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华 苏幕
清明节是我国古代传统的祭祖悼亡扫墓之节日,也是人们寻找春天气息,借以郊游踏青的时节。春天,只要读一些古典诗词,便可感受到清明节带给我们的习俗韵味。清明时节的春天是何等绚烂、明媚、伤感,令人在多姿多彩的春日里感慨万千。
唐代诗人杜甫云:“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人们踏青归来,个个兴高采烈,家家杨柳满檐,三月出游人数之多,人潮汹涌,那真是一派繁华景象。“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你看春天到了,连百花都盛开了,大好春光不去游玩享受一番,岂不是不懂得享受生活的美好?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曰:“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仲春的美景读之如见,呼之欲出,读诗的人仿佛要身临其境了。姹紫嫣红的花看得人眼都花了,青草刚好没过马蹄,鲜嫩可爱,生机勃勃,到了湖边还嫌寻春不够,一片绿色的杨柳在堤岸上正舒展舞姿呢。
宋代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诗却是一幅因恋春流连忘返,以至日暮而归的踏青画卷:“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真可谓文情并茂,脍炙人口。欧阳修的《踏青》则动静结合:“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犹如一幅美丽的春日画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让人愛不释手。孟郊的“日日出两园,只望花柳色。乃知田家春,不入五侯宅。”苏轼的“踏青游,拾翠惜,袜罗弓小。莲步袅。腰支佩兰轻妙。行过上林春好。” 这些诗句均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清明踏青盛景。
清明春光烂漫,历代文人墨客写诗赋词,抒发心中对春天的眷念。几家欢乐几家愁。面对大好春光,人们在享受大地回春之美好的同时,也会勾起对亡逝亲人故友的无穷怀念,因此悼亡之声不断,最脍炙人口的当数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下着细雨的春天里赶路,一路上看到的都是急着去祭祖的行人,白色的纸钱化成灰尘飘散在风中,人间天上的思念化着雨水在心底煎熬着,雨湿衣衫,春寒料峭,想借酒浇愁,于是在牧童的指引下看到一座飘着酒旗的村庄,远远的杏花开在风雨中任凭零落成泥,半是伤感半是明媚,百感交集。清明这一传统的节日,表达的意义永远是生者对生活的美好眷念和对消逝生命的无限哀思和缅怀。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说的是清明那天,崔护去都城郊外南庄踏青。因为口渴,就向一位农家姑娘讨水喝,姑娘给了他一碗水,并倚在小桃树旁深情地凝视他。这情景使诗人难以忘怀。第二年清明节,诗人又来到这里,虽然门墙如故,景色依旧,但姑娘却不知哪去了。诗人触景生情,不胜惆怅。在艺术特色上,与杜牧的《清明》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可谓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