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婷婷
焦虑之下,有人选择通过打扮改变自己,有人选择通过医美手术等提升颜值,但各类医美机构野蛮生长,行业乱象不时爆出。
医美水深,“微整形”变成了“危整形”
崔女士是一位网络主播,为了让自己的形象更为完美,她于去年6月份在一家医美机构接受了双眼皮手术。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崔女士在术前反复与医生沟通过自己想要的效果,但没想到的是,非但想要的效果没达到,崔女士在手术七八个月后眼睛仍然红肿,且切口处出现明显瘢痕。崔女士要求该医美机构退款并赔偿,但该机构认为这不属于医疗事故,只承诺可以为崔女士进行二次修复。“我感觉再修复也很难回到原来的样子了,现在非常后悔。”崔女士说。
崔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有机构发布的《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显示,2019年在合法医美机构中有15%的机构存在超范围经营现象,同时据估算,全国有超8万家生活美容机构非法开展医美项目。但面对美容医生的话术和建议,很多消费者往往难以辨别真伪。
由于在法律监管上存在缺失,医疗美容往往很难量化,出现纠纷在法律上常常难分对错,如何判定为失败,在这一行业标准内尚无明确规范,这就给消费者维权增加了难度。
记者以“整形”为关键词在企查查平台搜索发现,国内目前涉及到整形这一领域的公司机构共18115家,仅2020年内就成立了1108家。
“现在医美市场太热了,几乎随时都能听到新的医美机构诞生。”某整形医院工作人员张丽告诉记者,“不少无法拿到医院机构资质的新入行者,纷纷转而开起医美诊所来切入市场。”
医美赛道繁荣的背后,是非法行医、医疗事故、专业人才紧缺等多种问题的接踵而至。2019年中国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约1.3万家,尽管国家对不同等级的医美机构所开展的项目都做出规范和限制,但其中仍存在15%的机构超经营范围。此外按1.3万家医美机构计算,在非多点执业情况下,正规医师需求数量约为10万名,但实际从业的医美医师数量仅有3.83万名。而在“来钱快、诱惑大”的医美黑产催生下,滋生出大量自称“专家、医生”的非法从业者。
“年轻人误入黑医院而遭遇毁容的消息比比皆是。”张丽说,“整形还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在追求美的路上需要谨慎。”
市场下沉,00后陷入“医美贷”
2021年的3·15,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朝阳法院”)发布了《医疗美容纠纷审判白皮书》,统计了近五年(2016年~2020年)受理的医疗美容纠纷案件,活生生的个体变成了案例躺在了白皮书里,也让大众从一宗宗案卷里看到了“医美的奇特江湖”。
“虚假宣传、非法行医、病例不规范”,当医疗美容机构的乱象遇上就诊者(顾客)的“不理性、化名就医、在不同机构内复合诊疗、不配合鉴定”的特征,似乎纠纷就成为了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且往往难以解决。
以“医美”为关键词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搜索,仅过去半年,全国各地医美的案件有好几百例,在这其中,越来越多的00后作为被告出现。
如果仔细归类这些00后所涉及的案件,会发现,超过50%案件共同指向一种案件类型:医疗服务合同纠纷类。通俗易懂地来说,她们背上了医美贷。
上百件此类案件描绘了一个大致相似的经过:这些年轻人想要对身体某一处进行手术,通过某些医美APP线上平台找线下的医美项目,有的要动鼻子,尝试了肋软骨隆鼻术,有的要动眼睛,尝试了眼综合整形手术,还有的要瘦身,尝试了手臂吸脂、大腿环吸脂手术。
每一个单项或综合对00后的购买力来说都是挑战,在看似诱人的医美贷没出现前,他们想都不敢想。
通过医美平台牵线,少男少女们选择分期付款,在知情的情况下,平台会与他们签订电子版《分期支付协议》。将手术费直接支付给医美平台的,通常由某些商业保理有限公司操作。除了要给保理公司交纳手术费和利息,还要给线上平台缴纳服务咨询费用,大部分被诉诸法庭的女孩,只交了总费用的十分之一,就再也无力偿还了。
当然也有少数消费者不知情,医美机构以免费美容为由,诱导她们签订这种消费贷。
更为夸张的是,有商业借贷公司仅去年半年就把近50位未按时还贷的90后、00后诉诸法庭,这还只是一家商业借贷公司半年起诉的数量。可以窥见,在医美消费日趋低龄化的同时,为医美消费背上医美贷的年轻女孩数量庞大,不理智的医美消费现象正在蔓延。
这些深陷医美贷的年轻人,大多来自经济并不发达的各地县城。1~6万元不等的医美项目,对这些年轻人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年纪最小的,是出生在2002年的一个县城女孩,2019年独自借贷做医美时刚满18岁。
机构不合规、非法从业者和泛滥的假货水货
中国数据研究中心、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于2018年联合发布的《中国医美“地下黑针”白皮书》显示,国内医美“黑机构”数量已经超过6万家,是正规机构的6倍,非法医美执业者超过了15万名,是合规医师的9倍。这些非法执业者有的在上岗前仅完成了短短几天的培训,便上手操作注射针剂的微整形、半永久甚至是其他动刀手术。
而即使在合法的医美机构内,也依然存在违规超范围的经营操作。违规之处主要在于超范围实施了手术项目。根据手术难度和复杂程度以及可能出现的医疗意外和风险大小,美容外科手术分为四级。相对应的,開展各级手术项目的场所也有严格的限制。由于手术项目的毛利相比非手术项目高出20%,一些原本只能进行难度不高的一、二级手术的诊所或门诊部则会趋利,违规开展高级别手术。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3.5万家医美相关企业中,超3600家曾受到过行政处罚,占比超过一成,其中30%的企业行政处罚数量达到3条及以上。
虚假宣传和资质问题是最常见的行政处罚原因,例如某机构宣称专注整形20年,实际经营却只有10年。“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是常见的不符合资质的处罚原因。仅在2018年到2020年三年间,医美行业涉及消费者权益相关的行政处罚数量约占全部行政处罚的1/3,远高于其他行业。
不仅仅是机构和从业者本身存在问题,逐利的过程中,药剂和医疗器械也出现了不少假货和水货。中国整形美容协会2017年的数据显示,国内市场上销售的玻尿酸和肉毒素类产品中,70%是假货和水货。
资料来源:《新京报》《法制日报》、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