、姜太公、东方朔等,都是优秀的正面历史人物,其人物形象和生平事迹对广大受众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和激励作用;除历史人物外,还有以各种叙事图像表现“渔樵耕读”“状元及第”“青云直上”等,表示重农为本、读书明礼的生存之道,宣扬儒家思想与精神追求。中国民间传统银饰上还有大量的戲曲图像,是民间银匠在有意识美化生活的同时无意识地承担了教化的功能。工匠们通过这些戏曲纹样,表述着他们对人生的期许和企盼,同时也传递着他们对“真善美”的价值判断。这些题材和内容,均有强势的劝世教化之功。
(四)文字类题材装饰图案
从商周开始,人们就已经通过在青铜器物上铸铭文记载先祖的功德以教化后人。文字作为一种特殊的装饰纹样早已广泛地运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以直白的文字作为装饰纹样的主题,使文字成为视觉形式的说教方式,这一类文字图案带有明显的劝世、教化的目的,或者用以宣传某种伦理思想。在中国民间传统银饰中,文字图案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达着一些特殊的精神文化内涵和儒家文化思想。如儿童长命锁上铸刻“兰桂胜芳”“官居一品”“五子登科”等文字图案,或是在一些腰挂银牌上刻写一些描写为人处世哲学的诗句等,有启发、自勉等教化作用。此类文字符号较为直接地将所具有的精神内涵与目的表达出来,装饰在银饰品上每天佩戴,用以陶冶性情,反映了当时古人对人格道德修养的追求,起到了自我提醒、监督和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三、中国民间传统银饰装饰图案社会教化特点
(一)潜移默化的教化过程
儒家对服装、文饰的礼乐教化功能非常重视,儒者认为通过“礼”引导、规范百姓日常生活,使用“渐化”的方式让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井然的社会秩序,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效用[5]。服饰作为“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服装的质料、颜色、图案、搭配的饰品标示着一个人身份地位的高低贵贱,要与着装者的身份、地位、道德等方面相符合。儒家经过一系列环节把服饰神圣化、符号化,实现了服饰从日常器物向礼乐符号的转变。具体到服饰的装饰配件金银饰品的使用,佩戴饰品的材质、数量和装饰图案要根据身份地位等确定,不得僭越。从饰品佩戴的生活细节入手,将教化内容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积年累月地对佩戴者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佩戴者自愿自觉地去遵守礼仪规范和社会等级制度,形成对自身角色、关系与社会地位的认同,最终达到了“化民成俗”的教化目的。因此,中国民间传统银饰在内容的选择上不仅仅要满足装饰美化功能,还要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使其贯穿于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制度性的社会文化符号,以无处不在、直接生动、形式多样等特点潜移默化地教化着民众,充分诠释和彰显了中国文化注重礼仪规范的特色和润物细无声的教化方式[6]。
(二)惩恶劝善的教化主旋律
中国民间传统银饰装饰图案“劝”的功能涵盖面非常之广,且对民间百姓教化效果显著。劝孝、劝善、劝勤勉被作为一种“内在目的”或“内在价值”嵌入银饰之中,通过一些具有表现强烈伦理道德意识的民间传说、戏文等故事图案,或是各种动植物隐喻和直接倡导的文字图案引导世人向他们学习。如宣扬道德伦理的“忠孝节义”的二十四孝、劈山救母、状元祭塔、五子登科、三元及第、爵禄封侯等,标榜传统文人气节的岁寒三友、四君子、琴棋书画等,对民间百姓的教化效果非常显著,可以说是受众面最广且最有效的一种教化方法。
(三)寓教于美的教化手段
儒家将伦理、观念和行为准则承载于“百器”之中,相较于枯燥深奥的书本说教,这种“藏礼于器”的教化模式具有人性化、多元化的特点,使得教化更加具有生活情趣、更贴近人们的感性世界,更容易被普通百姓所接受。中国民间传统银饰也是儒学教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严格细致的饰品等级制度以图案的形式间接、忠实地将儒家道德伦理思想特征表现出来,但在装饰图案内容和题材的选择上,更加注重故事的陶冶教化作用和艺术形象的楷模作用,将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其中。如以“梅、兰、竹、菊”暗喻君子而不是以直接的说教形式出现;又如来源于戏曲场景的人物题材,多是推崇儒家思想、引导百姓恪守仁、义、礼、智、信的故事。由于传统银饰装饰图案本身追求装饰性和观赏性,图景也融入了书法及诗情画意等美的要素[7]。并且传统银饰都为银匠手工打造,从造型到纹饰全靠工匠的精心创意与手艺,因而装饰图案教化的呈现较为随意亲和,将遥远的道德问题与当下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即便是较为直白的文字图案装饰,也会呈现出一种顺调其心、充满乐趣的柔性。
四、结语
儒家伦理道德长期影响中国古代艺术文化,给传统银饰提供了崇儒兴文的深层次的文化积淀。传统银饰有着丰富的儒学伦理内涵,强调“礼”的行为规范,物质文化和意识形态相互融合,把审美的情感体验与道德伦理融合在一起,潜移默化又极其广泛地对人们发生影响。这种对人熏陶的过程是通过陶冶情操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充分利用艺术载体弘扬和植入主流社会思想,在强调作品艺术性的同时注重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并且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民众从审美体验到道德感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170.
[2]梁暉.闽南传统民居家庭视觉教化系统建构研究[J].艺苑,2014(4):50-53.
[3]贾谊.贾谊新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18.
[4]白云淼.浅谈文化差异对植物图案设计的影响——以中国和欧洲为例[J].现代交际,2019(3):108-109.
[5]黄煌.“垂衣裳”与儒家礼制[J].周易研究,2011(4):84-89.
[6]付小平.藏礼于器——中国餐具的礼仪教化功能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2009(9):224-230.
[7]王枫.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图案的社会教化研究—以皖南徽州传统民居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8.
作者简介:周培,浙江省丽水学院中国青瓷学院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